多模态认知理论视角下幼儿园自然资源的多元化利用研究

作者: 杨灵

摘要:本研究以学前教育深化改革为背景,聚焦幼儿园自然资源开发从物质环境建设向儿童主体经验整合的范式转型。针对当前自然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感官通道割裂化、认知维度碎片化及资源应用浅表化等问题,本研究依托多模态认知理论框架,强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通路的协同交互建构立体化认知图式。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纲领性指导,系统构建"科学探究-艺术表现-语言表征"三维联动的自然教育模式:在科学领域侧重多感官观察与问题解决,艺术领域强调自然元素的创意转化,语言领域注重体验式表达与意义建构。通过设计跨领域整合的自然项目活动,开发基于自然物候周期的主题资源包,形成"感知-体验-创造"螺旋上升的学习路径,最终实现幼儿多模态经验统整与自然教育资源创新的双向赋能,助推幼儿核心素养与生态素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多模态认知理论;幼儿园自然资源;感官统合;行动研究

前言:在当代学前教育改革与生态教育理念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幼儿园教育场域中的自然资源正经历着从"环境装饰"向"教育载体"的范式转变。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亲自然性发展要求的深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球推进,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构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课程体系,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当前幼儿园自然资源利用普遍存在三大现实困境:其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幼儿与自然场域的直接接触时间显著缩减,导致"自然缺失症"现象日益凸显;其二,多数园所在自然资源开发中存在"重物质形态轻教育转化"的倾向,常将自然材料停留于环创装饰层面;其三,教育实践中普遍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指导,导致资源利用呈现碎片化与浅表化特征。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首先通过跨学科理论整合,将生态教育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学前教育研究领域,拓宽多模态认知理论的应用边界;其次,构建幼儿园自然资源的教育转化机制,形成"物质属性-感知通道-认知维度"的三元映射框架,为自然教育提供可操作化的理论模型。其实践意义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发多模态感知课程体系,促进幼儿感知统合能力与生态素养的协同发展;二是为幼儿园构建"在地化"课程资源库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自然资源的深度教育转化;三是从认知神经机制层面揭示自然体验对儿童脑发育的促进作用,为自然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一、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1)多模态认知理论的内涵与框架:多模态认知理论强调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官通道协同作用完成认知建构,其核心在于感知通道的互补性与认知过程的动态性(Jewitt, 2014)。在幼儿教育中,多模态交互能够促进神经网络的联结,例如通过触摸树皮纹理(触觉)与观察年轮形态(视觉)的协同,幼儿可更深刻地理解树木生长规律。认知建构的动态性体现为个体与环境互动中不断调整认知图式,如幼儿在观察季节变化时,需整合温度感知(触觉)、植物生长观察(视觉)与风声记录(听觉)形成系统性认知。

(2)幼儿园自然资源的分类与教育价值:自然资源可分为物质资源(如植物、泥土)、生态现象(如季节更替、光影变化)及生命活动(如昆虫破防、种子萌发)。其教育价值体现在:①感知训练: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树叶提升触觉敏锐度。②思维激活:观察蚂蚁觅食路径激发问题解决能力。③情感联结:持续照料植物培养责任感与生态意识。

二、幼儿园自然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调查:当前幼儿园自然资源开发主要集中于环境创设(如自然角布置)与主题活动(如春游、秋收),但存在这些问题:模式的单一,80%的园所仅将自然资源作为观赏对象,缺乏互动性设计;领域之间的割裂,例如科学探究与艺术表达活动常独立开展,其中的观察植物与树叶贴画分属不同课程。

(2)问题诊断:资源利用的比较浅表化,以“拍照打卡”代替深度探究,如幼儿仅记录花朵颜色而未分析其生长条件;教育转化的断裂,教师缺乏从观察到推理的引导,如幼儿发现蜗牛壳螺旋但未延伸至数学对称概念;多模态协同的缺失,75%的活动依赖视觉主导,触觉与动觉参与不足。

(3)归因分析:教师理论素养相当不足,62%的教师未系统学习多模态教学理论,难以设计跨感官活动,我们在课程设计中也缺乏系统性自然教育目标碎片化,如将“认识树叶”与“培养观察力”割裂,在评价机制中没有做到不完善,85%的园所仍以作品美观度而非认知过程为评价标准。

三、多模态认知导向的自然资源利用模型构建

(1)模型设计原则:①具身性原则:通过“身体-环境”互动实现认知建构,如让幼儿用肢体模仿动物迁徙。②动态适应性:根据季节变化与幼儿兴趣调整活动,如冬季开展“冰雪实验”,夏季设计“雨水收集”。③多模态协同:整合视觉(观察)、听觉(记录声音)、触觉(材料操作)与动觉(角色扮演)。

(2)“感知-体验-表征-创造”四阶模型:①感知阶段:激活多感官通道,如“泥土盲盒”活动(闭眼触摸不同土壤)。 ②体验阶段:设计情境化任务,如“昆虫旅馆建筑师”需兼顾生态功能与美学设计。③表征阶段:鼓励符号化表达,如用黏土捏塑“我心中的森林”。④创造阶段:引导资源再构,如用落叶制作生物降解花盆。

(3)支持系统设计:教师角色的转型,要从“知识传授者”转为“认知支架搭建者”,如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发现光影规律;环境创设策略的改变,去打造动态自然角,如设置“天气观测站”“种子成长日记墙”;家园协同机制上要变化,开发“家庭自然任务卡”,如“周末寻找三种不同纹理的石头”。

第四章:讨论与建议

多模态认知理论为幼儿园自然资源利用开辟了新的创新路径,通过构建"感知-体验-表征-创造"的沉浸式学习模型,有效突破了传统自然教育的浅表化局限。该模型不仅深化了幼儿对自然世界的理解,更在感知、体验、表征与创造的循环中,促进了核心素养与生态素养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展望未来,随着AR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引入,多模态自然教育将探索虚实融合的创新形态,为幼儿在真实与虚拟交织的自然环境中提供更加丰富的认知体验和学习可能。

参考文献:

[1]王芳.《多模态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M].2020(08).

[2]张丽.《幼儿园户外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2019

[3]陈明.《基于自然教育的幼儿园课程创新》[M].2021(05).

[4]刘洋.《多模态认知视角下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M].2018

[5]Tovey, H.Bringing the Froebel Approach to Your Early Years Practice[M].201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