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模式下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王雪萍本文基于新高考“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剖析新课程高考的命题特征与教学挑战,从“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结构化知识建构”、“情境化问题解决”、“高阶思维培养”四大维度构建教学策略,为高中化学教师应对新高考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框架。
一、新课程高考的核心特征与教学挑战
(一)新高考命题的三大转向
(1)目标导向:新高考化学卷(如 2024 年山东卷)强化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2)内容载体:从“碎片化知识”到“结构化情境”试题常以真实问题为背景构建复杂情境,如2024 年江苏卷以“碳中和背景下 CO₂的捕集与转化”为情境,考查化学平衡、绿色化学等核心概念。
(3)能力要求:新增开放性、探究性设问,如“设计实验验证某溶液中同时存在Fe²⁺和Fe³⁺”(2024 年北京卷)。
(二)当前教学的四大痛点
(1)知识碎片化:教师仍按教材章节线性授课,学生难以建立“物质结构→性质→应用”的逻辑关联。
(2)情境脱节化:课堂例题多为纯化学问题,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脱节,导致学生面对“芯片制造中的化学工艺”等新情境时束手无策。
(3)思维表层化:过度依赖“题型套路”教学,忽视“假设-验证-修正”的科学思维训练。
(4)评价单一化:仍以分数为唯一导向,缺乏对“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过程性评价。
二、新课程高考下的化学教学策略体系
(一)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构建“大概念-任务群-评价量规”框架
(1)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设计:以“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为例,打破必修二与选修四的割裂:①大概念:“能量转化遵循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通过宏观现象与微观机制解释”;②任务群设计:任务1:对比“盐酸与NaOH中和反应”(必修)与“氢氧燃料电池”(选修)的能量转化形式,建立“宏观能量变化-微观键能计算”关联;任务2:分析“工业合成氨为何选择20-50MPa压强”,结合勒夏特列原理与能量成本,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任务3:设计“家用暖宝宝发热原理”探究实验,撰写《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报告》。 ③评价量规:从“概念理解准确性”、“跨模块迁移能力 ”、“社会价值关联度”三维度设计评分标准。
(2)核心素养的可视化培养路径:针对新高考高频考查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构建训练模型:案例:2024年全国卷Ⅱ“探究 Fe²⁺与 NO₃-在酸性条件下的反应”:①观察到“溶液变棕黄色,产生红棕色气体”(提取证据);②假设“Fe²⁺被 NO₃⁻氧化,NO₃⁻被还原为 NO₂”(建立假设);③调用“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模型”推导方程式(选择模型);④通过对比实验(加入 NaNO₃固体无现象,加入H₂SO₄后反应)验证假设(推理论证)。
(二)结构化知识建构:从“知识点罗列” 到“认知模型构建”
(1)三维知识网络的构建策略:①横向关联:以“物质类别”为主线,串联“金属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转化关系;②纵向深入:从“宏观现象(钠与水反应剧烈)→微观解释(钠的原子结构)→符号表征(离子方程式)→应用拓展(钠的保存与制备)”构建认知链条;③跨模块整合:建立“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实验探究”的关联。
(2)核心模型的深度教学案例:平衡思想模型:对比 “化学平衡(N₂+3H₂⇌2NH₃)”、“沉淀溶解平衡(AgCl⇌Ag⁺+Cl⁻)”、“电离平衡(CH₃COOH⇌CH₃COO⁻+H⁺)”的共性与差异。
(三)情境化问题解决:打造“真实情境-学科任务-素养发展”闭环
(1)三级情境库的开发与应用:①生活情境:“网红食品脱氧剂成分探究”(涉及Fe粉氧化、NaCl 催化作用,对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②工业情境:“从电镀废液中回收铜”(融合氧化还原反应、电解原理、绿色化学,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③科研情境:“重现2023 年《Science》中 CO₂电催化还原为甲醇的简化实验”(考查电极反应式书写、能量转化效率计算)。
(2)情境化试题的拆解与重构策略:以 2024 年广东卷 21 题(废旧锂电池回收)为例:解构情境:提取“LiCoO₂浸出”、“Co²⁺沉淀”、“Li⁺富集”三个核心步骤;对接知识:关联“酸浸反应方程式书写”、“pH 对沉淀的影响”、“蒸发结晶操作要点”;
(四)高阶思维培养:聚焦“批判性思维 + 创新设计”
(1)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三个维度:①概念辨析:对比“电离平衡常数 Kₐ”与“溶度积常数Ksp”的适用范围,避免混淆;②方案评估:对“实验室制 Cl₂的三种方案” 从安全性、经济性、产物纯度多角度评价;③异常归因:分析“中和滴定中锥形瓶内壁附着液滴未冲洗”对结果的影响,培养误差分析能力。
(2)创新设计能力的阶梯式培养:①基础层:模仿设计“改进版气体发生装置”(如用注射器替代分液漏斗控制反应速率);②进阶层:优化教材实验(如将“铜与浓硝酸反应 改为全封闭装置);③创新层:自主设计“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的实验方案”,综合运用电化学、催化剂等知识。
三、新高考化学备考策略:分阶段精准施策
(1)一轮复习:夯实“核心概念+学科方法”:①概念重构:用“思维导图”梳理易错概念;②方法建模:总结“陌生方程式书写四步法”。
(2)二轮复习:强化“情境迁移+专题突破”:①专题设计:开设“新高考高频情境专题”,如“锂电池”、“ 药物合成”;②错题转化:将典型错题转化为“一题多解”、“一解多题”变式训练。
(3)三轮复习:聚焦“规范答题+心理调适”:①答题建模:制定规范模板(如实验现象描述=物质变化+颜色/状态/气味+ 能量变化);②全真模拟:采用“新高考情境化命题四原则”组卷,提升应试适应性。
四、实施保障与成效反思
(1)教师专业发展路径:①高考真题深度研析:建立 “近五年高考题核心素养分布图”,标注每道题考查的具体素养点;②跨校联合教研:共建“新高考化学情境库”,共享工业流程图、科研文献等教学资源。
(2)未来研究方向:①AI 技术赋能:利用智能题库分析学生思维断点,实现个性化策略推送;②素养评价工具:开发“证据推理能力雷达图”、“模型认知水平量表”等可视化评价工具。
结论:新课程高考模式下的化学教学,本质是“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范式革命。教师需从“解题教练”转型为“素养培育者”,在精准把握新高考命题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高效课堂,助力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实现“考素养、育全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磊,黄燕宁。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化学教育,2022 (5): 1-7.[4]
[2] 胡久华,杨凤霞。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化学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 (12):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