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从东莞象塔管窥南汉国崇佛之风
作者: 江阳广东省东莞市博物馆里藏有一座俗称“象塔”的南汉时期的石经幢,原坐落于莞城象塔街,立于原资福寺(其址在今莞城中心小学)前。1966年4月,广东省博物馆和东莞县博物馆对象塔进行了发掘、迁移。当时,只有石幢柱露出地面,高106厘米,其余部分都埋在地下。经过挖掘,经幢的原貌得以恢复,并被迁移至东莞市博物馆内进行保护和展示。
现存唯一为超度动物镌造的石经幢
象塔是一座石经幢与石塔结合的建筑,由底座、首层须弥座、座盖,二层须弥座、座盖,石幢柱、柱上盖,扁圆形石鼓垫,四角形佛塔等共十段组成。石幢柱采用花岗岩料,其余部分均用砂岩,各层间敷有石灰粘料,石幢柱的上下端各凿阳榫套接在上下盖中所凿的阴榫上,部分层次间还加垫铜钱。
此塔通高(不计散失的塔刹部分)3.97米,最宽处(以首层盖为准)1.05米。塔的首层须弥座侧八面刻有纹饰,二层须弥座侧八面刻着戴盔披甲武士;座盖侧刻仰莲二层。石经幢柱高1.78米,柱上部每面刻一尊佛像;像下为铭文,原共有千余字,现存302字尚可辨认。
经幢第一面的序文部分主要叙述建塔的缘起,由于文字近半已经脱落,有学者根据几种时代较早的录文和拓片,综合得出第一面序文相对可靠的录文。


虽然仍有不少缺字,但大意基本可知,即南汉后主刘 的大宝五年(962),邵廷琄买了一块地用于修建寺院,即为资福寺。“镌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造“大白衣观世音菩萨尊相”以及“甃砌宝塔五层,四面龛室,装严佛像”等。
其中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即为本经幢,起因是群象破坏百姓的庄稼,便差人将群象赶入围栏,进行捕杀,并烹食以作军需。为帮助遭杀戮的大象消除恶业得到解脱,于是建经幢超度。建石经幢以超度动物,这还是所知唯一实例。
根据史料记载,在一千多年前,广东地区仍然有大量象群栖息,为当地人带来了捕象、吃象肉和取象牙的传统。
从公元10世纪后半叶开始,有的经幢上开始出现“陀罗尼启请”。“启请”是密宗在经典或陀罗尼读诵之前奉请的启白,今见于经幢上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启请”,都是作七言的长偈,并且有不同的版本,可能是后来陆续发展出来。
象塔上所见的“陀罗尼启请”有七行,每行四句,每句七字。由于近半的文字已经脱落,具体内容一直难以破解。后有学者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献中找到了此启请的底本《佛顶尊胜加句灵验陀罗尼启请》,经对比象塔启请与俄博物馆所藏启请,仅有个别文字差异,二者应是基于相同的母本。
象塔上所见的“陀罗尼启请”出现在“启请”刚刚兴起之时,对研究当时的宗教历史和宗教思想极具意义。
经幢第三面下半及至第七面,采用的是善无畏译的《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第八面采用的是奉贤译的《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
象塔是目前国内唯一同时保留了《佛顶尊胜加句灵验陀罗尼启请》《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记》《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文字的经幢,弥足珍贵,是研究我国宗教思想传播史的重要文物。
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独立宝箧印石塔
象塔顶部的四角形石塔从形制上来看为标准的宝箧印塔。宝箧印塔的形制相对比较统一,一般来说,是由基座、方形宝箧塔身、山花蕉叶、塔刹四部分组成。当然,由于地区不同,年代不同,有些塔会略有差异。
宝箧印塔是佛塔中较特殊的一种类型,也是在中国之塔中保留了较浓厚的印度、中亚风格、数量也较少的一种类型。它以形似箱箧、内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以下简称《宝箧印经》)而得名。
现存的宝箧印塔,从体量上分为大塔、小塔两种,自材质上区分,则有金属塔、木塔、漆塔、石塔、砖塔五类。其中金属塔多俗称为“金涂塔”,出土数量较丰且与吴越王钱弘俶有涉;木塔仅宁波阿育王寺宝箧印塔一例,为文献中出现最早的宝箧印塔;漆塔及砖塔(残件)也仅在温州白象塔出土文物中各有一例;石塔多散布于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尤以闽南地区为集中。

有学者统计过,国内现存的宝箧印大塔有22座,除一座砖塔残件外皆为石塔。这些塔中宋代所建11座,元代1座,明清7座,民国2座,1座难以断代。宋代11座塔均分布于闽粤两地,以福建泉州洛阳桥之塔为最早,建于宋嘉祐四年(1059年)。
而象塔建于962年,比泉州洛阳桥塔还要早近100年,其顶部的宝箧印小塔可以说是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独立宝箧印石塔。
据1966年发掘资料:“塔基底下所埋的却都是些猪、箭猪、鹿等动物牙齿和骨骼,未见有象的遗骸”。我们还能看到,塔基地层中出土了“元丰通宝铜钱一枚”。元丰(1078—1085)是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塔基地层中出现晚于石经幢序文中建幢年代(962)的元丰通宝,说明考古发掘时的塔基并非南汉初建成时的塔基,在经幢建成110多年后,很可能经历过迁移重立。距离建塔一百多年,民众对最初建塔的缘由已经不甚明了,当时民间可能已经流传有建塔镇象的传说,而由于迁移时并未发现象骨,故只能搜集一些别的动物骨骸聊以充数埋于迁建后的幢下。
由此可见,建象塔的本意是为了超度被杀大象的亡灵,而非“镇象”。但另一方面,“镇象”这一传说很可能在北宋年间就已经有所流传,才导致在迁建象塔时以讹传讹地象征性埋入一些动物骨骸以弥合想象与真实间不匹配的鸿沟。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