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毛峰,名茶与名胜的共赢

作者: 杨多杰

黄山毛峰,名茶与名胜的共赢0
“中国名茶之乡”黄山毛峰核心产区皖南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新田村高山生态茶园。
黄山毛峰,名茶与名胜的共赢1
由珠兰花窨制的黄山毛峰。

很多名茶,都产于名胜。例如龙井,产于西湖。碧螺春,产于洞庭湖。大红袍,产于武夷山。其实名胜与名茶,互相成就。游客来了,看着美景品着香茗,自然心旷神怡。名胜,因名茶而添彩。西湖也好,洞庭湖也罢,古今游客络绎不绝。按互联网思维来看,名胜是自带流量的平台。这些名茶直接在有流量的大平台上出道,想不出名都难。名茶,因名胜而扬名。因此,想要喝懂中国名茶,既要在品种工艺方面下功夫,也要对产地文化做研究。您就拿黄山毛峰来说吧,就算是名茶与名胜结合的成功案例。黄山毛峰,为何能名列十大名茶之中?又有何精彩之处?现如今黄山毛峰的口碑为何大不如前?这一切,都得从“黄山”二字中寻找答案。

茶区与名胜

提起黄山,大家一定会想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那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您瞧瞧,高手就是高手。先捧五岳,再夸黄山。诸位都知道,五岳是多么尊贵的名山呀!可那又怎样呢?都成了黄山的陪衬。徐霞客老先生,不仅是见多识广的旅行家,更是广告营销学的大专家。黄山的景色确实也好,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和冬雪堪称五绝,古迹、书画、文学、传说、名人又并称五胜。徐霞客的话虽然有技巧,但也绝不是瞎捧。

其实黄山,原来叫黟山。黟,读音同一。现如今黄山市还有个黟县,大名鼎鼎的古村落西递、宏村都位于这个县。当地宣传部门怕游客不认识“黟”字,干脆玩起了梗,自嘲为“黑多县”。其实黄山要是一直叫黟山的话,就冲着这个生僻字也火不了。这座山的命运,在唐代发生了转变。唐朝皇室,十分崇信道教。据民间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黟山炼丹并羽化升天。唐天宝六载(公元747),唐玄宗下令改黟山为黄山,以此纪念黄帝成仙之事。黄山之名由此而来,并一直沿用至今。在道教典籍中,轩辕黄帝、容成子、浮丘公都曾来此山炼丹修仙。您琢磨琢磨,轩辕黄帝、容成子和浮丘公那都算是大IP吧?这几位老神仙给黄山带来的流量可想而知。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慕名而来,并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岩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名句。

新中国成立之后,黄山的地位进一步提高。1982年,黄山风景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0年12月,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2月,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地质公园。

其实安徽处处产好茶,谁也不比谁差。有人问我,为什么泾县特尖、潜山天柱剑毫、舒城兰花茶没有黄山毛峰的名气大?那没辙。谁让泾县、舒城、潜山县的境内,没有这么一座天下闻名的黄山呢?平台不一样,成就自然不可能相同。茶与人,是一个道理。

云雾与毛峰

说完了山,咱们再来聊茶。黄山,原本不叫黄山。黄山毛峰呢,最初也另有茶名。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用《随见录》的一段话:“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萝之外”。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知道,明末清初的黄山茶并不叫毛峰,而是称为云雾茶。这个茶名叫的时间很长,大约从清初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例如笔者收藏的福增春茶庄的包装纸上,品类写的就是“黄山云雾”四个字。那么今天我们聊到的黄山毛峰,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据黄山毛峰国家级非遗传人谢四十先生对笔者讲,清代光绪年间,歙县漕溪(位于黄山东麓)茶商谢静如精通茶叶采制,开设了一家“谢裕大茶行”。当时的安徽茶区,主要都忙活着外销市场。红茶以祁红为主,绿茶以屯绿(屯溪绿茶)为主。至于内销市场,主要让浙江龙井和江苏碧螺春所占据,安徽茶界反而很少染指。谢静如琢磨着,安徽茶底子好工艺精,要是放在内销市场上定然也能走红。于是他在每年清明前后,带领一批人到黄山汤口、充川等地选采肥嫩芽叶制成优质绿茶,取名叫作“黄山毛峰”。当时的屯绿是炒青绿茶,口感浓郁,更适合外销市场。谢家为迎合内销市场的口味,另辟蹊径地采用烘青绿茶工艺。这样制成的上等黄山毛峰,外形扁细,状似雀舌,芽头肥壮,匀整多毫。沸水冲泡,雾气结顶,香气浓郁,滋味爽口,醇和厚实。汤色清澈明亮,叶底黄绿鲜艳。此茶在国内市场一经问世,立即大受好评,畅销沪、杭、华北乃至关外。再到后来,又出现了茉莉毛峰、珠兰毛峰等窨花品类,更是受到了北方爱茶人的欢迎。抗日战争前,黄山毛峰的年产量曾一度达5000公斤。

自黄山毛峰兴起后,连带着“黄山”二字都成了好茶的形容词。例如笔者收藏的民国大连永康茶庄价目表中,就有黄山碧蕊、黄山灵露、黄山珍品、黄山寿眉等品类。您问这些真是黄山产的吗?那不清楚。但是商家知道,只要贴上“黄山”二字,这茶就能比一般的茶好卖。笔者收藏的民国福增春茶庄价目表中,更是干脆在红茶类、绿茶类之后单列了一个黄山类,其中更是有黄山玉人峰、黄山云霞峰、黄山小叶、黄山凤眉、黄山蛾眉、黄山第一峰、黄山寿眉等多个品类。以上这些茶名,大都是民国茶商编出来的噱头,最叫得响的还是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名茶与名胜的共赢2
黄山毛峰,名茶与名胜的共赢3

风光与挑战

20世纪50年代起,黄山毛峰被纳入国家外事礼品茶。1982年在长沙全国名茶评比会上,黄山毛峰荣获名茶称号。在各种版本的十大名茶中,黄山毛峰也常常榜上有名。可也有人和我念叨,您总说黄山毛峰这么好那么好,我买的怎么喝着特一般呢?诸位,这事儿还真不能赖您。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黄山毛峰就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此事也引起了安徽茶学界的关注。笔者收藏有一份1994年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的毕业论文原件,其题目就是《黄山毛峰品质下降原因和对策初探》。那么作为昔日内销茶顶流的黄山毛峰,为什么不好喝了呢?毛病还是出在了茶树品种上。

黄山毛峰,名茶与名胜的共赢4
本刊作者与黄山毛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谢四十先生。
黄山毛峰,名茶与名胜的共赢5
本刊作者探访黄山茶园。

正如20世纪90年代的这篇论文所说,黄山毛峰最适制的茶树品种就是黄山种。随着黄山毛峰名气越来越大,产区也是一扩再扩。现如今整个黄山市三区四县,都可以生产黄山毛峰了。可是在黄山市的范围内,黄山种的种植面值仅占三成多一点,祁门槠叶种占六成,余下不到一成是其他茶树品种。用别的茶树品种制作的黄山毛峰,只有形儿,没有神儿,味道自然等而下之。至于那些其他地方制的烘青绿茶,也打着“正宗黄山毛峰”的旗号出售,消费者喝了肯定会大失所望。

那怎么才能喝到上等的黄山毛峰呢?那您自己得懂,得会挑。名优茶,本来就是尖货。既然是尖货,就是稀缺资源。既然是稀缺资源,就一定只能让小众享受。想让全民都享受到原本小众的东西,这从根本上就是一个伪命题。曾几何时,名茶是达官显贵的享受。普通人想喝?门儿都没有。事到如今呢?其实还是一样。什么人能喝到真正的好茶?是懂行的人。这些爱茶人不见得腰缠万贯,但他们愿意在吃喝二事上花心思费力气。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贵族。

(责编:马南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