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次教学
作者: 金伟长期以来,在教学中,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如果在教学中继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那么将不利于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发展分层次教学尤其重要。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的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②分层次;③ 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一、主要模式
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1、分层走班模式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2、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实施这一评价手段,对测试内容应当重在对当堂所学内容的检测(只要认真听就可达标),注意对学生新旧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的检验,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创造能力和检测(要求动脑筋,有创新精神)。
3、“个别化”学习的模式
“个别化”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分层。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教学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4、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
二、对分层教学的评价
1、分层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建立了层次流动机制,分层教学竞争氛围的加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实现向既定目标的迈进。在分层次教学体制下,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积极性不断提高,有利于实现总体学生的全面提高。
2、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施者。分层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能力,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适合自己的远、中、近的目标。在这个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
3、分层教学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推进教育和谐发展
分层教学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模式,不论优生和差生都各有所获,都能够体验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分层次教学体制下,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的培养受到关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师生关系始终保持在和谐气氛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是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一种可资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在不打破班集体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融入个性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的理念,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策略以及评价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不断鼓励学生进步,不仅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