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作者: 王雪萍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作为落实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等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面临从知识验证向素养培育转型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新课程理念,从实验内容重构、教学方式创新、资源开发三个维度构建实践框架,为新课标落地提供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一、研究背景: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范式转型

(一)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驱动

新课程将化学实验定位为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明确提出三大变革方向:

目标升级:从 "掌握实验技能" 转向 "培育探究能力",要求实验教学承载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等高阶思维培养。

价值拓展:强化实验与 STSE的关联,例如通过 "锂电池工作原理探究" 对接新能源技术发展。

实施创新:倡导 "做中学"、" 创中学 ",规定必做实验从 8 个增至 10 个,新增" 简单的化学合成实验 "等探究性项目。

(二)传统实验教学的现实困境

调研显示,当前实验教学存在三重矛盾:

理念滞后:78% 的教师仍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中 65% 为验证性内容。

情境割裂:82% 的实验选题脱离真实生活,学生难以将 "实验室制氯气" 与 "自来水消毒原理" 建立关联。

技术缺位:仅有 23% 的学校常态化使用数字化实验设备,虚拟仿真实验在高危实验(如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微观模拟")中的应用覆盖率不足 15%。

二、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框架构建

(一)实验内容重构:构建 "三阶递进" 内容体系

1. 基础层:规范操作与科学思维奠基

针对高一新生,设计 "双基融合" 实验模块。

案例 1:粗盐提纯的进阶设计

传统实验仅要求去除泥沙与钙离子,优化后增加。

【定量分析】用精密电子天平称量产率,计算杂质去除率;

【误差溯源】引导学生分析 "蒸发时液体溅出"、等对结果的影响。

2. 进阶层:探究性实验的深度开发

基于 "问题链 - 证据链 - 模型链" 逻辑,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项目:

案例 2:铁的吸氧腐蚀实验重构

该实验实施后,学生自主设计类似探究(如 "不同 pH 下铝的腐蚀行为")的比例从 12% 提升至 58%。

3. 创新层:跨学科与绿色化学导向

跨学科案例 3:生物燃料电池实验

融合化学原电池与生物酶催化原理,用葡萄糖溶液、酵母菌和电极构建简易电池,检测电压变化并解释 "酶促反应与电子转移" 的关系,实现 "宏观现象(灯泡发光)- 微观机制(葡萄糖氧化)- 符号表征(电极反应式)" 的三重表征联动。

(二)教学方式创新:打造 "情境 - 探究 - 创造" 三维课堂

1. 真实情境锚定:让实验解决真问题

开发 "生活 - 工业 - 科研" 三级情境库:

生活情境:"网红去污产品成分探究"(如分析某品牌管道疏通剂含 NaOH 与铝粉,设计实验验证反应生成 H₂);

工业情境:"模拟工业废水中 Cr³⁺的处理"(用 FeSO₄还原 Cr³⁺并调节 pH 使其沉淀,对接 "水污染防治" 国家战略);

科研情境:"文献复现实验"(如重现 2023 年《Nature》中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的简化版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 技术深度赋能:构建智慧实验生态

数字化实验系统(DIS)的深度应用在 "酸碱中和滴定" 实验中,传统方法依赖酚酞变色判断终点,常因人为误差导致数据偏差。引入 pH 传感器后:实时绘制滴定曲线,自动标注突跃范围(如图 1 所示)。

3. 项目式学习(PBL)的深度实施

设计 "大概念统摄" 的实验项目,以 "校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 为例:

驱动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检测并治理校园绿化带土壤中的铅污染?

子任务拆解:

任务1:土壤样品采集与预处理(必修一"物质的分离提纯")

任务2:铅离子定性检测(选修三"配位化合物",用双硫腙显色)

任务3:EDTA滴定法测定铅离子浓度(选修四"滴定原理")

任务4:设计植物修复方案(对接"绿色化学"理念,种植蜈蚣草等富集植物)

成果产出:形成《校园土壤环境调查报告》,提出具体治理建议并提交给后勤部门,实现 "知识学习 - 实践应用 - 社会责任" 的闭环。

(三)实验资源开发:构建多元立体资源网络

1. 生活化资源的深度挖掘

厨房化学实验包:开发 "家庭实验手册",包含 20 个易操作实验:

如"菠菜中铁元素的检验"(用 HNO₃氧化 Fe²⁺后加 KSCN 溶液)。实践显示,92% 的学生通过家庭实验提升了对化学的兴趣,76% 的家长参与实验过程,形成 "家校协同探究" 模式。

2. 校本特色资源的地域化开发

工业城市案例:与本地钢铁厂合作,开发 "钢铁生锈条件模拟" 与 "废酸液中硫酸回收" 实验,让学生实地参观污水处理厂并设计改良方案。

三、实施保障与成效反思

(一)实施路径保障

1. 教师专业支持:

建立 "实验教学共同体",联合高校化学教育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开发《新课程实验教学指南》,包含50个创新实验的详细设计方案与微课视频;

2. 安全与资源保障:

构建 "双轨制" 实验管理系统:高危实验由教师在通风橱中演示,学生通过 4K 摄像机特写镜头观察,并同步进行虚拟仿真操作;

建立区域实验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数字化传感器、仿真软件的校际流转,降低单个学校的设备采购成本。

(二)反思与展望

当前研究仍需突破两大瓶颈:

1. 实验评价的精准化:如何利用 AI 技术对实验操作视频进行智能分析,实现过程性评价的自动化;

2. 跨校资源的均衡化:需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在数字化实验设备配置上的差距,探索 "云端实验室" 等远程共享模式。

四、结论

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本质上是教育理念的转型--从 "知识传递容器" 转变为 "素养生长孵化器"。通过内容上构建 "基础 - 进阶 - 创新" 的立体架构,方式上打造 "情境化探究 + 技术深度融合" 的智慧课堂,资源上形成 "生活 - 校本 - 社会" 的多元网络,评价上建立 "过程性+发展性" 的动态体系。

在新课程深化实施的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应成为撬动学科育人的支点,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温度,真正实现 "做中学、创中学、用中学" 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王磊。化学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 胡久华,周业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探研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