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探究

作者: 鞠永梅

在“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与 “双减”政策协同推进的新时期,高中数学教育面临从 "知识传授" 向 "素养发展" 的深度转型。本文立足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针对传统数学教育中 "重应试轻应用""“重统一轻差异 ”“重技术轻融合” 等问题,提出 "素养导向的课程重构"" 技术赋能的课堂创新 ""个性化学习支持体系"" 跨学科实践育人 " 四大特色发展路径,结合 15 个典型案例构建实施框架,为新时期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一、新时期高中数学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核心使命

(一)政策背景与育人目标升级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 "四基四能" 新要求,强调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六大核心素养,例如在 "概率与统计" 教学中需渗透数据分析观念与科学决策能力。

(二)现实挑战与特色发展需求

调研显示(对 40 所中学的学情分析),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分化度达 0.68(满分 1),传统统一化教学难以满足 "学优生吃不饱、基础生跟不上" 的需求。

尽管 85% 的教师使用 PPT 授课,但仅有 23% 能熟练运用 GeoGebra、Python 等工具开展探究性学习,技术与数学思维培养的深度融合不足。

二、新时期特色高中数学教育的四大发展路径

(一)素养导向的课程重构:从 "知识拼盘" 到 "意义网络"

1. 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任务1:从"糖水浓度变化(一次函数)"到"细胞分裂(指数函数)",建立"现实问题→函数建模→方程求解"的逻辑链条;

任务2:对比"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与"导数法求函数极值",理解"函数思想"对问题解决的统摄作用;

(二)技术赋能的课堂创新:从 "单向传递" 到 "互动探究"

1. 智慧课堂的三层架构设计

利用智能手环采集学生答题时间、正确率等数据,实时诊断思维断点(如在 "三角函数图像变换" 教学中,精准定位 "相位平移方向" 的认知误区);

GeoGebra 动态演示 "椭圆定义生成过程",拖拽焦点观察离心率变化对图形的影响;

决策层:基于 AI 学情分析系统,自动推送个性化练习(如为错题率≥40% 的学生推送 "函数定义域专项训练")。

2. 虚拟仿真实验深度融合

概念解构模块:通过 3D 动画演示 "极限思想"(如割圆术逼近圆周率 π 的过程),将抽象概念可视化;

问题解决模块:模拟 "奥运会射箭得分计算"(涉及三角函数与概率统计),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验证模型合理性;

(三)个性化学习支持体系:从 "标准培养" 到 "差异发展"

1. 动态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学生分组:基于数学能力雷达图(包含运算、推理、建模等 5 个维度),将学生分为 A(基础巩固)、B(能力提升)、C(创新拓展)三层;

任务设计:以 "数列求和" 教学为例:

A 层任务: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及简单应用(如求前 100 个自然数之和);

B 层任务:探究错位相减法在非等比数列中的迁移应用(如求数列 {n·2ⁿ} 的前 n 项和);

评价机制:采用 "基础分 + 挑战分" 双轨制,允许学生跨层选择任务,激发学习潜能。

2. 项目式学习(PBL)的差异化实施

基础项目:"校园操场面积测量与围栏预算设计"(对接一次函数与几何测量);

进阶项目:"城市交通拥堵指数的数学建模"(融合统计分析、优化理论与 Python 数据处理);

(四)跨学科实践育人:从 “学科孤岛” 到 "素养共生"

1. STEM 项目深度开发

案例 2:智能温室温度控制模型

数学建模:建立温度变化的函数模型(考虑通风量、光照强度等变量);

物理分析:运用热力学公式推导散热速率与材料厚度的关系;

三、特色数学教育的实施保障与成效反思

(一)关键保障措施

组建 "数学 + 技术"" 数学 + 物理 " 跨学科教研组,每学期开发 2-3 个跨学科探究项目;

开展 "GeoGebra 教学创新大赛""PBL 案例设计工作坊 ",促进教师技术素养与项目设计能力提升。

建立校本 "数学特色资源库",收录 500 + 个情境化案例、30 + 个虚拟仿真实验、20 + 个跨学科项目;

对接高校与科技企业,引入前沿数学应用案例(如机器学习中的线性回归模型、密码学中的模运算)。

(二)反思与未来方向

评价体系创新:需构建包含 "思维过程、实践能力、创新表现" 的多元评价体系,开发 "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档案袋";

技术深度融合:探索 AI 生成式工具(如 ChatGPT 辅助数学问题解析)、元宇宙数学实验室等新兴技术的教育应用;

城乡差异应对:针对农村学校数字化资源不足问题,开发轻量化探究工具(如基于手机摄像头的几何测量 APP)。

四、结论

新时期高中数学教育的特色发展,本质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技术应用的系统性创新。通过大单元教学重构知识意义网络,借助智能技术激活探究式学习,依托分层策略满足个性发展需求,融合跨学科实践培育综合素养,最终实现从 "解题工厂" 到 "思维孵化器" 的范式转型。教师需立足 "培养终身学习者" 的教育初心,将数学教学升华为思维训练、素养培育、人格塑造的共生过程,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工具的同时,形成理性思维、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真正彰显数学教育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史宁中。数学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 张景中。教育数学视角下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 [J]. 数学教育学报,2022 (3): 1-5.

[4] 顾泠沅。新时代数学教育的挑战与应答 [J]. 课程·教材·教法,2023 (4): 68-7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