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语用”翅膀

作者: 覃英

当下,“双减”已经成为教育界言必称之的热词。那么什么是双减?一种说法是借助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另一种说法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到语文学科,乃至到小学语文,应该培养怎样的语文学科素养呢?小学语文学科素养涵盖以下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如下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建构与运用即“语用”。那么,怎样在语文核心素养下指向“语用”的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浅显的感悟。

一、 关注语言的微响

有人说,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取决于他对文本的姿态。没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敏感,要醉在字里行间,要与语文课程诗意的舞蹈。这样,我们才能蹲下身子自己倾听以及引导学生倾听文本语言发出的细微声响。两位老师的教学中都关注到了这方面的语用训练。我在执教的《年的来历》抓住关键的词语“尖尖的犄角,十分可怕,异常凶猛,精神矍铄,气宇不凡。”进行品读。一头凶残的年兽和一位非同一般的老人就呈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加深了对人物喜爱或厌恶,也加深了对人物的印象。

又如执教的《盲人摸象》一课中,在教学你们每个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怎么能断定大象的整体是什么样子呢?这部分时,我先出示这句话,后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句,让后又让学生改成陈述句。老师这小小的训练轻轻松松的就让学生感受到,牵象的人对几位盲人得出的结论的否定。感受到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 关注写法的独特

教材中为我们选择的文章一定是优秀的文章,而且也是我们学习语言文化最好的例子。选文中有些作家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优美华丽的词句,都可以成为我们平时阅读、收集、效仿再好不过的内容。《盲人摸象》教学中,我重点对第二自然的进行解读。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找一找:找出四位盲人摸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此环节的设计是对文本的解读。2.读一读:模仿文中人物进行分角色朗读。此环节的设计是对文本的感悟。3.填一填: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此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经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后,相信学生对于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表象来看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但是,我没有就此罢手,而是继续深挖,多添加了一个环节,用“大象的······像······”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对学生运用语言的训练,是语用的渗透一种很好的做法。

三、关注结构的精巧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多半是文本的内容,师生双方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放于文本内容的解读,解读得很细,也抠得很死,但已经很少有人再关注文本的结构了。

众所周知,文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文本表达的内容,二是文本表现的形式;而结构就属于文本形式方面的。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从理论上来说,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也就应该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去进行解读,要两手抓,两手硬。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文本解读还可能就是从结构入手。我们常见的文章结构,比如总分总、首尾呼应、按一定的顺序写等。在执教的《年的来历》这篇文章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我敏锐的洞察到了这一构文特点。在教学中始终遵循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先用一个简单的动画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接着,又让学生将故事进行简单的叙述。这两个环节结束后,学生对整个故事的情节是了如指掌。紧接着话锋一转,开门见山的告诉学生,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用这种方式能很好的运用到写事的文章中,教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写作工具。让语用落到了实处。

四、关注文体的特征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姿态和方式

同样,不同文体的文本教学,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关注文体特点是实现“教语文”的有效策略和正确的路径选择。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多种体裁的文体,散文、诗歌(童谣、古诗、儿童诗等)、小说、剧本、寓言、神话、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童话、说明文、小品文等等,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教师在选择教法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魅力,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盲人摸象》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所以,首先要把寓言当成故事去读,弄清楚寓言故事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阅读寓言仅仅停留在“故事”上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含义 除此之外,在阅读寓言的时候,我们还用该引导学生学习它形象、生动、恰当的比喻,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年的来历》是一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课文,基于这一类型的文本,我们除了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了解,还要让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总而言之,我们在心中时时刻刻一定要有“语用”这个理念,并且将“语用”这个理念一直贯穿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探讨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语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语用翅膀,在蔚蓝的知识天空中像一只雄鹰自由自在地飞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