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大班幼儿对时间观念的培养对策

作者: 郭聂君

摘要: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同时也处于对抽象的时间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并萌发自主管理时间意愿的时期。如果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妥善运用时间,不仅会影响平时的生活作息,更可能因此失去一些学习或成长的机会。因此,帮助大班幼儿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是幼小衔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探讨幼小衔接阶段大班幼儿时间观念的培养对策,通过集体活动、一日生活环节及家园合作等多角度、多样态地渗透对时间的认知及重要性,以期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关键词:大班幼儿;幼小衔接;时间观念;时间管理

引言

大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其中是否拥有良好的时间观念是衡量幼儿能否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的关键之一。而大班幼儿刚好也处于对时间的认知及自我管理能力发展的敏感期,认知能力、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时间等比较抽象的概念逐步有了一定认识,并萌发自主管理时间的积极情感。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时间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除非严加管理,否则便一事无成。”要学会管理时间,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时间观念不强的幼儿经常做事拖沓,备受家长、教师的催促,甚至因此失去一些主动学习、活动的机会。所以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对幼儿长远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通常来讲,3至4岁幼儿能区分白天和黑夜,4至5岁幼儿能区分昨天、今天及明天,5至6岁幼儿对时间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具体知道几点钟。大班幼儿正处于个体时间概念形成的敏感期,尽早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助于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做事效率,为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一、大班幼儿时间观念培养的重要性

(一)时间观念的定义

时间观念是指个体对时间的感知、理解和管理能力,包括认识时间顺序、掌握时间长短、理解时间的重要性以及有意识地对自己的事情进行时间上的安排。

(二)时间观念培养的重要性

1.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时间观念有助于幼儿养成准时起床、按时进餐、按时睡觉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提升学习效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若能合理安排时间,就能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3. 培养自律品质:时间观念强的幼儿能自觉遵守规则,有较强的自律性,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4. 适应小学生活:小学的学习生活节奏较快,需要幼儿具备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大班阶段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有助于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二、大班幼儿时间观念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幼儿时间观念的现状

许多大班幼儿在时间观念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 对时间缺乏感知:幼儿对时间长短没有清晰的概念,无法准确判断任务的完成时间。

2. 做事拖拉: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任务,经常需要家长或教师的催促。

3. 缺乏计划性:幼儿做事没有计划,常常随心所欲,导致时间被浪费。

(二)原因分析

1. 家庭因素:家长缺乏时间管理意识,没有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家庭作息时间不规律,影响幼儿时间观念的形成。

2. 幼儿园因素: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对幼儿时间观念的培养;教师对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指导不足。

3. 幼儿自身因素:幼儿认知能力有限,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理解困难;幼儿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分心。

三、大班幼儿时间观念培养的策略

(一)提高幼儿对时间的感知能力

1. 利用生活事件强化时间概念

把对时间的认识贯穿于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事件中,让幼儿可以直观感知到具体的内容。相比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教师可以把幼儿在园一天的作息分割成若干个固定的时间点,如8:30前入园、9:00盥洗、10:00自主游戏、11:00午餐、11:30完成进餐、12:00午睡、2:30起床、4:00放学。每到一个时间点,教师就拿出时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强化,逐渐建立时间与幼儿自身活动的联结。例如,在午餐环节,教师可以告诉幼儿:“现在是11点,我们该吃午饭了。看看时钟,长针指向12,短针指向11,就是11点了。”久而久之,幼儿便知道自己在某个时间点应该做什么事,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2. 开展专门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组织专门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认识时间。例如,开展“钟盘上有什么”的活动,引导幼儿观察钟面,认识指针、数字排列及刻度;开展“各种各样的计时工具”的活动,让幼儿认识从古至今使用过的计时工具,如日晷、沙漏、时钟等,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将时间认知纳入数学能力的范畴中,让幼儿了解时间与计数的关系,慢慢引导幼儿学会看分针。例如,制作花朵时钟,在时钟1~12的数字外围对应贴上5、10、15等数字花瓣,形成花朵钟,利用计数中一一对应的原则,将每个数字与分针对应起来,提高幼儿理解计数的能力。

3. 利用文学作品进行渗透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等形象的内容让幼儿理解时间的宝贵。例如,通过阅读绘本《金老爷买钟》,让幼儿理解时间是在不断地流逝的;通过故事《等明天》和古诗《明日歌》等,让幼儿明白今天的事儿要今天做,不能等明天的道理。

(二)培养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

1. 做事要守时

教师可以通过规则制定和奖励机制来培养幼儿守时的习惯。例如,在午餐环节,教师可以规定30分钟内吃完饭的幼儿可以获得奖励,以此激励幼儿抓紧时间用餐。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理解守时的重要性,如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不守时会影响他人的时间和安排。

2. 做事有条理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做事的顺序和步骤来培养他们的条理性。例如,在来园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罗列要做的事情,然后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取名为“来园五件事”,并将其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配上图示张贴在教室门口。每天当幼儿来园时,在图示的引导和顺口溜的提示下就能有序地完成各项事情。教师还可以将这种方法引申到离园环节和其他生活环节中,让幼儿逐渐建立有序规范的做事行为。

3. 做事有计划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制定计划来培养他们的计划性。例如,在寒假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制定寒假计划书,包括“我喜欢做的事情”“爸爸妈妈希望我做的事情”和“老师安排的事情”等。通过家长开放活动,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制定寒假计划书,对每天的作息时间、活动内容都作出具体的约定。在寒假期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每天予以评价。寒假结束后,再组织幼儿交流、介绍自己在寒假中按照作息时间所完成的任务。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重要的事要先做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培养他们的优先级意识。例如,在参观小学后,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幼儿自主、合理地安排好课间十分钟的能力。幼儿知道了一分钟的长短后,很快就能推算出十分钟就是十个一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在课间十分钟内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让他们明白重要的事情要先做的道理。

(三)家园合作共同培养时间观念

1. 家长树立榜样作用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为幼儿树立榜样。例如,家长可以制定家庭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让幼儿看到家长是如何遵守时间的。同时,家长还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个人计划,如学习计划、游戏计划等,引导幼儿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2. 家园保持一致性

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时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家长要保持一致性,共同制定和执行规则。例如,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要要求幼儿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完成作业等。同时,教师和家长还要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情况,共同针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3. 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培养幼儿时间观念的有效方式之一。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开展一些需要遵守时间的活动,如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等。在活动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认识时间、感受时间的流逝以及学会珍惜时间。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