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思政课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作者: 尚珊 王亮摘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灌输转向核心素养培育,尤其是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关键;同时,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也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载体。本文结合新高考要求和新教材内容,探讨思政课中各种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路径,旨在为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新高考对思政课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
新高考改革强调“核心素养”导向,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突出强调了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要求。在思政学科中,具体体现在:
(1)辩证思维: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及矛盾性与发展性。
(2)分析思维:通过情境探究和案例分析、时政评述等教学活动及题型考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创新与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正确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创新性可行性建议,运用所学知识为解决本县域或社区的民生发展问题提出建议。
二、当前思政课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重知识轻思维: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以及高中课程较多学生学习任务重,导致很多思维训练方面的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部分课堂仍以知识点讲授和记忆为主,忽视思维方法的系统性训练。
(2)情境教学不足:情境教学和议题式教学已经提出很多年,但因为其教学设计难度和要求较高,很多教师在情境和议学问题设置方面环节缺失或者问题有效性和针对性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分析问题的机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没有充分起到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作用。
(3)技术应用滞后: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对思维能力训练有很大益处,但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地区很多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不足,或者对教师的相关培训不到位,导致技术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
(4)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创新能力。2020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发布,相对以往,更加突出了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要求,但除了高考导向,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出更多的评价机制。
三、新高考背景下思政课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
(1)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中的思维培养价值。高中政治新教材增加了《逻辑与思维》这本书,内容主要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内容,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联系生活和案例来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在其它模块甚至其它学科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思维知识,学以致用,锻炼思维品质。
(2)以情境教学激活辩证思维。议题式情境化教学也是近年应用比较多的较为成熟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真正起到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效果,教师要注意创设多元情境,精选议题,例如通过“酒香不怕巷子深”、“人工智能发展是可控的”等思辨性较强的议题或辩题,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丰富思政课活动形式,拓展学科思维能力培养路径。传统思政课堂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或者进行提问,案例分析,活动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不足。要注意丰富活动形式,链接近期网络上热议的重大时政热点事件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思维能力。
(4)以技术赋能推动个性化学习。近年来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对学生生活及教育教学的影响日趋广泛,特别是今年deepseek的爆火引发热议。教育教学要顺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充分利用好这些新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大数据精准教学,通过学习平台分析学生的思维薄弱点,推送针对性练习和相关读物,增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情感认同等。
(5)以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要改变传统唯分数、唯结果的评价取向,更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记录课堂讨论、课题报告、实践活动完成情况等表现,关注思维过程的合理性而非结论的唯一性。并将学生过程考核量化分和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等指标纳入学期总评,体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四、结论与展望
总之,在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背景下,思政课需从“知识本位”转向“思维本位”,通过情境化、活动化、技术化、实践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仅从自身思政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自己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几点见解,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关于思维能力培养更全面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
1 孔新荣.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考试周刊,2020(79)
2 姜春云.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试题与研究,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