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作者: 袁碧峰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做事提高效率,而且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会让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班级建设、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那么,怎样才能高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本人认为,重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下功夫。

一、以抓课堂纪律和家庭作业为抓手,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四十分钟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需要良好的行为规范的保证。诸如玩东西、写作业、互相开小差等不良行为,既耽误自己的学习,又影响其他同学的专注度,此时班规、奖惩等制度的约束就必不可少了。课后作业方面,要求学生抓紧时间,更要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以便业余给自己争取足够的放松的时间,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这也为后续的学习“加油充电”,储备动力。有些作业家长可能辅导不了,是否放任不管呢?不是的,我们需要家长配合引导孩子端正做作业的态度、做作业过程的专注度,比如书写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特别是上一次作业,订正是否到位,这些学习行为的规范可以说十分重要,对孩子以后的学习都是奠基性的举措。我们需要跟家长取得一致的共识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们不要“包办”孩子的学习,但是落实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至关重要,一定要让孩子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二、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1)班级定期开展阅读活动,如共读书目的阅读分享课,利用共读平台,比如“百千共读活动”等都可以提升孩子语文素养以及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特别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充分利用学校开展“体育节、阅读节、每周的班队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提升孩子的实践能力,培养团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3)需要重点强调的是,特别需要抓住班队会主题活动的契机,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光盘行动”“节水活动”,这些主题班会活动,强调的是时下孩子当中存在的问题,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规范培养是最有效的。利用好这种学习实践来开展行为习惯教育,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4)班级开展小红花竞拍活动,每次作业得a+都可得到相应的小红花,可以参加拍卖或者换礼物。课堂上也有大组“比一比,赛一赛”活动,上课回答问题就可以加分,累计一个月一评比,获胜组可以得嘉奖,从而营造学生学习氛围,班级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提升孩子的竞争意识。

(5)以学校每周评选的素质班级主线,严格要求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在班级里对同学们提出要求,每周都要努力获得最佳素质班级,从而引导学生有自知之明,正确的行为意识:不要为班级扣分,要有集体荣誉感,每个人都好了,班级才会好。值得一提的是,诸如戴红领巾、穿校服、戴队徽、包衣服等,虽然琐碎,但它们也恰恰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契机。

(6)在班级管理方面,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注重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良好的习惯也会进一步得到培养。比如,提高班干的管理能力。要求班长自己想要管好别人,首先要自己成为同学的学习榜样,学习和纪律方面要起到示范作用。一定要阳光、开朗、助人为乐。又比如,全班12个小组,12个小组长,小组采用各种常规积分制度,根据学生表现加分减分,一月一评,表彰优秀,鞭策后进,让整个班级风清气正,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相信通过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生活资源,辅以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将成为事半功倍的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