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杨艳引言:古诗词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世界。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审美水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积累不够等。因此,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传统单一: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仍采用 “讲解 + 背诵” 的传统模式,过于注重字词解释和语法分析,忽视了对古诗词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引导鉴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体会其内涵和美感。
(2)学生积累不足:初中生由于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有限,对古诗词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文化典故等缺乏了解,导致在鉴赏时难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同时,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量不足,缺乏对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歌特点的认识,影响了鉴赏能力的提升。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受现代文化和快餐式阅读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古诗词晦涩难懂,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真正投入到古诗词的鉴赏中。
二、培养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古诗词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例如,在讲解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通过播放篱下采菊、秀丽青山的视频,配合轻柔的古筝曲,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古诗词活动: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诗词接龙、诗词创作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营造浓厚的古诗词学习氛围。通过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与生活的联系,将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让学生分享自己远离家乡时的感受,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加强基础知识积累
(1)重视字词教学:字词是理解古诗词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现象。通过详细讲解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为鉴赏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介绍历史文化背景:在教学前,教师要深入研究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特点,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例如,在讲解杜甫的《春望》时,向学生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3)引导学生背诵经典诗词:背诵是积累古诗词的有效方法,教师要精选经典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在背诵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古诗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鉴赏方法指导
(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往往一字一句皆有深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推敲字词、分析句式等方式,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例如,在讲解白居易的《卖炭翁》时,让学生分析 “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碾”字的妙处,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了解这些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例如,在讲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分析诗中运用的夸张、比喻等手法,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和对将士们英雄气概的赞美。
(3)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情感和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等方式,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例如,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铃》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离别时的场景,体会词人的离愁别绪,感受词中凄清伤感的意境。
(四)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古诗词的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互相启发,共同提高鉴赏能力。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合作。
(2)读写结合教学: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例如,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进行扩写、改写或仿写,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通过读写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
(3)拓展延伸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古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读。例如,教学李清照《渔家傲》时,整合其不同时期作品:少女时代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暗藏自由天性;中年《夏日绝句》(“死亦为鬼雄”)彰显刚烈气节;晚年《打马赋》(“老矣志千里”)书写不屈暮年。学生通过制作“清照生命坐标轴”,理解其从闺阁才女到乱世英杰的蜕变,领悟“九万里风鹏”意象背后的生命超越性,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结语: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基础知识积累,注重鉴赏方法指导,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古诗词学习中有所收获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