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说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宝君
摘要:根据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将所学知识传授与他人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学会“说理”,在说一说中展现思考过程,在不断思考中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在解决问题中有理有据地说出数学道理,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更深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表达;说理;数学思维能力
往往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是很多教师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既怕学生说不清楚,又怕学生说的太清楚,还怕学生说的话自己临时反应不过来等等,于是紧紧地把控着课堂的话语权,但数学是讲道理的,能培养学生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品质,应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中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联系。根据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当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新知识时,就是主动学习的开始。在主动学习中,将所学知识传授与他人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经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简单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过程,学生初步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并能解释表达的合理性;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有意识地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欣赏数学语言的简洁与优美,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数学学习应发挥有限的知识内容的载体作用,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说理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进而在充分、自由的表达碰撞中,追寻到知识的本质,走向真正的学习。
一、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说理”
真实的课堂从学生敢表达开始。课堂中,话语权不再把控在教师的手里,摒弃教师“独白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尊重、平等的“对话式”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打开表达的窗口。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画面、有趣生动的情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想说”的愿望,解锁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产生更多想交流的话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小数》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然后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先以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逛超市买东西、测量身高体重等,并对不同场景中相对应的数字及单位进行展示,如文具店里笔记本是3.15元/本,铅笔是0.50元/支,直尺是1.06元/把等等。教师在为学生展示学生常见的这些生活场景时可以适当提出问题,如“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小数?”“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如何把这些小数转化为整数呢?”然后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自由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探究,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于积极发言的同学需要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在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后,教师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向整数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掌握单位换算方式,并以说理的方式对自己的换算依据进行表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自由说理的能力。
二、操作探究,引导学生“说理”
数学中蕴含着大量的定理和法则,这些内容都较为枯燥,教师应创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化枯燥的文字内容为丰富的动手操作,以多元化的表征方式实践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理清说理的思路,感受数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在“说理”中感悟数学的价值。如几何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真观察、真想象、真归纳等实践活动,把质疑、思考等学习力留给学生,保护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梯形的面积》时,学生已经具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经验。基本掌握了剪拼、合拼等转化方法,领悟到“等积变形”与“倍积变形”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师引出核心问题:怎样求梯形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后再进行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站上讲台与同学们分享小组经验,与全班同学进行思想交流与思维碰撞,在学生经过转化、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提出“为什么除以2”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深入理解、充分说理,把思维推向更深处。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充分说理—方法辨析—深度理解的学习过程,能借助几何直观、数学推理,把推导转化的过程清楚地表达出来,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迁移与创造能力。
三、拓展提升,鼓励学生“说理”
说理是思维的延伸,表达是思维的反映。说理的条理性,反映思维的严谨性;说理的准确性,反映思维的清晰性;说理的连贯性,反映思维的逻辑性。数学说理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好玩《“重复”的奥妙》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说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概括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首先,教师以图片的方式呈现的“说理”情境(如下图),引导学生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接着,教师提问:“你能按照小旗的规律继续说一说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颜色吗?”学生猜想,教师继续提问:“你能按照花颜色的规律说一说第33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引导学生猜想“说理”,借助除法的意义,加上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放心地表达、讲解。最后。教师可继续追问:“如果场地只能摆放下33盆花,应采购多少盆红花,多少盆黄花?”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拓展思维。通过这样的“说理”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让学生在说理中用“新的眼睛”看待熟悉的旧知,思维的实质在表达中得以外显。
语言是思维的翅膀,“说理”是让学生把思维通过“分析—整理—表达”的模式表现出来,让隐性的数学思想显性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变成动态的学习过程,把课堂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构建互动、合作、反思、探究的生本课堂,既培养学生说理能力,又在分析与表达中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