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课堂主体意识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运用思考

作者: 项良国

唤醒课堂主体意识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运用思考0

摘要:作为新的观课模式的主题性课堂观察,促使教师全程主动参与了教研活动,满足了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需求,使教师乐意参与教研活动。针对教学问题结果呈现,教师积极剖析自身教学存在的缺点,追寻改进,有效促进了教师成长。主题性课堂观察的实践,它助推教师参与教研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教师间团体协作能力的提升,催化教师教研成果的收获。

关键词:听课主体意识  参与主题性课堂观察专业发展

随着校本教研的不断深入,如何开展高效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当今共同关注的课题。博采众家之长,弥补自身之短的“听课—评课”,是增长教学能力的最有效的一条捷径。反观以往的“听课-评课”,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课堂观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指教师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听课活动。云南师范大学的陈瑶老师认为: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区别于传统的听、评课的教研方式,是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教研有效途径。

我在多年小学数学的听课、评课中,运用主题性课堂观察,改变过去教研中,被发展、被安排、被反思、被研究的状态。力求在教师在听课与评课中,运用课堂观察,唤醒主角意识,促进教师深度参与,提升教研实效,着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反思传统教研,着手改进方法

(1)审视经验听课。近几年,围绕“高效课堂”的主题,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为教师成长搭建一条捷径。但现实的教研中,却存在着冰火两重天:上课教师摩拳擦掌,挑灯夜战,全身心投入;而听课教师主动性不强,为签到而签到,为活动而活动,更多时候是课前被“临危受命”。在听课中,教师们重听轻评,有为了完成任务的听课“任务户”,有为完成评课的“评课专业户”,还有听课是为了模仿的“仿课专业户”。他们听前缺少准备,听课中以应付心态对待,极缺全身心投入,引发了听课后缺乏细致的分析,敷衍了事。他们把自己做为旁观者,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次,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在我国一所学校考察期间讲了一句话:“你们的听课、评课总是在说上课人怎样,没有说听课人怎样、学到了什么,也没有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样的听评课不是在浪费时间吗?”这位大学院长看问题的角度对我的启发很大:听评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上课者进步,而是对听课者、上课者和学生都要有所帮助的。

因此,促使我对目前的经验型听评课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反思。

(2)构建观课模式。开展主题性课堂观察,是校本教研的行之有效方式,它可以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与反思兼顾,主题与全面兼容,个别与团体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经历多次实践,我们的模式为:

该模式基于主题性课堂观察,是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二、着眼课堂观察,促进深度参与

(一)观察驱动,全心投入

(1)满足个人需求——乐意参与。过去的教研组活动,由教科室确定,让教研组负责实施,这种被动教研,脱离教师自身需求,使教师离活动越走越远。然而,每个教师都具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愿望。但对于如何从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反馈教学信息,他们无从下手。他们迫切需要一些针对性强、富有实效的方法。课堂观察研究的起点是教学中的问题,是满足个人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的研究,因而受到教师的欢迎。在梳理教学问题、讨论确立观察主题时,他们会结合自己教学上的困惑,形成课堂观察的视点。这些视点是源于教师教学实际,是教师心里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能激发教师教研探究向往。观察主题的确定,给予了大家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观察任务受个人需求的驱动,使听课教师不再仅仅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是以主角身份全程参与研究活动,使教师对课堂有充分、积极地思考。

如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也不提问,不配合。课堂上常常有发呆、不听讲、睡觉等现象。这些现象是我们教学中经常碰到,许多老师为解决这些问题,绞尽脑汁,用尽手段,好话说遍,都是效果还是不是很理想。这些教学需求,平时老师们是不会坦然沟通,在课堂观察时,它就成了一个观察的主题: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观察任务,让我们把这种问题归类,就是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我们可以在课堂中,专注于该观察点,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是受到教师欢迎的。在听课时,教师主动深入研究,乐意参与。

(2)明确观察任务——积极参与。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准备,提前设计。观察前,受教学问题释疑解惑的期望与课堂观察任务双重驱动,听课教师会主动先熟悉一下教材内容,参考一下他人的教学预设,了解教学三维目标,把握重难点,以及上课班级学生的情况,索要班级座位表、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分布情况、学生学习习惯和课堂气氛等信息,这些积极主动的表现,往常是没有的。掌握这些情况之后,听课者思考:自己在教学的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并依据主题,参考并改进观察量表。同时准备秒表和录音笔等工具。作好必要的准备后,观察者带着清晰的目的参与主题课堂观察,聚焦自身视点,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了教研。

(3)收集课堂数据——高度参与。面对变幻莫测的课堂,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确保观察质量的。因此教师要在教研活动整体安排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观察自己所负责的观察内容,他们提早到达教室,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利于自己观察执教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执教教师的行为习惯以及学生的各种反应。量表对观察者的要求是高强度的,在观察中,他们用眼看、用耳听、用笔记录自己所需的数据;不仅观察教师和学生的言行,而且关注师生的情绪状态,还要对现象进行快速地判断,去思考、去感悟,避免顾此失彼。教师们高速运转,他们不停在量表上划、勾、写,有时不时的看看手表的——统计活动时间;有站起的——专注看一个或几个学生行为;有逐行扫描——看全班学习参与的;当然也有写现场感受与理解的。他们忙的不亦乐乎,没有了往常为记录而记录,为听课而听课,而是以主角身份,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观察中,做好记录。这些收集到的信息是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为研讨教学现象提供了真实证据。这时的听课,不再是悠闲惬意,而是高度紧张,效率十足!

(二)视点分析,主动研究

课后,会议室里,听课教师有备而来。我吃惊地发现他们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带着他们各自观察到的信息,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汇总和分析。在汇报同时,也专心听其他视点老师的发言,期盼着找寻教学问题的根因。不同的观察点,使每位教师都有话语权。他们有思考的、自觉性的你争我抢地发言。没有了传统敷衍与客套,一串串数据,一个个分析,评论客观到位,分析明朗透彻。汇报交流既肯定教学亮点,又指出教学中的不足,更有针对性的分析,找出教学问题的原因,根据原因提出下一步的改进建议。依据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建议,令执教者虚心接受。被观察的教师,对观察者提出的疑问,可以随时做出解释,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释疑解惑的汇报,就有了充分的交流、争议和分享,生成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从听课到思课,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到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使评课有深度、有广度,更精细化、更专业化。参与这样的听课活动,与会教师聚焦教学问题,在分析问题中唤醒主角意识,主动研究,并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三)自我剖析,追寻改进

课堂观察,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的现象得到了纠正。随着统计结果的呈现,使每位教师都通过这样新的视角了解课堂教学,它给教师思考课堂,搭起了一个支架。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围绕一些教学问题开展对话、思想碰撞,让听课和做课教师都有比较深入地思考。通过统计观察数据,整理、分析观察结果,发现执教者的优点,并探索其因,加以学习。上课老师不足的地方,我们作为反思的一面镜子,真心实意地自我剖析。通过这样的“反光镜”, 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长处和缺点,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取长补短,获得反思认识,运用课堂观察来听课,在透析别人的同时,也反射了自己。教师比较容易找到反思的触点, 反思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了,反思的效果更明显。这必然促使听课教师审视和改善自己课堂的教学,并通过对它的移植,追寻改进的方法,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三、沉淀教研经验,推动全面发展

主题性课堂观察实践以来,我校数学教师感受着幸福的蜕变与成长,教师参与教研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校本教研的路越走越宽。

(1)助推教研观念的转变。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堂观察,让教师懂得,你要砍多的树,就必须先将刀磨快。教学研究为提高教学水平指明了一条捷径。在校本教研中,基于教学问题研究的课堂观察,使听课活动演变为观察活动,使参与变成研究,教师成了研究的主人。让教师在观察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为自己的成长积淀经验,加快了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过程,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2)增进协作能力的提升。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课堂观察,使活动的很多环节都有老师在研究、思索。打开了教师间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窗口,共同分享研究课堂的成果,同时体验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作精神,教师之间敞开胸怀,同呼吸、共探究,朝一个方向努力,形成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3)催化教研成果的丰收。多年来,学校开展课堂观察的效果明显增加,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在各级比赛中教师屡获佳绩:多位教师喜欢展示自己的教学,上校级公开课甚至高一层次的公开课;多位教师获得区级及以上的教学骨干;在教研组内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收获了丰硕的的科研成果,在市区级及以上的论文案例等评比中,多位教师获奖以及发表;教师申报的课题和立项的课题,多人在市区级立项或进行实践研究;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在听、评课中运用主题性课堂观察,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听课和分析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创造性的实验。那么就让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反思。而学习、反思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让我们运用观察,关注课堂,反思教学,使我们在听评课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丽莲、李徐锰.课堂观察在校本教研中的实践与思考〔J〕.温州:现代教育,2019第二期

【2】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20

【3】《唤醒角色意识,促进深度参与——运用课堂观察改进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中的“听课”行为》倪丹英http://wenku.baidu.com/view/fdb5d036f111f18583d05a0b.html

【4】周文叶、崔允漷.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观察〔J〕中小学管理,2018第四期

【5】陈瑶. 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