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元素化合物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案例

作者: 王静

素养导向的元素化合物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案例0

摘要:本教学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氯气的性质”主题开展元素化合物教学,重点融入思政教育。依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情境导入—预测验证—实验探究—总结提升—学以致用”流程,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物质类别、化合价角度构建物质性质认知模型;以“泳衣褪色”问题驱动,通过“问题-猜想-实验-结论”探究链突破氯气与水反应难点,建立“结构-性质-用途”学科大概念;结合氯气“有毒又有用”的辩证特点,渗透“科学知识需正确应用”的价值导向,培养社会责任感与科学态度,实现知识、能力与思政教育融合。。

关键词:核心素养;氯气性质;元素化合物教学;思政教育;科学探究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于主题“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预测并验证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初步形成基于原子结构、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三个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知模型。

(2)通过探究泳衣褪色的原因,理解氯气与水的反应原理及其应用,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之间的关联,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大概念。3.通过体会氯气有毒又有用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学好知识并正确应用,才能让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渗透发展社会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思政教育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氯气与水反应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够类比钠及其化合物,预测出氯气的氧化性,并能较好地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逐步建立起从原子结构、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三个角度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型。探究泳衣褪色的原因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逐步引导和追问下,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科学的猜想预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值得关注的是,思政教育元素的渗透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分析氯气“有毒却被用于泳池消毒”的矛盾特性,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知识需正确应用”的重要性,部分学生在“学以致用”环节主动讨论“化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展现了社会参与意识的萌芽。总体而言,本节课通过“知识线”与“思政线”的双轨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常态化实施提供了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磊.指向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3]胡久华,李川.中学化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路径[J].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43(15): 1-7.

[4]吴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关键问题及解决策略[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20.

[5]王后雄.新高考背景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 2021, 41(3): 120-12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