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路径
作者: 刘燕敏摘要: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生态与实践模式,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责任人”,其核心素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升维契机。提升核心素养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关键。本文分析人工智能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新要求,探讨提升路径,以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
引言: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需顺应潮流提升核心素养,重新审视功能定位,思考如何将新技术能力与思想引领艺术深度整合。深入探索AI时代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既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迫切命题,更是保障国家人才战略与价值理想传承的根基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新要求
(1)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教师需掌握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以优化教学。例如,利用智能备课系统对教学资源进行语义分析,生成跨学科知识图谱与案例库,辅助定位教学重难点;借助智能舆情分析工具,追踪生成式资源的意识形态倾向,形成“识别-阻断-引导-反馈”的全链条价值过滤屏障。
(2)强化数智资源意识形态辨别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重塑信息传播范式的同时,对意识形态安全构成风险。教师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剖析资源背后的意识形态本质,建立涵盖政治立场、历史逻辑与价值导向的多维分析框架,精准识别生成内容中的认知偏差与价值预设。
(3)提高人机协同教学设计创新力。传统教学设计多局限于单向灌输模式,难以突破时空与个体差异限制。教师需突破“技术工具论”,将AI定位为认知协作者,通过智能备课系统分析资源、生成案例库,辅助创新教学设计思路,同时运用扩展现实技术实现“历史场景数字孪生+思政元素植入”的情境升维。
(4)把握数据驱动价值引领精准力。传统教育受限于静态学情研判,难以穿透个体认知差异。教师需建立全域数据采集意识,通过智能课堂管理系统等终端获取学生行为数据,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价值倾向;借助机器学习算法识别认知分化特征,为差异化教学提供量化依据,确保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掌控技术应用伦理规制驾驭力。生成式AI介入教学可能引发数据隐私泄露等伦理困境。教师需构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技术伦理原则”双维评估框架,剖析算法背后的资本逻辑,参照人工智能教育伦理准则,建立涵盖数据采集、算法运行到教学应用的全流程伦理审查机制,联合技术团队开发伦理嵌入型算法模型。
二、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路径
(1)加强培训与学习,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政府与教育部门:制定AI素养培训课程,纳入教师全员轮训,提供经费支持,构建精准培训体系。学校:定期开展数据素养主题培训,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组织教师交流数据应用经验,鼓励参与AI学术研讨会。教师自身:通过在线课程、专业书籍主动学习AI技术,探索智能教学软件与在线平台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2)深化理论武装,强化意识形态辨别力。持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经典著作,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原理,掌握数据溯源、算法审查逻辑,通过逆向追溯揭示内容的价值倾向。借助智能舆情工具追踪意识形态动态,形成价值过滤屏障,确保数智资源服务育人目标。
(3)创新教学理念,提高人机协同设计力。突破“技术工具论”,将AI作为教学设计的认知协作者,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模式。利用智能备课系统生成案例库,结合扩展现实技术重构教学场景,基于学生反馈反思调整教学设计。
(4)树立数据意识,把握精准引领力。通过多维终端采集学生课堂参与度等数据,解析价值倾向;运用聚类算法识别认知分化,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基于数据评价教学效果,及时调整策略,确保价值引领精准聚焦核心价值观。
(5)加强伦理教育,掌控伦理规制力。构建双维评估框架,建立全流程伦理审查机制,参照《数据安全法》构建数据处理规范。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教育数据可追溯,通过智能伦理仪表盘监测技术越界行为,对算法决策实施人工干预,确保技术服务育人根本目标。
结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作,唯有通过政府统筹规划、学校积极落实、教师自我精进形成合力,才能达成目标。通过加强培训与学习、深化理论武装、创新教学理念、树立数据意识和加强伦理教育等多种途径,思政课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要求,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