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雪竹海(散文)
作者: 光盘桂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广西“后三剑客”之一。广西作协原副主席、桂林市文联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失散》《英雄水雷》等。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光盘卷》《桃花岛那一夜》《野菊花》《西去的合约》等。作品散见《十月》《花城》《上海文学》《钟山》《当代》《民族文学》等刊,小说多次入选各文学选本。曾获第十届《上海文学》奖,广西第五、第十届文艺创作“铜鼓奖”等。
没料到一幅绝美的雪景,在南方的二月天等着我。这场雪景在重庆南川,在南川金佛山。
我们从北坡上山,车窗外云雾时隐时现,风光若即若离,表现出“雾都”的明显特征。重庆人肤色普遍偏白,定与这多雾有关。我们听陪同人员谈论完头渡镇水库容量和惠及人口区域、盛夏季节因众多游客避暑带来别样的“人文”景观,不到二十分钟,再看窗外,景色有了些许变化。悬挂枝叶的晶莹物质不明显,似冰非冰。一年四季见不到雪的同座说,下雪了。我抬头细看,不见雪飘,因此不能确定挂于枝头的晶莹是水珠还是水结的冰,因为它们太细小微薄,而且还在浓雾帮助下遮遮掩掩。车继续前进,山林已是冰天雪地。路边树枝被压弯腰,刮得车顶唰唰响。有同行者一边举起手机拍照,一边叫喊:雾凇!我没有纠正他,对于几乎没见过雪的人,犯错是可以原谅的。见到冰雪,我心清凉下来。之前,头顶微微冒汗,可能与穿衣过多并且身上贴了暖宝宝有关,还可能与对金佛山的期待产生的激动情愫有关。
下车瞬间,一股凉爽之气袭身而来。雪地里的凉爽,就像长时间烤火后,来到室外那种透心、清新的舒爽。浓雾遮住远景,我们的视野受限,回视脚下,见米雪静静地躺着,白晃晃到轻轻发黑。雪地容易制造童话世界,容易激发人的童心。同行者的雀跃,已经给出答案。我蹲下抓一小把雪,握住。雪粒因我手心的温度慢慢溶化,水滴从我指缝间外溢,返回雪地,击出微小的坑。有顽皮的同行者打起雪仗,好在这仗打得浅打得短,否则会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群仗”。有一瞬间,我想堆个雪人,雪人是我自己,想让自己留在这里的时间长一些。但又担心费时掉队,影响整个行程而作罢。
路两旁是方竹,之前竹林已伴随我们行车差不多一个小时。此刻,竹叶结冰下垂,冰片超出叶尖凝成短粗的冰凌。有“好事”者指弹竹叶,想把冰弹碎,结果“自取其辱”,手弹疼了,冰却未碎,他只得羞愧地悄然地收起多事的手指。他并不知道,身后的我,早已将他的行为录入视频,留作调侃他的材料。以指弹冰,其实是他的童心行动。前方有人突然脚蹬竹竿,哗啦,碎冰抛下,惊吓一群人,遭来笑骂。相比坐车路上看到的方竹林,眼前的更密,叶也厚,垂下来的竹叶时常挡住游人观赏竹林的纵深。结厚冰的竹叶,腰下得低,一些照相的女士脸几乎贴在冰竹叶上;有人搂着方竹留影……游人与方竹的亲密动作各式各样。
浓雾依旧,但也有离开的时候。它离得越远,我们看到的竹林就越宽广。有那么几分钟,我们终于远眺到脚下起伏的白茫茫且淡淡绿的竹海。更多时候,我们只能欣赏方竹的个体与局部。
据介绍,金佛山现有方竹近20万亩,年产竹笋3万吨,带动5万多当地农民脱贫增收。方竹外方内圆,竹笋亦然。这便是其名称的来历。雾雪中穿行,路边有方竹做的栅栏,我轻轻敲开冰层仔细看了,果真名不虚传,有方有圆,天地方圆。方竹笋的形状,也从餐桌上“白油笋条”这一菜品中得到证实。南川方竹笋系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主产区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金佛山,也称之“金佛山方竹笋”。见到方竹真身之前,我们在城区就吃过方竹笋了,早中晚的餐桌上都有方竹笋,每餐都是我的首选。吃过各类竹笋,南川方竹笋别具风味,口感和回味真不是吹出来的。首先它新鲜。二月并非南川方竹笋采收季节,每年八九月份才是。而且采收时间一个月左右。夹着竹笋才到鼻前,便闻到了鲜嫩笋的清香,仿佛入餐桌前,它才被采收回来。放入口中,一嚼,感到它肉质的厚实,纤维的细滑清脆,嚼到最后,毫无纤维渣,适合各种牙口。真乃山中珍品。聪明的南川人,能做一桌方竹笋宴,素的,配以各类肉品的,只有食客吃不到,没有厨师做不到,比如白油笋条、炝炒干笋、红烧干笋、金钩烩笋、虾仁焖笋、火腿肠烩笋、油炸嫩笋丝、腊肉炖方竹笋、回锅腊肉笋、凉拌酸辣笋、素拌烧笋丝、泡笋、方竹笋红烧肉、炭火烧鲜笋、土豆烧笋、笋炒肉片、香卤笋丝、水煮方竹笋等等。烹饪手法有烩、爆、炒、焖、炖等十余种。在南川的三天,我吃了不少以方竹笋为主打的菜肴,但我吃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方竹笋厨师可了得,看过一个宣传视频,一根竹笋在他刀下,几秒钟就变成圆锥形薄片。刀工精湛,烹饪讲究,造就了方竹宴菜品的多样和高质。
南川方竹笋不仅口感好,老少皆宜,还在于它本身的营养成分。据科学检测,其含有十多种氨基酸及人体不能合成的八种必需氨基酸,其水解氨基酸总量高达3.88%,系纯天然绿色食品。可促进胃肠蠕动,人称“肠道清洁工”“肠道卫士”。有关氨基酸的数量和含量我没体会,但“胃肠蠕动”倒深有体会。连餐吃方竹笋,我近期的便秘得到极大缓解。我有理由相信,常吃方竹笋,有益消化道健康。
地域不同,特产各异,南川方竹笋正是有自身的自然优势,才成为与众不同的山珍佳品。金佛山最高海拔2200米,是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雨量丰沛,植物丰富,动物众多,长年云雾缭绕;独特的自然生态和良好的气候条件,给予方竹及笋不一样的生活环境,输送给竹笋丰富的营养。方竹生长在金佛山海拔1000米到2200米间,对于方竹这是一个最佳的生存空间。海拔低了,也许达不到品质要求;海拔高了,不利于方竹生长,变得矮小,竹笋的品相和口感受影响。金佛山有五绝:银杉,古银杏,高山乔木杜鹃,古树茶及方竹。还有众多珍贵药材。这些植物之间和谐相处,是否也相互成长成就,我不敢妄下结论。但各自能占有一席之地,肯定是汲取了金佛山的山水精华,天地灵气。品过古树茶,食过方竹笋,便尝过了金佛山的精髓。
没赶上采收方竹笋季节,却看到了疏密相间的方竹,它们笔直,处处有护理痕迹。陪同人员介绍说,南川竹农爱竹如命,他们不光索取,更加注重付出与护理。第一次听说护理竹子的,以前只听说过护理森林中的树木。以前我们进山采竹笋,竹林很厚,人钻过去不容易,只能两手拨开竹枝艰难前行。而且脚下时常有山里人砍竹留下的尖尖的竹签,不小心就中招。南川竹农采收竹笋之后,要对竹林精心养护,砍伐歪丑竹子,间伐过密的竹子,让竹子间隔合理,充分享受阳光雨露和空气。竹笋出来时,要留下那些粗壮的挺直的,培植优秀“种子”,实行“优生优育”。竹林中一根根疏密有致、挺直、翠绿的方竹,好比南川人(重庆人)的性格:耿直、豪气、义气,以及重庆女人长久的青春。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精心护理相结合,造就南川方竹笋独特个性和品质,颠覆了我对竹笋野蛮生长的认知。
竹笋的采收期短,保鲜期更短,也就两三天。小时候我们采回来的竹笋,吃不完的用水焯熟,然后浸泡在清水中,能够保鲜三四天,剩得太多,就将焯熟的笋子装入坛子中。但这些做法都不能做到长期保鲜,采回的笋子太多,就制成干笋。鲜笋比干笋口感好,人们没办法才把鲜笋制成干笋,才吃干笋。当然,干笋也有其“腊香”,也有鲜笋不可替代的优势,可是还原它的原味和清香,就困难得多了。南川方竹笋每年秋季采收,我们二月份时吃到的仍是新鲜味道。据说,现在不仅在二月,就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南川方竹笋的鲜味。这得益于无毒无副作用的保鲜技术的成功研制和发展。聪明的南川人用先进科技为食客留住了“笋鲜”。大部分竹笋采收在春天,方竹笋却采收于秋天,打了个时间差,食客自然也有口福。
通过介绍得知,南川方竹笋采收方法与别处不同。采方竹笋,分为四步。第一步,蹬,即给方竹笋蹬上一脚,使竹笋断而相连;第二步,提,蹬腿收回来时,手出马,握住竹笋往上提,竹笋破土而出;第三步,削,一手握竹笋,一手使镰刀,将笋壳下划一道口子;第四步,绕,其实就是剥笋壳,即食指绕竹笋转动。采笋剥壳,竹农二三十秒钟完成。这四步是技术活,蹬不到位,力度掌握不好,方竹笋就毁了。提、削、绕是一个快速连贯的动作,需要一气呵成。倘若技术不过硬,同样要毁掉一根好笋。看过采收方竹笋的视频,见那些身背竹筐的笋农,动作娴熟潇洒,姿势优美,剥笋动作也是那么流畅和迅速。我们小时候采竹笋,只有一步:拔或者说扯,遇上毛竹,用锄头挖,只会使蛮劲。有时候半天拔不出一根竹笋,时常把竹笋拔断。采收方竹笋不是仪式感,却具有仪式感,是一种良好的劳动和精神的体验。待到秋天,再来南川金佛山,倘若允许,我要亲自体验一把采收竹笋的乐趣。
我们继续穿越竹海,行走在没有积雪的道路上。可以想见,昨夜(天)的一场雪掩埋了道路,是景区工作人员为游客清除了积雪。他们想得周到,工作细致,令人感动。几乎没有风,竹海安静,浓雾紧锁之下,不见天,不见远山。浓雾缭绕我们的脚步,如果你愿意将行程比作在天空行走,也是没错的。路两旁戴冰竹子垂首,碰上时,脆哗哗响,像碰着了家里吊珠门帘。竹林中也有树,两边树枝“搭桥”,形成“冰廊”。有的树枝上吊着长长的冰凌。我走近一棵树——看样子是棵古树,看到一个“奇观”:冰块与树皮间有像小虫子样的东西向根部移动,细看,原来是内里溶化的小水珠往下流动,不经意,就误会成许多的小虫子比赛奔跑,挺有意思,挺玩味。
到达“金龟朝阳”观景台,我们暂作休整。石头上金色的“金龟朝阳”四个字被冰块蒙住,不甚明亮。人们争相留影。留影结束,大伙即将继续行程时,突然一声炸响,蒙罩“金龟朝阳”的冰块破裂,碎冰溅了一地。南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康平女士调侃说:谁的武功了得!引来同行者大笑。我猜想,照相的人多,给石块带去热能,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石上冰块就炸裂了。
踏着浓雾,穿行于雪中的竹海,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虽然,因浓雾,我们错过了别的景点,有的还是最重要的点,但唯其错过,才有无尽的念想。
(编辑 黄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