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局部)

作者: 言子

本名向燕,生于四川宜宾。籍贯云南永善。发表诗歌、小说、散文、随笔百万余字。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散文》《天涯》《滇池》《作品》《红岩》《黄河文学》《广州文艺》《山花》《天津文学》《大益文学》《文学自由谈》等多家纯文学刊物。曾获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收入选刊、选本、年鉴、高考语文阅读试卷、中学课外阅读书籍。追求独立、自由、委婉、曲折、幽深、诗性的文学创作。现居四川绵阳。

1

挂在墙上的芦花,想不到成为黑堰塘永久的纪念,永久的念想。

黑堰塘凋敝,墙壁上的三株芦花,八九年了,还是那样,不枯萎,不凋敝。

风吹进窗口,芦花落地,我才看得见芦花的凋敝。

它的凋敝缓慢,不易发现。

风中飘零的芦花,毛茸茸,地板上滚动着,如雪花。

是的,多年不见雪的日子,你可以把芦花看作雪花,把柳絮看作雪花。

2

水岸有几丛芦苇,就像居家的房子边有一窝竹子,庸俗琐碎的日子得以提升、净化。

安昌河畔出现几丛芦苇,河流一下风情万种。

发现,不止一丛两丛,河对岸的草滩上,也有芦苇,成片成林生长。河岸眺望,滚滚红尘里,时间如苇叶一般清幽、寂静。

我在三汇桥旁边的河洲上也发现一片芦苇,长在水中央。想起《诗经·国风·蒹葭》的最后一节: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的芦苇,比黑堰塘的纤细、清丽,是从《诗经》里流淌下来的?

我是自然界一根脆弱的芦苇,也是乡土里一竿坚韧的竹。

自我躲避喧嚣,独来独往,我心在远方,活在远方。

在水一方的蒹葭,也在远方,不仅仅是一株植物。

河洲上的芦苇,在于我,也不仅仅是一株植物。

3

有时,我跨过飞云大桥,去对岸漫游,逆行至石桥铺大桥。

对岸的河堤,也是石头垒砌,扶栏条石搭架。过石桥铺大桥洞口,河堤久无人迹,砖地上铺满落叶,砖缝里长出野草,垂柳零乱,枝桠扫地。河堤刚筑起那几年,有环保工打扫,见无人迹,不再扫除。除了我这样的独行者,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过桥洞继续前行,环保工的双脚止于桥洞。

我想顺着河堤去边堆山,离石桥铺大桥不远。杂草落叶里步行,无功而返,前面的路,越发难行,河堤被杂草灌木荆棘遮蔽,无法前行。叹息一声,返回,下桥洞。

边堆山坐落安昌河右岸的铁路大桥旁,我在左岸漫游,常常走到铁路大桥返回,好几次,过铁路大桥再过普明大桥,到河堤尽头再返回,来来去去大半天,难遇行人。我喜欢这种寂静,闲云野鹤一般享受一条江河。

到铁路大桥旁,每次要停下来,伫立河堤上眺望对岸的边堆山,眺望绿荫里的一座红宇寺庙。红瓦寺庙,一山绿树丛里,更显辉煌,隔水眺望的我,边堆山和那座寺庙,如同在水一方的伊人,宛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

边堆山的苍翠,边堆山的寺庙,边堆山的历史,对我有着莫大的魅力,两次过河想逆流走进,道阻且长。

边堆山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4700到4800年。

1952年冬,修建宝成铁路,西南博物馆筹备处对规划的铁路沿线展开文物调查,在边堆山南坡二级台地上出土了石斧、石凿、骨器、刮削器、红黑陶片等遗物。

这座依山傍水的清幽山坡,曾是古人类的栖息之地,而今,草木葳蕤,只有一座寺庙坐落其间。

边堆山是宛在水中央的伊人,我和它,隔水相望。

4

我梦到自己走进边堆山,山径蜿蜒,野草丛生,寒鸦鼓噪。

草莽里爬了好久,望见了林子里的金宇寺庙。

我没有进去,站在悬崖上眺望,对岸高高低低的楼房密密麻麻挤满河谷,汽车在河堤上奔驰,一列火车驶上铁路大桥,眨眼间消失,另一列子弹头列车出现在另一座大桥,眨眼间消失。铁路大桥和高铁大桥,在边堆山的一左一右。费尽周折上来,是想登高远眺,没有风景,山脚的安昌河,千疮百孔。

这个梦境是现实的复制,不像个梦。梦里,应该是大河浩荡,竟然是现实的翻版。

梦里,也看不见安昌河浩浩荡荡!

5

沿石桥铺大桥下的公路,走到一个加油站,右折,有条山路通向边堆山。一路的喧嚣和尘埃,我望而却步。

没修河堤前,右岸与左岸一样,无公路无楼房,田野房舍,鸡鸣狗吠。有了河堤和公路,此岸彼岸都是密集的高楼。

隔河眺望,边堆山以及山上的寺庙令人神往,宛如水中央的美人,就让它成为我心中在水一方的美人吧。

这个美人不被野蛮的机器践踏和蚕食,是她的幸运。

6

城市周围,像边堆山这样的荒山野岭,消失殆尽。

河道上的绿洲也难幸免。

7

我家与河堤有段距离,我像一只鸟儿一样,要越过坡脚的公路铁路,要穿涵洞过街道上天桥,进入花园小区,进入益多园小区,出小区大门过公路,是洞天闸坝。一年四季,我要穿过喧嚣才能抵达清幽之地。

踏上河堤,我可以顺流徒步至市中心,也可以逆流徒步至寂静之地。我的双脚,大多选择后者,只在需要上街办事时选择前者。我沿着河堤,柳荫下,一路走到百盛旁边,进入人车如潮的大街;有时,我也走到三江口,沿涪江进入大街。顺流而行,河堤上下,行人车辆比安昌河的流水多,河岸两边,高楼重叠天边,滚滚红尘,浊浪奔腾。这段河岸,没有野生植物的立锥之地,绿化工变换着四季的花草,整齐光鲜,却无野趣。人工打造的景观,先要铲除多年生野生植物,一棵百年老树也不放过,它是野生的,铲除干净,花大价钱,购置出生名门的有身价的树木。人工打造的景观,再多的花草树木,都是人力所为,背离自然,更无野趣。

朝河逆行,景象不同。

这段河岸,远离市中心,无人顾及,给野生植物留下一席之地。河畔草木,有姓无名,自由生长,自生自灭。各种昆虫,各种鸟儿,来去自由,互不干涉,野地流水里觅食。河道上漫步,草丛绿荫里,总有发现,总有惊喜,走得越远,越清幽,越寂静,可抵达无人之境。

我以为可以一直在这段无人顾及的河畔享受清幽和寂静,可以一直与那些有姓无名的草木默默交流,可以一直听鸟儿在绿洲上歌唱,这样的好日子,去年秋天不复存在。

8

以前,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边,无涵洞,无街道,无花园小区和这样那样的小区,也无洞天闸坝。

1982年5月,我来这里,出门上街,看得见田野,而今河谷的上上下下,走上一天,不见一块田野。

洞天闸坝完工,河水只在涨水天流动,关闭的闸坝,将一河流水拦截,成为死水,像一口池塘,飞鸟很少在这里落脚,走近路的垂钓者坐在河堤的柳荫下,对着一河死水垂钓。向往大江大河的鱼儿,跳不出“龙门”,困在这里,成为垂钓者的下酒菜。

三江口的水流动的时候也不多,被闸坝堵死。

三江口水面宽阔,安昌河、芙蓉溪在南山和富乐山脚各自流入涪江。三江口烟波浩渺,沙鸥翔集,鱼儿随流水游到这里。也难跳出“龙门”,它们,只能在梦里遨游大江大河。

什么时候,你住在河岸,走在河岸,却看不到大河奔腾?

河,不再流动。

鱼儿,跳不出“龙门”。

大江小河被拦截,一条条流动的河流,被拦截成几口池塘、湖泊,难得流动起来。

9

人类借助机械,借助科技,改造自然,宰割山川。

人类为了绿化城市,人为地制造自然景观,不给野生植物留下一席之地,不给飞鸟留下栖息之地。

10

没有人愿意骑着一辆破车奔波于炎热的天空下,我,急于出走。

第一次骑车游览三江,桃花岛荒芜,江上无任何建筑,也无桥梁。

阳光晃眼,我过安昌河沿南山脚的涪江一路漫游,抵达三江闸坝。过闸坝,沿富乐后山脚的公路,溯涪江经小枧、沈家坝、三江回到起点。走走停停,遇阴凉处,把自行车放路边,在无人的天空下发呆。

一只鹡鸰,高崖上梳洗羽毛。

野生树木间,一股山泉从岩壁上缓缓流出,浓荫遮蔽毒日,幽凉湿润。

这只鹡鸰从哪里飞来?熬不住太阳的炙烤,发现浓荫里的山泉,用它清洗旅途的疲惫?

它喜欢这股泉水,喜欢这片浓荫,看它沐浴,真是一种享受。

它扇动着翅膀,贴着岩壁,山泉下飞来飞去,清亮的水珠滴落羽毛上,它用喙梳理羽毛,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有时,它飞上绿枝休息一会儿,又飞进山泉,立在岩壁上,展开翅膀,快乐地梳洗它的羽毛。这只娇小的鹡鸰,在绿枝和山泉间飞上飞下,叽叽喳喳叫着。

不知它是否有过同伴?炎热里遇见浓荫里的山泉,它是那么快乐!

它的羽衣灰黑色,这种鹡鸰鸟,河岸山坡常见,成群结队,它为何独自飞翔?

有人叫它点水鸟,飞行时,娇小的身体起起伏伏。

11

鸟有鸟道,人有人道。

我走的是一条鸟道吧?

看一只鹡鸰戏水、沐浴,世界一下清凉。

12

离开鹡鸰,骑车沿公路跟随涪江一路向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市区去安昌河右岸的南山,是铁索桥。山脚一条土路随流水蜿蜒至涪江河岸。江水浩荡,河坝宽阔,无人工痕迹。岸边几棵野树,临水而立,枝繁叶茂。这种天地里的野生河岸,八十年代的城市周边,随处可见,所有野生植物都可落脚。我看见了其中的一棵野树,它还在河岸。它生长的这片河滩,还和从前一样。

木心吟唱: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13

从前,我坐在这棵野树下,脚下“逝者如斯夫”,不知道爱谁;如今,还是不知道爱谁。

从前,我与父母与朋友联系的方式是写信,八分钱邮票,可以慢慢叙述,邮件长途跋涉,经过好多双手,抵达手里。

从前,没有电话、手机、网络、微信,远方的朋友见面不容易,谈心也不容易,心里却惦记;不像现在,彼此没有隐私,千山万水如在眼前,看朵花花草草天下人即刻知道,走到天涯海角天下人也即刻知道,看似热闹,反倒生疏。

从前,读书者,去书店买书,捧着散发着墨香的书籍慢悠悠打发时光;不像现在,男女老少拿着手机混光阴,有文化没文化的都晒微信。

从前,我用十五行的绿格子稿笺写作;现在,我用电脑写作、发稿件。

从前,没有防盗门,没有防盗栏,胆大的小偷大白天也不敢撬锁,不敢人家睡在床上,黑夜还破窗入室。

从前,出城就是郊野;现在,出了城,还是城。

从前,坐绿皮火车,坐长途班车,公路两边是田野是庄稼是池塘是瓦舍;现在,掠过车窗的是参差不齐的高楼和杂草丛生的荒地。

从前,民歌的调子优美、婉转、动听;现在,难得有几首入心的民歌。

从前,我独自坐在这棵野树下是个青年;现在,我独自坐在这棵野树下,不再年轻。

从前,河水长流,现在……

14

从前……

从前……

15

——你为什么不用智能手机,为什么不用微信?

——我的生命不需要那么多信息,我想安静,做个孤陋寡闻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