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作者: 陈清华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我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这些都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展现了新中国的辉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要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勇于创新、真抓实干。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增强,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从而,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2024年2月29日,湖南卫视和芒果TV播出环保题材电视剧《江河日上》,以小见大展现百态人生,“江河故事”以诚动人;以环境治理之问展现守护绿色之心,以影像的形式唤起观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理解。
《江河日上》自开播以来多项数据一路走高。CSM全天省级卫视收视多日第一,各类话题累计登陆全端热搜100多次,15天短视频主话题播放量破60亿,其中抖音主话题单日增长高达4.47亿,且多次登顶抖音、猫眼、云合、德塔文等渠道榜单。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官网及矩阵账号发文推荐,权威媒体也对剧集从主题表达、类型融合、叙事创新、时代价值等多方面表示认可,赞扬该剧既有自然的“绿色”,也有求索的“绿意”,更有党和国家坚决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梦”。
该剧以齐江市为背景,展现了一个湿地城市面临的环境治理难题和经济发展压力,以新时代的环保治理故事,以小见大地体现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坚定守护碧海蓝天的决心与智慧。
在《江河日上》中,黄志忠、梅婷、张国强、苏可、赵亮等演员悉数出场,无论是在调查案件时从轻松到震惊再到疑惑不解的递进式情绪演绎、会议室里充满压迫感与“潜台词”的言语交锋,还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庭戏份,他们扎实的演技让观众沉浸在剧集中。
《江河日上》将镜头对准了少见的环保题材,以一众有人情味、反差感、鲜活的人物群像丰盈了故事厚度,掀起了观众的热烈讨论。剧中有理想主义精神和实干作风兼具的郑寒江;有知世故而不世故,医者仁心的肖雪;有外表和蔼儒雅、风度翩翩,实则长袖善舞、老谋深算的钱起;有刚正不阿、任劳任怨,一切都为齐江市发展考虑的廖宇正;有虽固执己见但饱含赤子之心、办事雷厉风行、专业能力突出的刘耕野;也有虽有些固守传统思维、但识人善用的李子平……演员们精湛扎实的演技,不仅让观众大呼过瘾,还让观众看到了剧中领导干部看似光鲜体面的生活背后,其实都有着普通人或无奈或迷茫或焦虑的一面。
《江河日上》编剧、艺术总监张挺表示,《江河日上》剧情中的每个细节都有环保领域专家顾问的参与。
《江河日上》通过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于故事中,从官、商、民等不同维度剖析了经济与环保之间如何平衡的命题,进一步加强观众的环保意识。主创团队展现了对创新题材的开拓力和对优质内容的把控力,勇于就现实议题、民生问题发言,传递了正向能量。
随着电视剧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优质剧集涌现,像《江河日上》这样既有深刻内涵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备受观众追捧。相信通过这部作品的呈现,观众将被带入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世界,同时也能够在感受影视剧艺术魅力的同时思考人与自然、生态与文明的共生共荣之道。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对该剧给予相当高的评价。“《江河日上》在主题表达、类型融合、叙事创新层和时代价值等方面有不少亮点,主要体现在剧集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段,展现‘美丽中国’背后的‘建设更新’和‘理念革新’。
“‘美丽中国’是一个引人无限畅想的词语,但要在广阔的华夏大地贯彻践行,本不是件容易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
202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饱含深意,发人深思、寄予厚望,对科技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过去一年,中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2]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日前,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聚焦群众关切,精准施策、综合发力,方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群众在哪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就要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新的征程上,持续在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上下功夫,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会更足、幸福感会更可持续、安全感会更有保障。
——题记
一
要说最近哪部电视剧最热,《江河日上》,对,非它莫属。
关于环保题材,相对来说比较冷门。可既然能吸引这么多实力派演员参与,想必有其独到之处。
果不其然,本剧一开局就迷影重重——齐江市主管生态环境的副市长王武突然“投江自杀”。
正本清源,道阻且长。越往深挖,阻力越大;越往前行,真相越迷离。
《江河日上》热播,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热议浪潮,也出现了口碑褒贬不一、剧评两极分化的现象。其实,任何一部影视剧作品出现这样的现象,都属于正常,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你再好也没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位和欣赏标准。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不能勉强。观众的审美不太一样。就像我们周围的人,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所以没有必要反驳。人各有志,喜爱各异。人的偏爱不同所呈现的喜好也不同。人是独立的个体,对于自己的喜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
有一说一,电视剧《江河日上》属于一部可圈可点的电视剧。无论是主题立意还是演员阵容,都是一部值得称赞的主旋律剧。但是,“人无完人,事无完事”,任何一件艺术品,任何一部影视剧,都会有一些瑕疵。也许,有些瑕疵是创作者故意留出的另类美感,有些瑕疵是主创们无意留下的残缺遗憾。
《江河日上》主题是围绕“环保”展开剧情。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对《江河日上》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近年来,现实主义剧集也越来越注重题材创新和叙事策略,环保题材成为百姓关注、社会热议,同时十分考验主创功力的主题。《江河日上》聚焦的是‘如何寻得环保与发展平衡之道’——直面问题,成为该剧在叙事上的突出特质。
“剧集开篇便摆脱‘慢热’:极具悬念感极具冲击力的督察组查摆问题和极具挑战性的郑寒江临危受命,双线并置、松弛有度,让戏剧张力、冲突问题和环保理念跃然而生。
“《江河日上》的明线是‘治污’,暗线则是‘治人心’,两条‘生态线’由此并置:基层政治生态搞好了,环境生态才能搞好;环境生态搞好了,基层生态也会出现新变化。这种有洞见、有勇气、有锐度的尝试值得肯定,《江河日上》从更贴近百姓生活的议题、更聚焦解决方案的角度,再次向‘改革深水区’前行了一步。
“这份用心、用情、用力的匠心,便集中突出体现在主人公——环保干部郑寒江身上。从人物出场起,郑寒江便身处‘问题’与‘两难’中:他既是环保‘专家’又是官场‘外行’,既有‘价值观’的初心又必须直面‘利益观’的挑战,既是‘一个人’的坚守,又代表‘一群人’的追求。
“作为一名学者,郑寒江的‘治理手段’是实地调研,从群众中听意见,在实践里想办法。为解决对小吃街的严重污染,他亲自出面安抚商贩,既带他们去政府食堂就餐,又想办法为商贩迁到恒山广场提供谈判机会;因为烂尾楼垃圾影响地下水,他亲自下场铲淤泥并在实验室进行秘密检测;为调研湿地酒店带来的环境危害,他和朱天才像侦探般抽丝剥茧,不惜以身试险。
“值得称赞的是,在层层推进、愈加复杂的故事进展中,郑寒江没有‘自带光环’,而是一路闯关一路蜕变,最终炼得兼具‘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坚定信仰和‘事不凝滞,理贵变通’的实操手段,体现出一名‘新手’干部在智、勇、义、仁的全方位磨炼。”[3]
《江河日上》里的百态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坚持,这,或许就是群像剧的魅力吧!
近年来,我国影视文艺创作如火如荼,扎根现实生活、反映祖国奋进与时代发展历程的佳作不断涌现。《大江大河》《繁花》等兼具艺术质感与现实关怀的作品引起观众乃至全社会讨论热潮,成为留存在百姓文化生活中的新记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百灵鸟在歌唱,文艺就是时代的百灵鸟。中国的百灵鸟一直唱着现实主义的主调,而最近火了的几部影视剧,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主调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内涵。《人世间》的真情,《山海情》的真实,《觉醒年代》的客观,都显示了现实主义主调,它们关照现实,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情。
随着电视剧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优质剧集涌现,像《江河日上》这样既有深刻内涵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备受观众追捧。相信通过这部作品的呈现,观众将被带入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世界,同时也能够在影视剧艺术的魅力中思考人与自然、生态与文明的共生共荣之道。
《江河日上》根据射日鸣镝的原著小说《江流天地外》改编,讲述了齐江市出现水污染等环保问题后,在环保领域颇有建树的省副厅级巡视员、齐江大学教授郑寒江临危受命,担任分管环保的副市长的故事。
江流天地外,下一句:山色有无中。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汉江临泛》。王维在《汉江临泛》中这样写道:“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升为殿中侍御史。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所谓“知南选”,就是由朝廷派一名五品以上的命官,代表吏部来执掌“铨选”(唐宋至清历代朝廷,用以考核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大权,派监察御史或者侍御史,前来实行监视督察,名为“知南选”。
王维执掌“铨选”大权,又是朝廷派来的,地方官员自然不敢怠慢。襄州刺史尽其所能,热情款待。接风洗尘宴毕,次日安排游览汉水。汉水,又称汉江、汉江河,为长江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今湖北襄樊)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无家庭牵挂的王维,泛舟汉江,伫立船头,举目远眺:只见汉水浩渺无穷,似与天地相接,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了《汉江临泛》(一作《汉江临眺》)。
王维的《汉江临泛》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此诗被后世学者认为,乃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