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的奠基之作
作者: 王火炀前 言
2019年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被打开了,很多年以后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一定会被冠以“开山之作”之类的称号。《流浪地球》的成功,也引发一波“科幻热”,可惜除了《流浪地球》以外,其他的影视作品均有“蹭热度”的嫌疑,影片本身的质量乏善可陈。
在2023年的贺岁档上映的《流浪地球2》,再次把中国电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管是叙事手法还是影片中表现的核心思想,都跟好莱坞式的电影有明显区别。特别是该电影的价值观,把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展现出来,给国内的整个电影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许多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大概会被冠以“中国式科幻电影的奠基之作”这类的荣誉称号吧。
一、责 任
一般来说,只有本国的科技强大才有拍摄科幻电影的底气,比如美国的科技强大,所以美国导演拍摄的科幻电影几乎囊括了现有的各个科幻领域。但如果换作别的国家拍摄类似电影,就多少有点儿荒唐感,比如让南美洲或者非洲的某个国家去拍摄太空题材的电影,他们根本没有太空方面的高科技,拍摄这类电影就有些牵强。就好像一个没有沙漠的国家,却非要拍摄一部讲述沙漠文化的电影。
随着这些年来中国在科技上的突飞猛进,其实我们早就应该拥有东方特色的科幻电影了,可是因为长期受到好莱坞式电影价值观的影响,国内的科幻电影始终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照抄好莱坞的价值观,一定会引起国内观众的反感;如果用东方的价值观叙事,又没有一个可靠的蓝本和参考,很容易赔钱,也很难找到投资。

这就体现出《流浪地球》系列的可贵了,《流浪地球》系列的第一部还有很多地方明显借鉴了好莱坞式的科幻电影,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张扬和小团队式的冒险。但《流浪地球2》就完全不一样了,它的核心价值观是责任和团结,跟西方电影所表现的价值观天差地别。该电影给怎么讲好一个东方的科幻故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和蓝本,可以说从此以后人类世界的科幻电影分成了两个文化类别,一个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科幻电影类别,一个是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代表的东方科幻电影类别。
在西方的电影里一般只宣扬自由民主,很少提到责任,就算提到责任也是英雄情怀式的责任。用影片中的情节举例,当太阳开始膨胀要吞噬地球的时候,美国提出了“方舟计划”建设一个大型的空间站,并逐渐改造成太空飞船,然后乘坐飞船离开地球,离开太阳系。而中国则提出了“移山计划”,把地球推离太阳系,避免全人类共有家园的毁灭。
这个设定其实很符合两个文明的特点,西方的科幻电影也一直在表达这样的观念:既然这个地方待不下去了,那就跑,找个其他可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了。在逃难和未来的殖民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会诞生许多英雄,这些英雄的故事一般都是好莱坞电影的出发点。
可是所谓的“方舟”,或者说太空飞船能带走多少人?一万人?十万人?不能再多了吧,以现在的科技再多了就不现实。没办法离开的人该怎么办?只能等着被太阳吞噬,为地球陪葬,好莱坞电影里从来不会去讲述这些“留下来的人”的故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是可以被抛弃的。
《流浪地球》中的人物周喆直在联合政府(影片中全人类共同的政府组织)跟迈克的一次谈话中,展现了东方人面对灾难来临时的应对:保全家园,保护人类主体。换句话说就是责任感的问题,既然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那么我们就有保护这个共有家园的责任;既然我们身为人类的一分子,就有保护整个族群的责任。
东西方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从双方的神话故事中就能看得出来。西方人在遇到大洪水的时候,就建造诺亚方舟,但只有少部分人和少部分动物逃脱;而东方人遇到大洪水的时候,却是通过“大禹治水”这种半真实半传说的故事,讲述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既然总是有洪水,我们就团结起来梳理河道,让家园摆脱洪水的侵袭。
其实好莱坞式的电影,现在还用“诺亚方舟模式”在讲故事,诺亚在造方舟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人的嘲讽和质疑,似乎是在给在大洪水来临的时候诺亚一家没有救邻居寻找借口,至于上帝对其他人的惩罚这类的说法好像是另一个借口。如今好莱坞电影依旧是这个模式,主角发现了灾难将要来临,想要告诉大家,但是大家都不信还对主角一顿嘲讽,因为主角受到的这些嘲讽和不公正的对待,衬托出他依旧要拯救世界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举动,就算拯救不了也没什么,谁让那些人之前不相信他呢?
而《流浪地球2》却借用了周喆直跟郝晓曦的一次谈话,讲述了东方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世界上没有公平和公正,唯有责任永存。为什么《纽约时报》会点名批评《流浪地球2》?因为这部电影的价值观戳穿了西方一直在宣扬的假象,没有超级英雄带给世界公平和公正,只有自己付出代价去争取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这从根本上推翻了西方盛行的利己主义。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一种是等待超级英雄带来公正,一种是自己去争取公正。
周喆直所说的责任,就是给人类一条更好的道路,这需要缜密的计划,大胆地设想,绝不是某个超级英雄一拍脑门,临时起意的。一旦计划开始实施,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坚持执行,不能因为外部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无怨无悔。不能因为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就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在影片的一开始,“移山计划”因为成本太大,伤害到了很多人的利益,也让民众对该计划失去了信心,甚至有恐怖分子袭击联合政府大楼,以表达对“移山计划”的不满。周喆直在联合政府的发言中,坚定自己的立场继续推进“移山计划”。在东方文化里,这才是显现英雄本色的时候,面对困难时坚定自己的意志,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来空间站遇袭并从太空坠毁,“方舟计划”宣告失败。没有了太空电梯,“移山计划”便不能有效地支援月球发动机的建设,所以“移山计划”也遭遇了巨大的打击。特别是花了那么长时间建立的空间站坠落,让整个人类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甚至已经有人认为身为现代人不应该去管100年之后的事(预计太阳将会在100年后吞噬地球),颇有点儿破罐子破摔的架势。
就在全球人类陷入情绪低迷的状态的时候,周喆直依旧坚持执行“移山计划”,并极力说服其他人也赞成自己的计划。周喆直相信,在2500年后(整个“流浪地球计划”也就是“移山计划”,需要2500年才能完成),地球上能再次出现蓝天和鲜花,人类终将会发挥最大的韧性,完成这个跨越25个世纪的计划。虽然没有人相信这些,但是只要不再反对“移山计划”就好。
既然全世界都失去希望,周喆直所代表的中方就自己干,最终用了七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行星发动机试验机和月球发动机试验机的收尾工作。经过点火试验后,成功验证了“移山计划”的可行性,人类重新有了希望,开始集合全人类的力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建设了一万多台行星发动机。人类将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前往4.3光年外的比邻星开始新的生活,“移山计划”也正式被更名为“流浪地球计划”。
其实“移山计划”这个名字就具备中国文化色彩,这个名字显然源自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愚公为什么会选择移山,而不是举家搬迁?可能是因为他舍不得自己的家园,可能是把家园变得更好的责任感促使他选择移山。愚公移山单单只是为了自己吗?肯定有利己的成分,可是他做的事不单单是利己,如果这件事做成了大家都方便。而愚公最令人振奋的精神,是面对智叟的嘲讽时,表现出来的坦然和决心,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也并没有因为智叟的嘲讽,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是继续进行着自己认为对的事业。周喆直这个人物所展现的精神和人格魅力,跟愚公差不多,也难怪带地球一起避难的计划期初叫做“移山计划”。
好莱坞的电影一直在用“诺亚方舟模式”讲故事,而郭帆(《流浪地球》系列的导演)开创了用“愚公移山模式”讲故事的先河。影片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就是中国式责任感的描述,在个人利益跟集体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很多人会在大部分时候选择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因为我们清楚,只有集体强大了,个人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团 结
《流浪地球2》的另一个主题是团结,这又是一个跟西方电影相悖的价值观。一直以来,西方电影宣传的都是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单枪匹马拯救世界,就算是有自己的小团队,也只是超级英雄的助手,在最终的决战中发挥不了多少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模式也影响到我们的文化结构。
比如在网络小说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是主角个人的传记,而最近这些年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群像小说,读者对这样的变化并不反感,反而会认为一群人齐心协力做成一件事的设定才合情合理。网络小说这样的草根文化,能反映国内大多数人的思想潮流,它刚刚兴起的时候正是大多数人受到西方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时候,它出现变化的时候则是我们逐渐找回文化自信的时候。
《易经》里的“同人卦”就是在说明统一团队思想的重要性,可见在我们的文化里从很早的时候就有了统一思想、团结队友的概念。这个概念跟好莱坞一直宣传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张扬个性的价值观,完全是两个极端。
《流浪地球2》比第一部高级的地方就在这里,它给了人们“第二条路”,在这之前只有好莱坞电影里给出的一条路:遇到困难的时候,等着英雄来救助。谁是英雄?欧美国家是英雄啊。虽然他们满世界搞破坏,但是却给自己设计了英雄的形象,并满世界宣传,有很多人相信了这些宣传,真把他们当作英雄膜拜。
那么《流浪地球2》给出的第二条路就是:团结互助,自发自救。让我们再回到前文中提到的“方舟计划”,该计划的主旨是让少数人乘坐太空飞船离开,寻找到新的家园,开始新的文明。如果有一天,人类文明真的变成了1万人或者10万人,还可以称其为人类文明吗?
周喆直在月球发动机出现故障、月球正在撞向地球的关键时候,在联合政府发表了团结全世界人民共同战胜灾难的演讲。他在演讲中用图片的方式举了一个例子,那张图片显示的是一根被折断后又痊愈的腿骨化石,在几千年前的狩猎时代,一个人腿骨断裂可能就意味着丧失食物的来源最终饿死。可是这根腿骨却痊愈了,这证明在腿骨的主人受伤时,有人为他提供食物,有人照顾他,直到他痊愈。
人类能走到今天,互帮互助、互相配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是危难的时刻,人类越是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灾难的打击。有了这样的核心思想,之后的剧情发展就是各国政府共同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这场灾难。首先各国放弃了自己的核武器,把它们都集中到月球,用计算好的矩阵排列好,成为“点燃”月球的引信。接着是在各方的努力下,提前启动行星发动机,彻底跟月球的遗骸拉开距离。
这是好莱坞式电影里很少会出现的情节,因为他们奉行的是“零和模式”,所以影片中一般只有三种人物,英雄、不明就里的群众和反派。这导致了好莱坞电影的公式化越来越严重,大多数电影的情节总是英雄历尽艰险,在不明就里的群众的嘲讽和不理解中,打败了反派。这样的英雄总是孤胆英雄,总是站在正义的一面却不被人理解。就算是有团结民众的情节,团结起来的民众也只是英雄的附庸,根本不会花太大的篇幅去描绘团结合作的过程。
充分借鉴了好莱坞式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就出现过类似的情节,主角团队在奋力拯救世界,韩朵朵发出了号召,希望大家能来帮助主角团队作最后的努力,于是大家纷纷来支援主角团队,最终点燃了木星将地球推离。
《流浪地球2》却给出了另外一个模式,这个模式中也会出现英雄,比如周喆直这个人物就是具备英雄属性的人。可是这个模式里的英雄却只作引导,真正拯救了世界的,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最终解决了危机。在周喆直发挥了引导作用和给出了关键意见后,他的镜头反而变少了。越来越多的镜头给到了去启动行星发动机的马兆和图恒宇,也给到了在月球奋战的张鹏和刘培强,最终奋战在一线的四个人只有刘培强活了下来,图恒宇虽然在数字世界获得了新生,但是他在生物意义上被宣告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