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比生死还重要

作者: 西门杏庵

《满江红》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通过困境中小人物的不断地挣扎,将影片格局不断地放大,到最后以家国情怀结束。

《满江红》中出现了《五世请缨》《花木兰》《包公探阴山》《包公辞朝》《包青天》《下陈州》等九段豫剧唱腔。但是相比原来的豫剧唱段,电影中的唱腔去掉了原有的拖腔,融入电子音乐的元素,节奏更激烈,声音更高亢。网友纷纷留言:“这部电影拍得真好,尤其是豫剧配乐太有感觉了,虽然听不懂词,但能感觉出这震撼的气势。”“豫剧唱段融入电子音乐搭配演员们的走路姿势,简直太霸气了!”

一把刀能杀秦桧一次,一阕词却能杀千千万万个秦桧千千万万次。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导演,张艺谋始终高产并且持续创新。

有些事,比生死还重要0

《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满江红》延续着张艺谋从《红高粱》到《英雄》再到《一秒钟》《悬崖之上》等片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关注和悲悯。在这个虚构的故事里,我们分明看到某种真实的情感存在:这些壮士的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只为了“义”。这正是那些被佞臣试图抹掉的故事,得以口口相传、代代铭记的奥秘。这种壮怀激烈、义薄云天、流传千百年的家国情怀,就是电影《满江红》的价值真谛,也是应该被唱响流传的时代强音!

《满江红》最终的落脚点是家国情怀,在新华社对《满江红》主创的采访中,编剧陈宇认为:“我们将主流价值观蕴藏在故事讲述中,深入挖掘传统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希望通过创新讲述方式与更多的观众进行对话。”

——题记

由张艺谋执导,沈腾、易烊千玺等主演的古装悬疑喜剧电影《满江红》“全程无尿点”“有写实够猛烈,有写意够浪漫”。

片名叫《满江红》,但主体却不是“满江红”,而是运用了大量的伏笔、进行了充分的铺垫,至片末方一语道出,有厚积薄发之功、卒章显志之效。

“除了层层反转的悬疑和令人意想不到的笑点,片中情节转折处所用配乐是满满的‘豫剧味道’,引起了广泛关注,观众纷纷点赞戏曲元素与电影适配度极高,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豫剧味道’的配乐改编自《探阴山》《包公辞朝》《包青天》《穆桂英挂帅》《下陈州》等经典豫剧唱段,并由河南戏曲名家、中原第一‘女丑’张晓英演唱。这些唱段大多设置在过场戏的蒙太奇阶段,伴随着片中人物的快速奔跑,带来了一种‘快进摇滚版豫剧’的感觉。

“‘真的特别惊喜、特别高兴、特别激动!’1月26日,张晓英连用三个‘特别’来形容她这段时间的心情,‘没想到可以通过演唱一部电影的配乐把豫剧带到全国观众面前,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豫剧、喜欢豫剧。’

“电影《满江红》是韩红首次担任电影配乐,邀请了洛阳豫剧院首席板胡琴师李洪超和洛阳知名乐队斑马森林联袂制作。在与张艺谋导演反复探讨后,韩红尝试了多种音乐形式,最终将豫剧与电子音乐融合,带来了不同凡响的全新演绎,并在全片贯穿使用了笙、笛、琴、筚篥、唢呐等中国传统器乐演奏,配合故事的节奏推进,烘托人物的情感传递,电影情节与电影音乐交织融合,让观众更加理解了影片想要传达的情绪内核。”[1]

一开始看着感觉搞笑,看着看着有点儿感动,最后热泪盈眶。乱世里总有人把自己的信仰坚守一生。这部电影,用咱河南话说,中!

在整部电影中,出现了《五世请缨》《花木兰》《包公探阴山》《包公辞朝》《包青天》《下陈州》等九段豫剧唱腔。但是相比原来的豫剧唱段,电影中的唱腔去掉了原有的拖腔,融入电子音乐的元素,节奏更激烈,声音更高亢。

片中人人自危,人人心机,不断反转,尤其豫剧的节奏感,在影片推进中特别新奇,有一种错位的美感。

网友纷纷留言:“这部电影拍得真好,尤其是豫剧配乐太有感觉了,虽然听不懂词,但能感觉出这震撼的气势。”“豫剧唱段融入电子音乐搭配演员们的走路姿势,简直太霸气了!”“剧中一大亮点是走路的背景音乐,‘豫剧+电子音乐’铿锵有力的唱腔随着人物心情变化多端,太上头了……”

“张艺谋拍春节档电影,去年和女儿张末合作的电影《狙击手》,口碑不俗,却票房平平。

“所以,当张艺谋导演在这个春节档要奉上一部悬疑喜剧片,市场是存疑的,观众是犹豫的,尤其当它的对手是以一己之力为中国科幻电影树起标杆的《流浪地球》的续集,尤其这个春节档电影院里不乏其他悬疑和喜剧电影的选择。

“但当大年初一,六部新片齐齐上映,所有的疑惑都有了解答。无论是在票房上还是在口碑上,《流浪地球2》与《满江红》以齐头并进的姿态,拉开了与其他影片的差距。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好在哪里?首先,它是一部节奏感不错的喜剧。《满江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档喜剧电影,它没有非常密集的笑点,但导演这一次对于沈腾、岳云鹏、潘斌龙、魏翔等喜剧熟脸演员的运用确是非常巧妙的——既然观众看到沈腾、岳云鹏就会不自觉地发笑,那么就让他们在剧中完成那些贴近他们喜剧表演风格的表演——从语言节奏到表情,都在某些时刻刻意让演员呈现本身所习惯和固有的喜感——那些窝囊、自私和自作聪明,都是经过市场检验、很受观众欢迎的小人物的状态,这让电影院里始终有笑声,也让整个故事不沉闷。相比《流浪地球2》和《无名》这两部大片近乎沉默的观影气氛,《满江红》无疑是更懂春节档观众的。

“其次,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悬疑电影。《满江红》讲述的是由一场死亡牵扯出的一个迷局。岳飞死后四年,秦桧率兵与金国会谈。会谈前夜,金国使者在宰相驻地被杀,所携密信也不翼而飞。伴随着张艺谋特别插入的秦腔花鼓,破案一步步推进,剧情一次次反转。有观众认真数了数,全片一共12次反转。有人批评《满江红》为了反转而反转,故事的逻辑经不起细细推敲,这有可能也是事实,但如果以不那么苛刻的眼光来看,跟随着演员精湛的表演,跟随着镜头在错落的院落、交织的长巷疾步行走,观影体验是沉浸的、紧张的、刺激的。

“但其实,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不是喜剧,不是悬疑,也不是张译、易烊千玺或者雷佳音的表演,而是最后翻开的底牌。底牌是片名《满江红》的由来,底牌是一个虚构故事背后热血难凉的忠勇义气,底牌是借由电影主角,也借由无数无名之辈说出的那句‘有些事,比生死还重要’。整部电影岳飞没有出现,但导演用一个小人物的动人故事,一个浪漫并且极具个人特色的磅礴仪式,把一整首《满江红》,字字句句,刻在了观众的心尖。当‘传颂’这个动作,被如此直白地外化出来,当家国情怀以如此庄重深厚的样子怀抱观众,很难有人不感动于导演的浪漫。”[2]

《满江红》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通过困境中小人物的不断地挣扎,将影片格局不断地放大,到最后以家国情怀结束。

看这部电影,你无法忘记岳飞、秦桧的故事,无法忘记《满江红》和背后的历史,毕竟,这不是一个架空历史的虚构故事。

“岳母刺字”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我们从小便通过连环画、听父母讲故事等方式接触过岳飞。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岳飞练字》是根据清代作家钱彩、金丰的《说岳全传》相关内容编写而成的,讲的是岳飞自幼家贫,便折了柳枝作笔,母亲手把手教他在细沙上练字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辽宁作家王印权据《说岳全传》整理了评书《岳飞传》,由著名评书家刘兰芳播讲,出现了“《岳飞传》开播,一城空巷”的局面,岳飞形象深入人心。我的少年时代,便是听着小喇叭、听着《岳飞传》长大。

岳飞背上的字,相传为岳母姚氏所刺。那么,岳飞背上的字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

据元人所编《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蒙冤案,是大理寺官员何铸审理。《宋史·何铸传》载: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由此可见,岳飞背上的字是“尽忠”而不是“精忠”。后人之所以会把“尽忠报国”传为“精忠报国”,也是有它的历史根源的。

宋高宗赵构曾经因为岳飞抗金有功,特赐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以示对岳飞的鼓励和褒奖。人们便把岳飞称为“精忠”元帅,“精忠”成为岳飞的代名词,再加上他秉承母训,尽忠报国,所以,人们就将“精忠岳飞”和“尽忠报国”合称为“精忠报国”了。其实,在后人看来,“尽忠报国”与“精忠报国”并无实质区别。

岳飞既有豪情万丈的一面,“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也有侠骨柔肠的时刻,小重山抚琴抚到琴断,丹心一片感天动地断人肠。

岳飞含冤入狱后,一位名叫隗顺的狱卒,非常同情岳飞,尽心竭力地给予可能的关照和护理。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含冤遇害于大理寺,时年39岁。岳飞遇害后,按规定,尸体应草草埋葬在大理寺的墙角下。好心的隗顺含着悲痛,冒险背负岳飞尸身,就近走出临安城西北的钱塘门,偷偷地将之埋葬于九曲丛祠附近北山麓的平地上,诡称“贾宜人坟”,随身伴随岳飞的有一个玉环。这一举动,也让我们这些后人透过那个时代,在当时的黑暗中看到了一丝人性温暖的曙光。

天日昭昭。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上台,主张抗金,遂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恢复官职,依礼改葬,建庙于鄂,号忠烈,后加封忠武,谥号武穆,又追封鄂王。此时隗顺早已去世,其后人报告了隗顺遗言,朝廷得以找到岳飞尸体并予以确认,改葬于美丽的杭州栖霞岭下。

岳飞死后,为什么被追封为鄂王呢?这是因为岳飞曾经驻节于鄂州(今湖北武昌)。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冬天,金人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在鄂州附近和金人交战,打败金兵,一举收复了六个重要的州郡。骨子里其实主张“议和”的宋高宗,也不得不在口头上夸奖岳飞:“儿童识其姓字,草木闻其威声。”当时岳飞32岁,已经被破格提拔为节度使。

某日,岳飞登上鄂州著名的黄鹤楼,凭栏远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写了著名的词《满江红·遥望中原》:

遥远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叙汉阳游,骑黄鹤。

站在黄鹤楼上凭栏远眺中原故土,看到荒烟弥漫的远处,有许多城郭。回想当年繁华的京都汴京,鲜花铺天盖地、垂柳成荫,雕梁画栋的凤楼龙阁多么威严。万岁山前珠翠环绕,皇宫中的蓬莱殿里夜夜笙歌,好不热闹。如今呢,在汴京附近,都是金贼的铁骑,连风和尘土都那么可恶。

大宋的兵在哪?他们的鲜血都染红了金贼的刺刀。大宋的老百姓在哪?他们中有多少人被杀死后抛弃在沟壑。可叹江山如故,但众多的村子已经荒无人烟。什么时候皇上能够恩准我率领精锐的岳家军,挥鞭策马横过长江,直扫中原,收复失地。到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有心情游山玩水。到时一定再登黄鹤楼,骑黄鹤好好游览一番。

岳飞亲笔书写《满江红·遥望中原》一词的墨迹,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墨迹是从石碑上拓下的拓片,拓片有元代人谢升孙和明代人宋克、文征明等人写的跋。谢升孙在跋文中谈道:他得到这首《满江红·遥望中原》墨迹已经二十多年,墨迹后面还有魏文靖的跋。魏文靖是谁呢?就是魏了翁,南宋著名词人,宋理宗时担任过督视江淮京淮军马。也就是说,《满江红·遥望中原》在南宋宋理宗时已经被文人收藏了,此时,距离岳飞被诬陷而死不过50年的时间。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不出数月,便攻占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无奈,不得不退军百里,撤回鄂州,又一次前功尽弃。

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心里满是悲愤和痛惜,于是,挥笔写下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