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作者: 李佳慧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是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以慕尼黑作为巴州分界线,往南多冰渍垅(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和冰蚀湖,有美丽的阿尔卑斯山区风光,往北则丘陵起伏、幅员辽阔,多人文历史特色的城市。慕尼黑市人口约150万,多信奉天主教。初见慕尼黑,你会觉得这是一座典型的西方城市,不论在文化还是政治上都与中国截然不同,绝对无法想象它与中国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结下不解之缘。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与中国皇室之交
慕尼黑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统治巴伐利亚时期。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于1180年至1918年间统治着巴伐利亚,是巴伐利亚历史上最重要的王朝之一,文化传统独特。自古以来,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就是欧洲几个古老贵族世系之一,茜茜公主和路德维希二世都是出自这个家族。早在17世纪,以传教士为媒介,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就同中国建立了联系。受维特尔斯巴赫家族资助的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把西方文化带到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带回欧洲,引起欧洲人对东方神秘大国——中国的强烈兴趣。
在当时的中国,西洋传教士们在紫禁城内从事着科研工作。其中,来自巴伐利亚的戴进贤更是因此官至二品,编纂了《黄道总星图》《历象考成后编》和《仪象考成》,还把在华进行的大量天文观测发回欧洲供科学界研究,实实在在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在欧洲,收藏中国工艺品、模仿中国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一度成为时尚。慕尼黑的王室贵族也不例外,他们像法王路易十四一样痴迷于举行中式宴会、穿着中式服装、使用中式装饰等,以彰显其高雅品位。19世纪初,王储路珀累西与王妃甚至还曾到中国旅行观光并受到清王朝的款待,慈禧特封“禄亲王”名号于王储,留下一段逸闻佳话。
宁芬堡皇家瓷器上的中国情结
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后,受到西方人的追捧,并在18世纪将“中国热”推向顶峰。中国瓷器的细腻温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的审美,王室贵族将中国风融入洛可可艺术风格之中,尽显精巧、雅致、柔美。当时,收藏瓷器成为西方上流阶层地位与财富的象征,宁芬堡皇家瓷器工坊中的中国元素就是佐证。


宁芬堡宫是慕尼黑城西的一座巴洛克式宫殿,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皇宫城堡之一。宁芬堡于1675年落成,曾是维特尔斯巴赫王室的夏宫,1845年路德维希二世就出生于此,宫内装饰在几经翻改后主要表现为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宁芬堡皇家瓷器工坊位于宁芬堡内,于1747年由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选帝侯爵马克斯三世创建,是德国巴伐利亚皇家御用瓷器手工工坊,也是欧洲顶级老牌瓷器工坊之一。
宁芬堡皇家瓷器工坊的作品,中国元素并不少见,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黄金纪元系列”瓷器。1921年,宁芬堡设计师鲁道夫·迪沃克设计了一套名为“黄金纪元系列”的瓷器,被誉为宁芬堡皇室最优雅的中国主题瓷器组合。该套瓷器瓶身以黑色亚光打磨而成,面画则是用黄金雕刻而出的风景人物图案,其配色高雅庄重,主题特色鲜明,堪称中西合璧佳作。拥有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德国宁芬堡皇家瓷器工坊亚洲首家精品店已于2012年正式进驻中国,继续书写着慕尼黑和中国之间关于文化交流、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从形似到神似的中式建筑
17世纪左右,利玛窦在《基督教远征中国史》,纽霍夫在《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晋见中国鞑靼皇帝》及约翰·尼尔霍夫在《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出访大清帝国记闻》中对中国宫殿、宝塔、桥梁的描述给予了欧洲人效仿中式建造的灵感。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法王路易十四修建的大特里亚农宫和英国的邱园宝塔。当时,慕尼黑城内也逐渐出现对中国宝塔再演绎的建筑,宁芬堡的“宝塔楼”(Pagodenburg)和英国公园的“中国塔”(Chinesischer Turm)就是代表之一。
宁芬堡内的中式“宝塔楼”建于1716至1719年间,是供皇室运动休憩间歇使用的茶楼。茶楼一楼是瓷砖大厅和两间极具异域风情的房间,墙壁绘有“道士炼丹”等主题的中式装饰画,内部蓝白相间的荷兰瓷砖装饰也让人不由联想到青花瓷。二楼配有两间名为“黑房间”和“红房间”的东亚装饰房间,因为室内随处可见中国风情装饰画,亦被称为“中国沙龙”。据说,当时选帝侯伊曼纽尔非常崇尚中国,于是命建筑师约瑟夫·埃夫纳(Joseph Effner)在宁芬堡宫建起了这座茶楼。为尽量贴近中式艺术风格,伊曼纽尔还专门从巴黎购置了日式黑斗橱。值得一提的是,其子克雷门斯在布吕克还有一座宏伟的宫殿“奥古斯都堡”,其中“印度漆楼”的整个内饰也是效仿中国风。不过此时,由于对中国了解有限,中国风还仅限于瓦片、雕塑以及室内装修,且往往同日本、印度、南洋及阿拉伯等元素混为一谈,异域风情浓厚。在官方叙述中,“宝塔楼”就被定义为印度、阿拉伯式建筑,内部却多表现为中式或日式风格。
慕尼黑伊萨河畔“英国公园”内有一座古朴的楼阁式五层木塔,被称作“中国塔”,乍一看结构还颇有些山西应县木塔的感觉,相较“宝塔楼”更加形似中式建筑。“中国塔”建于1789至1790年间,属于德国最早的中式宝塔建筑之一,1944年二战期间被毁,1952年得以重建。塔高25米,共5层,呈十二边形,塔下挂着小铃,颇具东方韵味。邱园宝塔对当时的欧洲建筑风格影响深远,该“中国塔”就是仿其而建。不过这座“中国塔”只能说是与中式塔楼的风格有些相似,其飞檐斗拱和旋转楼梯显然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和邱园宝塔的创作者一样,“中国塔”的建造者约翰·巴普蒂斯特·莱希纳(Johann Baptist Lechner)和设计者约瑟夫·弗雷(Joseph Frey)都未曾去过中国,半凭传说、半凭想象造出了这座塔。如今,塔下有7000多个座位,是德国第二大啤酒花园。一年四季,附近都会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热闹非凡。夏季游客可以在这里畅饮啤酒、欣赏美景,冬季可以游逛圣诞市场,体验地道的巴伐利亚风味美食。
将时间拉向近现代,走近慕尼黑市西南部西郊公园内的“芳华园”(Garten von Duft und Pracht),则可以体验地地道道的中国式园林。西郊公园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1983年在慕尼黑举行的国际园艺展览会而修建。“芳华园”就是我国的参展作品,建于1982年,是欧洲建造的第一座中国园林。园内有钓鱼台、方亭、船厅等传统建筑小品,配以中国园林中传统的松、竹、梅、玉兰、丹桂等花木,园林空间具有强烈中国特色,布局合理,景致优美。园中主体建筑水上石舫装饰精美,船尾饰有镀金双龙戏珠木雕,栩栩如生。身处“芳花园”,如果不说是在慕尼黑,还真以为到了苏州呢。从“宝塔楼”到“中国塔”再到“芳花园”,可以说慕尼黑的中式建筑实现了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

穿越古今对话
随着19世纪之后“中国风”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中德之间现代化政经、人文和地方往来。
1997年,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馆正式投入使用,馆址为宁芬堡旁的罗曼大街107号(2018年已启用位于慕尼黑市南霍夫曼大街57号的新馆)。总领馆成了“皇家邻居”,也算是以另外一种形式传承延续并发扬400多年前中国和巴州王室之交。
经贸方面,巴州现有100余家企业已在中国设立生产线,600多家企业在中国成立了分公司或贸易代表处,其中就有位于慕尼黑的西门子、宝马、安联等知名企业和克诺尔集团(Knorr Bremse)等极具潜力的中小企业。
人文交流上,2009年慕尼黑孔子学院成立以来,亦为双边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除中文教学外,孔院还在当地开展了丰富的文化项目,包括每月一次的“文化沙龙”“电影俱乐部”“语伴活动”以及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华语电影节”等。据德方统计,截至2022年底,旅居巴州华侨约2.3万人。走在慕尼黑大街上,总能闻到飘香的中国菜、看到熟悉的中国面孔、买到地道的中国物件。当然,在中国,德国汽车、啤酒和工艺,也已成为生活品质的代名词。每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前,慕尼黑十月啤酒节总指挥还会送上热忱的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维特尔斯巴赫王室的后裔依然保持着同中国的友好往来,他们不仅亲历了光辉历史,也将一同见证双方深化友谊与合作的璀璨未来。
(责编: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