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二题(散文)

作者: 陈仓

游龙泉山

在浙江西南角有一个龙泉,没去之前总以为那里有汩汩冒泡的泉水,但是闲走了几天,小溪小河四处密布,却没遇到一个泉眼。不过,从龙泉山下来之后突然领悟,你是不能用常俗的眼光去看的,倘若你把这方水土先从心里过一遍,那一山一峁,那一草一木,那一人一物,不都有着泉的样子、泉的颜色、泉的生气吗?

我是从山顶开始,倒过来浮游龙泉山的,把车停在半山腰下来漫步,顺着一条蜿蜒小路朝着瓯江的源头走,走着走着就被一片片茅草给吸引住了,因是初冬时节,山上的植物还是一片翠绿,而那茅草已经一片金黄,看上去像一片巨大的树叶子中间兜着金黄色汁液。侧耳细听,有什么声音从草丛中穿过,丝丝扣扣,潺潺连连,延绵以远,原以为有长虫爬过,但是随着风吹草低,看到波光细碎,犹如闪光的鳞片,才知道那是一条小溪,也就是瓯江之源。恐怕正是有这样低调而隐忍的流动,瓯江才日夜潺潺地经过龙泉、云和、丽水、青田、永嘉、瓯海、鹿城、龙湾等地之后,清清凌凌地在温州湾独流入海。

我扒开茅草,发现这条小溪和龙泉人一样,分寸感极好。首先是不冷不热。你伸手去撩一撩,它不像泉水那么瘆人,又没有江水那么燥热,感觉是那么舒适而服帖,太瘆人的水是生水,太燥热的水是熟水,这两种水都不是活水,无论是饮用还是戏耍,对人都是有害无益。其次是不清不浊。水太清则不自然,水太浊则无影子,我朝着这水底一看,似乎不是透明的,又是清澈见底的;似乎是无色的,又像光亮被稀释,是有纹理和质地的;石头卧于其中,似乎是软的又是硬的,似乎是清晰的又是绰约的。三是不动不静。在一般的河水里,要么掺杂着残枝败叶,要么寄生着各种蚊虫,但是这条小溪里,你看不到什么腐物,也看不到一只生物,似乎什么生命都没有,又似乎是富有生气,似乎是静止不动的,又似乎是运动着的,你用手荡一荡,有泥沙泛起,手从水里抽出,那泥沙迅即沉淀下去,又恢复了纯净和安妥。你掬一捧水尝一尝,似乎是无味的,又似乎是醇厚的;似乎是甘甜的,又似乎是咸宁的。我分析了一下,应该是水随山性的原因,龙泉山海拔在江南是最高的,但是放在整个地理环境之内又不是最高的,山是陡峭的又是舒缓的,是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6℃,但又是四季有景的。比如,在春天看杜鹃花海,在夏天可避暑纳凉。

什么是舒服?什么是畅快?什么是刚柔兼济?什么是中立不倚?说白了就是分寸感。

我在溪水中间忽然发现,有几团拳头那么大的东西被浸泡着,心想要么是奇石,要么是老虎云豹的排泄物。如果是奇石,那一定非常珍惜;如果是排泄物,说明周围有动物出没。我小心地捡起来,放在手心轻轻一捏,它竟然是软的,再轻轻一揉,它竟然是光滑的,再使劲地一搓,发现是细腻的,是有黏性的,是乳白色的,似乎是用牛奶和好的醒着的面团。原来,它既不是石头,也不是动物粪便,而是制作陶瓷的泥巴。我以为有人把泥巴带到了这里,但是,我很快从小溪两边发现了很多相同的泥巴,分明不是由人加工的,而是天然的,是由石头风化出来的。无须练泥,也无须拉坯,我从河边抓了一团,轻而易举地捏成了一只杯子……龙泉之所以有悠久的烧制青瓷的历史,原来这既是人谋的,也是天定的。

顺着溪流而下,很快就被大峡谷给拦住了。峡谷内既有悬崖峭壁的奇险,又有花草树木的俊美;既有吊桥摇摇晃晃的浪漫,又有飞瀑倾泻的痛快。在峡谷两边,全是白豆杉、华东黄杉、长柄双花木等珍贵植物,尤其是杜鹃密密麻麻地长在溪流飞瀑边,虽然此时不是杜鹃花季,也许正是“花泥”更护花,生着一种无名的植物,它小草一样躲藏在丛林之中,上边结着几颗血红的豆子大小的果实,被稀稀落落的几片叶子衬托着,可谓有着千山万水点点红之美。这种美是以小搏大的,是见微知著的,大多数时候连点缀都谈不上,却被细心的懂它的人发现,放大成了最重要的风景。我准备采一颗果实尝尝,但是反过来一想,它的果实那么小,每株只有十几颗而已,它的价值在于看,而不在于食。它长在一座吊桥边,如今粒粒犹在,说明很多游人手下留情,他们要的就是把这种美留下来,让后来者继续欣赏。于是,我拍了一张照片,取名为“点化”——是它点化了整个山水,像一幅山水画中的一枚闲章。

最险的不算吊桥。从吊桥踏过,走高处虽然可以攀上悬崖,俯视脚下的万丈深渊,而顺着弯弯的流水绕过吊桥朝低处去,便可以与两折瀑布相遇,这是一种迂回和仰视的思路。从低处仰视小溪,每一滴水从高处飞下,显得一片雪白又晶莹透亮,那水已经不再是水了,而像凝固了的淬火了的剑。它之所以是千姿百态的,是变化无常的,是优美的,是因为被人握在手中舞来舞去,这就是剑术,就是道法自然。龙泉之所以被欧冶子选为铸剑之地,原来不仅是天时所定,也有人杰地灵的原因。

最后一站,是看望小黄山,刚至山门就遇一庙,上书“凤阳山庙”四字,有人正在庙前焚香拜天。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寺庙、道庵和教堂,唯有此庙最令人欢喜,原因是它虽有庙形庙状,有赭墙黛瓦,有亭台楼阁,却生活气息浓郁,恍惚间以为是个农家小院。住持是一中年男子,他没有穿僧袍,也没有穿道袍,而穿着黑衣布鞋,也和山民一模一样。我问这里信的是什么教,他告诉我是佛教,我问供奉的是什么佛,他说是大地爷。但是仔细一看,殿中有五尊塑像,大小一样,既没有镀金,也没有雕龙画凤,装束都十分朴素,像极了采蘑菇的人,而且香案上有太极图,还有占卜打卦的签,所以应该是道教。后来问友人,他们说是香菇庙,因为这里是香菇之乡,里边供奉的是香菇神。这天下,有佛教、道教、天主教,有供奉菩萨的,有供奉神仙的,有供奉上帝的,有供奉英雄人物的,种香菇之人无论如何都是农民,我第一次听说竟然有人供奉农民。我从小也种过多年木耳香菇,但是我们那里在收获香菇的时候,从来没有敬拜过什么神仙。住持说,遇到正日子这里香火还是很旺盛的,而且他又指了指旁边竖着的功德碑,我看到一大串名单,至少捐款三千八百元,可见是多么虔诚的信仰。我在想,当地人供奉的仅仅是神吗?其实不是,是敬拜着自己的生活,是把耕种土地当成了一种宗教,是对香菇这种自然物产的一种敬畏之心。

这让我肃然起敬,于是跪于蒲团之上,好好地磕了三个响头,又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求了一签——为第九十九签:“花逢春雨艳难留,水逐东流不复波;若问名利前路走,切逢行事暗忧多。”解曰:“如花逢雨,似水东流;求名求利,须防小人。”我心想,如果真有命运,那绝对不是小人可以左右的,因为流年不利不是小人太坏,而是自己不够强大不够完美,只要安心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他就不用害怕担忧了。虽然此签是下签,但是我并不感到悲观,因为我求的是香菇神,拜的是一种生活,是生活给我的启示,既然一切都是生活,又都是为了生活,通过辛勤劳动还有什么命运是不能改变的呢?正好,入庙时,大雨淅淅沥沥,待到从庙里出来,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已经是晴天万里,只有两三团白雾,静静地停留在山谷中,宛如美人系着的几条丝帕,又宛如英雄呼出的几缕仙气。

有人惊呼,这不就是黄山吗,加个“小”字为何?的确,四处是合抱粗的迎客松,它们专挑悬崖峭壁而立,有些已经站了几百年。随后在周围的其他几个村庄,比如炉岙村,比如官埔垟,又看到了许多古树名木,有枫香,有苦槠,有甜槠,有柳杉,根据树上挂着的牌子显示,好多是两三百年,它们或依着村庄而生,或长于田间地头,长在老百姓的身边,扎根他们的生活当中。我以前是见过很多古树的,有些在寺庙前,有些在名人的故居里,不过多数是人们栽下来的,是想让树代表人活下去的,想让人附在树上活下去的,和那些喜欢树碑立传者一样。但是在这些古老村落,所有的树都是天然的,都是随着一阵秋风吹过,一颗种子落下来了,也有被鸟叼过来的,经过漫长的岁月慢慢地长成了参天大树。在炉岙村,我看到几棵三百年的柳杉下边围上了栅栏,养着一群鸡,这群鸡围着这些大树咯咯地叫着,它们是多么幸福啊。在官埔垟,我看到几棵几百年的古槠树下边落着厚厚一层树叶,有一位老奶奶蹲在树下,刨开落叶在一粒粒地捡着苦槠子。据说在饥荒年月,当地人没有东西吃,就用苦槠子磨成粉,做苦槠饼,没有想到如今,这苦槠子被岁月熬成了一道风味小吃。

我是住在猎户山庄的,离开前的那天晚上,为享受一些幽暗,我朝着山上走了一段。让我无比欣喜的是,除了黑暗之外还是黑暗,天上的星星又大又亮,也是为了衬托黑暗而闪烁的,这比邂逅珍禽异兽更让人激动,因为人类制造了光就是为了消灭黑暗,而那些消失的黑暗和消失的老虎云豹,也许一样令人悲伤。最后一个早晨,我早早地醒来,静静地等待着,这么深的山涧溪流,如此多的古树名木,应该栖息着不少鸟吧?黎明应该会被鸟叫醒吧?但是一直等到天空大亮,窗外仍然一片寂静,没有听到一声鸟鸣,只有雨露滴滴答答地拍打着落叶。我非常奇怪,为什么没有鸟鸣呢?尤其是为什么没有一只麻雀呢?友人告诉我,龙泉山确实是没有麻雀的,但是其他的鸟儿是有的,而且都是珍贵的品种,比如黄腹角雉。我推开窗子,忽然看到一只鸟,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是它长得十分好看,身上披着黑白相间的羽毛,和喜鹊有一些相似,却不是聒噪的喜鹊。它站在溪水边,优雅地跳跃着,像是跳着天使的舞曲,但是它不仅没有鸣叫,也没有畏头畏尾的不安,更没有胆怯而零碎的步态。也许是好鸟不叫吧!这里并非没有鸟,而是没有普通的鸟,毕竟龙泉山是龙的地盘,又是龙脉所在,被龙养育和庇佑着的,都是古树名木和人中俊杰,在其中隐居着的生灵,也应该都是龙的遗传,怎么可能有麻雀呢?怎么会叽叽喳喳的呢?

刚到龙泉就听人解释,龙泉原来不叫龙泉,为了避李渊之讳,是由龙渊改过来的。我懒得管他什么唐朝,管他什么高祖,单从名字好坏来说,我不喜欢龙渊,还是喜欢龙泉。理由有三:一是发音,龙渊会被误为“龙冤”“龙怨”,有一股怨气冲天的味道;而龙泉即使被听成“龙权”“龙拳”,都是有庇护之功的。二是字意,渊是幽暗的,是下沉的,是深不见底的,是让你不敢靠近的,总觉得会坠入其中;而泉是明快的,是向上喷的,是流淌着的。三是含义,龙渊,是龙在里、水在外,是指龙生活的地方,渊中之水是滋养着龙的;而龙泉,是龙在外、水在内,是指龙赐予的地方,是龙吐出泉水滋养着一方水土。一个是取,一个是舍,那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也就天壤之别了。

龙泉有三大风物:一是青瓷,二是宝剑,三是香菇。对应的也有三神——瓷神、剑神和菇神。这三件宝物,经历如此悠久的历史而愈加风行,不都是由那条龙日夜不停地吐出的涓涓溪流滋养出来的吗?

走读桐庐

散文家陆春祥先生的故乡在浙江桐庐,桐庐又是快递之乡,那天下着小雨,还起了些雾。雨和雾在秋天的树林中缭绕着,就有了江南水乡的味道。到桐庐站,下了高铁不远,就是这次“重返故乡”下榻的第一站,名曰桐庐海博大酒店。前往酒店的路上,除了自然田陌和芳草连天以外,似乎并没有什么“文化”迹象,比如庙呀,牌坊呀,残砖碎瓦呀,都是看不见的,只有正在开挖的工地上裸露出来的黄泥土,显出了几分古老而苍茫的色调。我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就是著名作家陆春祥的故乡吗?他可是在古代经典里自由穿行的人啊!而且“陆春祥书院”不久也将在这里建成,我怎么就看不到古风古韵的痕迹呢?

正当内心空空落落的时候,我的疑心很快被一个小小的细节改变了。这是摆放在书桌上的一张卡片,半白半绿,上边配着一张插图,开始以为是入住指南,或者什么不宜示人的产品广告,但是再仔细一看,却是一则温馨提示,大意是说,酒店位于完全自然的生态环境中,时下正是学名叫椿象的昆虫盛行之季,这种昆虫无毒无害,以果树的树皮为食,并不咬人,请不要害怕。但是,由于椿象遇到拍打和惊吓,其体内的臭腺会突然释放出保护的臭气,使攻击者不敢靠近从而方便其逃逸,所以请不要直接拍打它,可以驱赶或者用餐巾纸包起来冲入马桶。卡片还介绍,椿象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中药名叫九香虫、小九香虫,每年10~12月间捕捉,将虫体晒干或者烘干,研为粉末冲服即可。九香虫性温味咸,功效为温中壮阳、舒肝止痛,主治肝气痛、胃脘滞通、风湿腰痛等症。读完这张卡片,我不禁笑了,脚下顿时有一股气体冒了出来,这不正是地气与文脉所在吗?我突然想起了陆春祥先生获得鲁奖的作品《病了的字母》,书中百余篇文章,配了百余个药方,与卡片中的内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随着“重返故乡”的深入,我发现受到桐庐籍中药鼻祖桐君老人的影响,陆春祥和他的乡亲们是喜欢开方子的,只不过,有些是生活方子,有些是社会方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