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辐射致癌,实锤了吗?

作者: 非田

手机辐射致癌,实锤了吗?0

手机辐射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威胁生长发育?这种论调似乎有些危言耸听,常年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微信群内传播,被不少年轻人视为“谣言”,然而,如今它居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知名科学家的验证。

今年以来,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团队接连在《生物电化学》等顶尖期刊发文,认为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辐射可显著影响细胞生长。

2023年恰逢手机问世50周年。在这50年里,手机正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人类社会的运行模式,人们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时,对手机是否会危害健康,说法也莫衷一是。

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IACR),将手机相关辐射定为2B类致癌物;但另一方面,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并不认可手机辐射与癌症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关于手机辐射对人类健康究竟有怎样的影响,致癌的可能性有多大,科学家们展开了非常多样的研究,但结论各不相同,学界暂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手机辐射为何物

在讨论“手机辐射危害性”前,必须先明确何为“手机辐射”。

通常而言,常见的辐射一般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前者多为X射线、γ射线等,辐射能较高,长时间处于该环境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较大,因此需要隔开X光室与其他区域,如医院介入科的医生,在有大量X射线环境内进行手术时,也需要穿上重达30斤的铅衣进行防护。

手机辐射致癌,实锤了吗?1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手机辐射致癌,实锤了吗?2
《生物电化学》

另一种则是非电离辐射,分为声辐射(如超声波、地震声波等)、引力辐射(如引力波)和低能量的电磁辐射(EMR),其辐射中所蕴含的能量相对较低,可见光、红/紫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等,都属于非电离辐射中的电磁辐射。

在电磁辐射中,波长短、频率高者,所具有的能量也更高,辐射的危害也就越强,如紫外线就是这类辐射。正因如此,人们才需要涂防晒霜,也不能长时间与紫外线灯同处一室。

而手机、蓝牙耳机等用以发射和接收处理数据的电子设备,以及微波炉运行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均为“射频辐射”(RFR)。射频辐射的频率在100kHz~300GHz之间,波长相对更长,能量也相应更小,是生活环境中,最常见的电磁辐射频段之一。

随着手机、移动基站等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电磁辐射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为16.83亿户,人口普及率升至每百人119.2部,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恐影响睡眠与发育

早在2021年,施一公团队就试图探究EMR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篇论文中表示,世界主要城市的无线设备在过去5年中翻了一番,EMR在环境中急剧增加,使公众面临尚未充分评估的潜在健康风险。

该论文援引相关研究结果称,EMR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人类睡眠障碍和学习/记忆障碍、大鼠压力和焦虑样行为以及身体/认知异常。雄性大鼠恶性神经胶质瘤和神经鞘瘤的发病率增加,似乎与长时间暴露于900MHz和1.8GHz的EMR有关。

手机辐射致癌,实锤了吗?3
医院介入科的医生有时候需要穿上重达30斤的铅衣

长时间暴露于2.4GHz的EMR,会导致小鼠清醒的总时间显著增加。

在实验中,施一公团队为了避免此前各类实验中人类志愿者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如咖啡、酒精等的干扰,转而采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在鼠笼顶部安装电磁辐射发射器,并在小鼠头部中植入电极,记录小鼠脑电图和肌电图等情况,最终证明了长时间暴露于2.4GHz的EMR,会导致小鼠清醒的总时间显著增加。

考虑到2.4GHz是WiFi、手机、蓝牙和微波炉在使用中较为常见的频率,这也就意味着,长期处于手机等特定电磁辐射下,确实对睡眠有负面影响。

施一公团队在今年的论文中,继续沿着上述思路深挖:4月,团队实验发现,105-106Hz的能量储存和107-109Hz的能量吸收增强,可能会影响与细胞功能相关的某些膜活性;7月,团队实验确认,在一定时间的电磁辐射下,大脑中特定细胞的基因表达会受到影响,而这与胶质母细胞瘤间存在潜在的联系。

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施一公团队的结论更为直接:当细胞经过24小时10kHz的电磁刺激后,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换言之,10kHz的电磁辐射会抑制细胞生长,而手机使用中的辐射介于3kHz~300GHz之间,因此结论也可以简单理解成,手机辐射对生长发育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手机产生的电磁辐射干扰睡眠、影响细胞膜活性、与脑瘤相关、阻碍生长……总结这4篇论文不难发现,施一公团队对电磁辐射影响大脑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乐观。

意法院六次判定手机致癌

与施一公团队持有相似想法的学者并不在少数。

2020年,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美国康涅狄格州900人的基因点位(其中半数为甲状腺癌患者),发现有些手机使用者存在一定的基因变异,而该基因变异可能会诱发甲状腺癌。

不久前,日内瓦大学与瑞士热带和公共卫生研究所分析记录了2800多名18-22岁瑞士男性的精液数据,结果显示,每周使用手机次数不超过一次者的男性精子浓度中位数为5650万个/毫升;与之相比,每天使用手机超二十次者数据下降了21%,仅为4450万个/毫升—而按照WHO的标准,精子浓度一旦低于4000万个/毫升,将在生育上存在困难。

除了研究机构外,一些欧洲国家的相关部门也用行动支持着手机辐射危害人体健康的观点。2020年,意大利都灵上诉法院驳回了意大利国家工伤保险协会的申请,维持一审判决,认定一名意大利电信前员工的听神经瘤(一种颅内良性肿瘤)是由手机引起。

手机辐射致癌,实锤了吗?4
2023年9月12日,法国国家频率管理局称苹果iPhone12手机的电磁波辐射值超出欧盟标准,要求当日起从法国市场暂时下架这款手机

这已经是意大利法院第六次确认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脑肿瘤。

该员工称,自己因工作要求,每个工作日都需要使用手机4-5个小时,最终罹患肿瘤,导致右耳失聪,遂要求工伤赔偿。2017年,意大利一家法院支持了该员工的观点,被告方不服提出上诉,但最终被驳回。

在上诉审判中,都灵上诉法院认定,“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原告的职业暴露、他暴露于手机辐射和所发生的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这已经是意大利法院第六次确认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脑肿瘤。

值得一提的是,法院最终并未采纳辩方否定手机与脑肿瘤之间关系的研究。法院认为,确实有一些科学文献认为射频辐射并不致癌,或者并不是致癌的主要原因,但做出这些判断的机构如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等及其成员,都曾直接或间接接受过通信行业的资助,故认为这些结论不如法院求助的独立科学家可靠。

不少欧洲科学家对于这一点观点嗤之以鼻,认为从未有知名科学机构认定手机辐射和肿瘤间有强关联,法院判决并不尊重科学。

有媒体甚至挖掘出意大利法院最早在2009年就曾认定手机辐射会导致肿瘤,而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手机辐射的致癌等级做出明确判断,是在2011年。

此外,意大利法院的这一判决无疑也为手机辐射的后续研究扣上了一顶大帽—一旦科学家发表手机辐射与肿瘤无关的研究,就很可能被视为是受到资助后替通信行业说话。

人工电磁信号不断增强

在科学尚不能给出精准的答案前,关于手机辐射危害程度的话题讨论,似乎永远无法终结。毕竟科学是严谨的,想要得出必然的答案并不容易,一些研究者也坦陈自身论文存在不足,如前述耶鲁大学论文作者承认,该论文收集的是2010年至2011年间智能手机刚进入市场时的数据,当时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智能手机,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基因变异的患者可能是用了更早期的手机导致的。

手机辐射致癌,实锤了吗?5
现代生活中,人类接受电磁辐射更加普遍

而日内瓦大学的论文也同样如此,其研究时间跨度为2005-2018年,在这十余年间,手机已经从功能机变为了智能机,没人能确定对健康有影响的,是否只是那些现在已经几乎不再使用的手机。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IACR将手机使用相关的射频辐射定义为2B类致癌物。

按照IACR的标准,致癌性可分为四个等级,2B类即对人体可能致癌,但对人类致癌的证据有限。这一等级与此前引发热议的阿斯巴甜相同,低于红肉和65℃以上饮料的致癌等级(均为2A)。

这一结论虽然客观,但却无法平息争论。在支持者看来,这意味着终于有权威机构认定手机辐射致癌;而在反对者看来,2B类的致癌等级,恰恰说明了手机辐射致癌的证据站不住脚。

在现阶段,人们想对手机辐射危害程度究竟有多深达成一致,并不容易,但不争的事实是,人类接受电磁辐射的程度,与数十年前相比确实更加剧烈—施一公团队曾在论文中指出,自1950年代以来,人工电磁信号的功率通量密度一直在急剧增长,现已达到了自然水平的10的18次方。

因此,无论是否认为辐射致癌,尽可能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射频辐射的影响,终归是没错的。如美国卫生部下属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表示,手机未靠近头部时辐射会急剧下降。

还有,按照FDA的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使用扬声器、耳机、避免在信号较弱时拨打电话(太弱的信号会导致手机提高射频传输功率),多用文字信息而不是电话交流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的大脑离辐射源稍微远上一些。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