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的前世今生
作者: [英]莱斯利·埃利斯·米勒 安娜·卡布雷拉·拉富恩特 克莱尔·艾伦·约翰斯通丝绸究竟是什么?丝绸作为昂贵的货物沿着丝绸之路从古代中国来到了西方世界,人们对丝绸的热爱和渴望促进了亚洲、欧洲、大西洋沿岸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丝绸作为一种高档布料,常用作私人物品,它记录了使用者人生中的重大时刻,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进入21世纪,丝绸依然负有盛名
国际丝绸协会于1951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代表大会,这一年正好是国际丝绸协会成立的第三年。大会强烈希望向大众传达国际丝绸协会致力于“复兴丝绸”的意愿,于是委托著名插画师和时尚摄影师塞西尔·比顿设计海报。塞西尔·比顿很好地将丝绸这种一直以来被当作奢侈品的面料的魅力展示了出来:海报的主体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她身着花色繁复的丝绸服装从波涛中现身,让人们暂时将战后紧张的生活抛到脑后。
进入21世纪,丝绸依然负有盛名、充满魅力,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几乎没有合成纤维面料可以撼动。长期以来,人们赋予丝绸的意义并没有改变,丝绸出现在传统仪式、节日庆典或成人礼等各种重要的场合中。例如,皇室或官方人员的袍服、基督教会神职人员的圣衣以及传统婚庆服饰都用到了丝绸。无论是在T型台或红毯上,还是在宴会厅或歌剧院里,丝绸都能成为亮点。虽然丝绸代表着高规格,但并非只有社会阶层高的人才能买到丝质的服装。如今,大众都可以买到丝质的职业装、晚礼服、旗袍、和服、纱丽以及内衣。
几个世纪以来,丝绸还一直被用来制作室内软装饰,人们通过悬挂丝质壁毯、使用丝质座套、铺丝质地毯来展现奢华的生活。由于丝绸价格高昂,能够体现拥有者的高阶层,到了20世纪,深爱丝绸的欧洲人、中东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委托工厂定制丝绸,而非直接购买量产的丝绸。气候条件和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对丝绸的颜色、图案和品种的选择。印度人和中东人偏爱色彩丰富的丝质的遮阳篷、垫子、地毯和壁毯,这些丝织品不仅能装点宫殿,营造温馨的氛围,还能使空间具备一定的私密性。
在一些政治活动(如出访)中,丝织品作为地位的象征会被主人带在身边,比如莫卧儿帝国时期(1526—1857)的皇家帐篷,它的外层通常是纯红的丝绸,内层可能是华丽的天鹅绒。在欧洲和美国,富有的艺术赞助人引领了一种时尚潮流——穿丝质服装和使用丝质室内软装饰。
下面,我们将重点了解丝绸的生产工艺以及其他相关工艺。丝绸究竟是什么?丝绸来自哪里?丝绸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沿线各个国家
丝最早指蚕丝,它是动物纤维,后用来泛指像蚕丝一样的物品,如蜘蛛丝。通常,会吐丝营茧且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昆虫被称为“丝虫”。作为丝绸的起源地,中国驯化了最广为人知的、养殖最多的丝虫——家蚕。家蚕之外的其他蚕类被称为“野蚕”。无论是家蚕还是野蚕都只是幼虫,到了一定的生长阶段,它们会营茧并在茧内度过一段时间,它们在这个生长阶段的形态叫作“蛹”,之后蛹会羽化成蛾从茧中钻出。我们用来缫丝织绸的就是幼虫所结的茧。
蚕丝生产通常是在家蚕营茧后开始的,生产过程的重点是煮茧、烘干蚕茧、选茧和缫丝,为了防止蚕蛹化蛾破坏蚕茧,蚕丝生产过程需要尽早完成。过去,缫取的生丝通常被运往临近的生产丝绸的场所或城市以进行后续加工。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既有繁荣的养蚕业又有兴旺的丝织业。养蚕业在9世纪传入伊比利亚半岛和西西里岛,在11世纪传入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然后在13世纪传入法国。虽然养蚕业在英国“水土不服”,但丝织业在英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20世纪中期,中国和印度成为(且至今仍是)世界生丝的主要生产地,而欧洲和美国则成为主要的丝绸加工地。
在科学技术发展、艺术设计创新以及时尚流行元素不停变化的驱动下,丝绸纺织工艺一直在发生改变,但从蚕丝到丝绸的工艺流程并没有发生太多改变。一般来说,人们需要将蚕茧煮熟后进行缫丝,或者将蚕茧烘干经过筛选再进行缫丝。缫丝指的是将从数粒蚕茧中抽出的茧丝合成一根生丝。之后,生丝会经过水洗、脱胶、漂白和染色等一系列工序,一些成为缝纫线或刺绣线,一些成为纺织用的经线和纬线,还有一些用于工业生产或医学治疗。废丝和野蚕丝则可用作填充的锦絮或成为绢丝。丝绸面料织造完成后,还会经过染色、印花或刺绣等工艺完成整个加工过程。在从蚕丝到丝绸的生产过程中,每个工序都需要专业技能,劳动者需要分工合作,这种劳动形式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蚕丝生产和丝绸纺织工艺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沿线各个国家。
丝线的加工通常由女性完成。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她们利用纺轮和绕线杆将多根丝线合在一起并加捻。加捻后的丝线牢度提高。一般来说,经线要使用牢度高的丝线,这样才能保证经线在织机上保持绷紧的状态,用作纬线的丝线牢度稍低。经线多将两根或多根已加捻的丝线继续合在一起并加捻而成。加捻后,单根丝线会朝特定的方向扭转,丝线加捻的方向叫作“捻向”。丝线从右下方向左上方扭转,呈“S”形,故称“S捻”;丝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扭转,呈“Z”形,故称“Z捻”。丝线的捻向会影响织物的性能和纹理效果。
通过进一步加工,比如将不同捻度、颜色的丝线再加捻,或将丝线和其他材质的线加捻,我们就能得到有特殊性质或有特殊用途的线。例如,绒线是将多根丝线轻度加捻而成的,粗丝线是将多根丝线强力加捻而成的,光滑柔软的雪尼尔花线是将织好的窄条织物切割成小段后再将小段加捻而成的。因为短纤维适合用纺的方式加捻成丝线,所以蓖麻蚕丝、残次的蚕茧适合使用绢纺工艺纺制成有粗糙质感的丝线。
贵金属可以和丝线结合在一起制成奢华的金属线。制作方法和材料因地而异。在中国和日本,人们将金箔覆在纸上,裁成细条后缠绕在丝线外面,制成金线。在约1100年前,近东地区、伊朗、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的人们会先在皮革、羊皮纸或羊肠上覆盖金箔或镀金银箔然后再将其制成线。在印度、伊朗、中东地区和欧洲大部分地区,金属线的生产变成独立的产业,金属线通常由技术熟练的男性制作。
18世纪是英国和法国丝织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有五类金属线,其中四类是用金属包裹丝线制成的,还有一类是用纯金属拉制而成的,每一类线都还可以细分。印度也有制作金属线的手工作坊,在19世纪,制作金属线的手工作坊遍布印度。
染料贸易给各个国家本土染料发展造成影响
无论是19世纪的亚麻布平纹刺绣,还是18世纪的曼图亚上的刺绣,这些刺绣至今仍然色彩鲜艳,令人过目难忘,这与丝绸的染色工艺是分不开的。早在6世纪末的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就专设机构管理染色工艺。13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负责控制织物染色质包括对丝线进行染色,也包括对成匹的丝绸进行染色。
随着化学研究的深入和全球贸易的发展,染料的选择更多样化。在19世纪前,人们从自然界获取染料,比如人们从植物的叶、花、果实和根中提取出植物染料,从动物体内提取出动物染料,甚至从菌类中提取出真菌染料。天然的紫色染料非常昂贵,可以从栖息于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的紫贝中提取到。天然的红色染料来源较多,如生长在气候温润的地中海地区的茜草,伊比利亚半岛的胭脂虫,印度的紫胶虫,西亚、地中海东部或中美洲的另一种紫胶虫,还有中国和日本的红花和苏木。天然的蓝色染料来源包括印度和日本的木蓝以及中国、欧洲内陆和地中海沿岸的菘蓝。
从16世纪开始,染料贸易给各个国家本土的染料发展造成了影响。最著名的染料贸易垄断事件是: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发现了紫胶虫和苏木,这两种染料能够染出红色、紫色和黑色。长期以来,这三种颜色由于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染出,因此成为富贵的象征。
19世纪中叶,苯胺染料等合成染料的发明使染匠再也无须为植物或昆虫染料不足而担心。1863年,英国画报《闲暇时光》用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合成染料的发展,并在文章中这样说道:“化学家使锦葵紫、品红、阿祖蓝、祖母绿等上百种和它们的名字一样美丽的颜色进入(大众的)生活。大众的颜色品位将变得多元,摄政街(英国伦敦著名的购物街)将变成五彩斑斓的海洋、彩虹色的世界。”
丝绸的织造工艺和用途决定了丝绸生产的分工
和染色工艺一样,丝绸织造工艺也极为复杂,是一门对技术要求极高的工艺。直到19世纪,丝绸的织造工艺还是受国家相应机构和城市行业协会保护的秘密。早期的丝绸都是平素织物,比如塔夫绸、斜纹绸,然后出现了纱罗或使用附加纬的丝织物。丝质壁毯可能出现于3世纪,后在13—14世纪得到发展。2世纪,中国最先织造出具有复杂组织结构的丝绸,这需要机械结构更为精密的织机。4—10世纪,织造具有复杂组织结构丝绸的技术传入埃及、波斯和叙利亚,随后这种技术被加以改进。自12世纪以来,丝织物的种类大幅增加,如单色缎、彩色锦缎和天鹅绒。从中国到伊比利亚半岛乃至其他地区,所有织工都在用提花织机织造精美的丝绸。19世纪,贾卡提花机的发明使得丝绸上出现了更精致的花纹。
丝绸的织造工艺和用途决定了丝绸生产的分工。一般来说,所有的丝绸织造机构都由一个织造中心统筹管理。规模小的织造机构通常专注于织造一种或一类特定的、工艺较为简单的丝织物。在中国的清代,有并称“江南三织造”的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与杭州织造局,这是三家专为宫廷提供织品的皇商,受皇帝委任。据记载,在1685年,江南三织造共有2602名织工、800台织机。
每家织造局都有各自的特色产品。例如,江宁织造局生产云锦,苏州织造局生产丝毯和宋锦,杭州织造局生产平纹织物和缎纹织物。在几乎同一时期,法国出现了许多小型家庭丝绸作坊。当时,里昂已经可以生产各种各样或宽或窄,或有花纹或无花纹的丝绸,这些丝绸可以用来制作室内软装饰、袍服、花边和袜子;而朗格多克省(法国曾经的一个省)的尼姆市只能生产蕾丝和平素织物,且通常只能利用废旧丝绸;卢瓦尔省的圣艾蒂安市已逐渐发展出织造窄丝带的技术。
此外,每种织物应该使用的原料、原料的质量和数量、经纬密度、织物的门幅以及织物的幅边(又称“布边”)都要符合规定。长期以来,一个地方所生产的织物的门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所用手工织机的尺寸。相比于用现代电力织机织造的丝绸的门幅,18世纪以前欧洲织造的丝绸的门幅要窄一些,在48~58厘米之间,适合作为室内软装饰的、门幅为76厘米的丝绸直到18世纪才在欧洲出现。而中国织造的丝绸的门幅通常为55~78厘米。此外,中国织造的丝绸末端还织有落款,以标注生产地和监制官员的名字。
法国直到18世纪末才有在丝绸末端打上铅封的做法,铅封为当地丝绸行业协会的批准印章。到了20世纪,法国制造的丝绸的幅边上会有织的或印的、非常醒目的制作者名字或品牌名。
丝绸这种高贵的面料正趋于平庸?
在早期的欧洲,几乎所有的中心城市都会生产蕾丝和丝绸。法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丝袜的主要生产地。到了19世纪末,运动针织套衫如同现在的智能户外服装一样成为时尚流行元素。在法国巴黎,著名的纺织线品牌雅克·查彭蒂埃自20世纪20年代起专注于提供符合现代人需求的针织羊毛线和丝线。
1916年,嘉柏丽尔·香奈儿从面料公司让·罗迪尔那里购买了一批积压的平纹针织面料,并将这种面料用于自己设计的时装。这种面料是Jersey。当时,Jersey只用于制作男式运动针织衫,嘉柏丽尔·香奈儿创造性地用其做成了女装,这种女装因款式简约、不显腰身、穿着舒适而引起轰动。随后,香奈儿在法国巴黎的郊区创建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针织面料厂。
在20世纪20年代,连衣裙的下摆变短,女性开始露出小腿,恰巧此时丝绸价格大幅下降,这让生产企业有机会满足大众对奢华时尚丝袜的新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因织造工艺革新而获得赞誉。1955—1965年,经编织物在英国的市场份额从28%上升到42%。到1980年,针织面料在全世界服装面料中的占比可达50%。
当然,前面提到的针织面料并非都是丝绸,但针织面料需求的增多反映了一个趋势,即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用有弹性、舒适的面料制作的服装。染整工艺能够使服装面料的手感、外观和耐用性得到提升。染整工艺包括染色、印花、轧光整理(以增加光泽)、手感整理(以增加垂坠感)、功能性整理。有时,一种面料会用到多种染整工艺。一件来自中国广东省的男式上衣看起来非常简单、朴素,但它所用的面料使用了非常复杂的染整工艺。这种双色纱类丝绸叫作“香云纱”。
到了20世纪90年代,砂洗工艺流行了起来。人们会用含有砂石或其他磨料的试剂来浴洗丝绸,使丝绸表面起绒,从而使丝绸有更柔软的手感和做旧效果。《纽约时报》将这样处理过的丝绸称为“砂洗丝绸”,并称丝绸砂洗工艺“就像清洁工用喷砂枪清理建筑表面一样”。这种相对便宜的丝绸引起了专业人士的担忧。当时,国际丝绸协会即将卸任的主席感叹道:“丝绸的灵魂是其奢华的外观和令人敬而远之的特质,而现在这种高贵的面料正趋于平庸。”
不过,这份担忧并没有成为事实。生丝的产量只占全球纺织纤维产量的0.2%,全球大部分生丝产自亚洲,且绝大多数丝织品销往中国、欧洲和美国。丝绸依然是奢侈品。例如,丝绸被用于还原皇室宫殿的软装饰,时装设计师用丝绸设计高级时装。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产品生产中涉及的动物保护问题。
现在,有些丝织品会标注蚕丝的获得方法:是在蚕蛾破坏蚕茧之前将其杀死从而获得蚕丝,还是让蚕蛾成功飞出蚕茧从而获得蚕丝。人们也在寻找使丝织品朝着更环保、更符合动物保护理念的方向发展。
(摘自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丝绸》,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