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队首航南极

作者: 李文祺

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有16个国家把国旗插到了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考站和100多个夏季站,但一直没有中国科考队的身影。1983年5月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议,中国成为36个缔约国之一。同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外交部和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组成的,由司马骏、郭琨、宋大巧参加的代表团,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第12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

苦涩咖啡

这是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个南极会议代表团。当他们进入会场后,发现会场的布置和座次的安排暗示了区别。会议厅中心位置摆着的长条桌是主宾席,协商国的代表团面对着庄严的主席台围坐,而缔约国成员则坐在两旁;协商国的文件柜里各种文件资料塞得满满的,而中国的文件柜里却空空如也。

中国代表向会议秘书处询问,金发碧眼的小姐彬彬有礼地说:“对不起,文件只发给协商国……”每当会议讨论到实质性问题或对决议进行表决时,主持会议的主席敲响小木槌,向缔约国代表下逐客令:“现在就要表决,请非协商国的代表到休息厅喝咖啡。”

当三名中国代表走出会议厅,大门在身后“嘭”的一声关上,三人的心不由得猛然一颤。

咖啡,此刻恰似一杯苦药。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不是《南极条约》协商国。怎能喝下这杯难堪的咖啡?

不久后,中国地质学家孙枢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在新西兰召开的第16届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向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咨询中国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其正式成员。

“必须有实质性科考活动。”对方答复。

“我国已经派出两名科学家参加南极考察了。”

“他们是跟澳大利亚考察队去的,不算。”对方说。

“不建成我们的南极站,我决不来参加这样的会议!”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琨发誓。

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组建中国南极考察队,到南极考察建站。

出师不利

1984年11月20日上午,由载着南极洲和南大洋考察队的“向阳红10号”船和海军“J121号”船组成的中国南极考察编队在上海启航。送行的人们与考察队员们挥手告别时,突然,“向阳红10号”船上的一根钢缆断了,那架本来被吊住的舷梯往下砸去,“嘣”的一声磕在可容5人敲击的巨鼓铁架上,铁架断了,与舷梯一起掉落地面。舷梯距鼓手只差半米左右。

中国船队首航南极0

前来送行的人们吓着了,意外事故给欢送场面抹上了一层阴影。

考察船穿过日本宫古海峡,驶向太平洋。

11月27日凌晨4点55分,“向阳红10号”总指挥室里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总指挥陈德鸿拿起听筒,只听得对方说:“‘J121’报告,我船右主机第一缸冷却水管支架断裂,第八缸支架裂缝发生故障,航速由18节降至6节,故障严重。”

两台主机一台“瘫痪”,而奔赴南极的一万多海里路程才走了1/6,用一条“腿”跑,会影响建站时间。技术人员经过研究,大胆提出封闭右主机第一缸,用其余八缸继续航行。

“封缸!”陈德鸿考虑再三,下达命令。经过4小时25分钟的艰苦抢修,故障终于被排除。

12月1日凌晨1点,“向阳红10号”两台主机的两个高压油泵同时阻塞,航速从18节一下子降到5节。如不及时抢修,船怎能通过素称“暴风区”的西风带。

船长张志挺来到了机舱,拆开一个油缸一看,油泵的喷嘴被柴油中的沉渣堵塞。“立刻停机停航,动大手术!”总指挥和副总指挥果断决定,全面清洗油路、油柜。

机电部门的40多人分成6个小组抢修主机。好在赤道无风无浪,海面平静如镜。夜晚,空气灼热逼人。机房内,热浪滚滚。空调装置不断向机房输送凉风,但温度仍有40摄氏度。大家光着上身,穿着裤衩,汗水像雨珠般往下淌,污物似油彩涂了一身,分不清哪是汗哪是油。机灵的船员石海翔从一个口子中钻进油柜,借着洞外照进的微弱光线,跪着用面团一寸寸地粘掉碎渣和沙粒。

20个小时后,油库清洗完毕,故障终于被排除了,航线在延伸,海面留下一道长长的航迹。

抵达南极

1984年12月25日,“向阳红10号”首先到达南纬60°,西经59°39′。在驾驶台的副船长徐乃庆兴奋地拿起话筒广播:“同志们,我们进入南极了!”

大家纷纷走出舱门,来到甲板。“浮冰!你们看,左舷方有浮冰!”有人高兴地叫喊着。海面上发亮的光点在水中漂荡。巨大的冰块上,一群群企鹅站在上面,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有雪山!”又有人拿着望远镜兴奋地说。用肉眼远望,可以看见一条雪白的带子漂浮在大海中。

12月26日,科考队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

12月29日21点30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通过卫星电话批准考察队报告,同意在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建长城站。

12月31日,中国南极考察队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

“向阳红10号”继续向南极圈挺进。因为水下冰山无比坚硬,颜色呈绿或蓝,与浪花相混,用肉眼观察才能发现它们。船长张志挺要求每名航海人员不准擅自离开驾驶室,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任何疏忽,去厕所也得报告。

转眼到了新的一年。1985年1月26日,10级以上的风卷起巨浪,“向阳红10号”在风浪中摇晃、颠簸,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23点01分24秒,闯进南纬66°33′00″,西经69°15′50″。船上的广播喇叭响起了副船长沈阿坤洪亮的声音:“我们进入南极圈了!”巨轮拉响汽笛,全船欢腾。1月27日凌晨1点45分,“向阳红10号”到达第二个考察站位。队员们在风浪大、气候恶劣的条件下,开始了紧张的极圈取样作业。

化险为夷

1月27日下午5点40分,炊事员为欢庆进入南极圈,精心烹饪出菜肴。一张张餐桌上摆满了一盆盆茄汁对虾、油氽花生米、皮蛋、清蒸鱼……色香味俱全。考察队员走进餐厅一看,高兴极了!嘿,还有酒。大家刚坐下,谁知一个大风浪扑来,船体猛地向左侧一摇,桌子上的菜肴一下子全部滑落。庆功宴没有吃成。

万吨船在波峰中大起大落,陷在狂风恶浪之中,整整9个小时无法摆脱。船上的广播突然响起船长张志挺的命令:“关闭所有的水密门,全船任何人未经允许,一律不准上前后主甲板……”

此刻,船后甲板进水,6厘米粗的尼龙缆绳被巨浪卷进汹涌的大海;6000米长的卷扬机马达和进口电机设备浸泡在海水中;5吨液压吊车被海浪砸倒;尾部埋在水下7米多的两个主机推进器,9次露出水面打空转,原来每分钟153转,此时达到200多转;自动舵、机械舵、手工舵全部失灵。船随时有失控的危险。

如此可怕的惊涛骇浪,连老船员也是第一次碰见。幸而,在船长正确、果断的指挥下,中国考察船顶风踏浪15个小时,终于化险为夷!

当晚23点30分,考察船冲出暴风圈,船员们高呼:

“祖国万岁!”

(摘自《解放日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