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数理化吃一顿火锅

作者: 欧阳晨煜

火锅不仅是美食,也是一个基础的热力学系统。从涮肉时间到饮品搭配,都蕴含科学。当科学遇上火锅,我们能体验到什么味道呢?

用数学选择火锅形状

吃火锅时,选择合适的锅形很重要。常见的鸳鸯锅有“S”形隔板,这不仅美观、便于盛放食材,还能使食物受热更均匀。直隔板在高温下易损坏,可能导致汤底混合,而“S”形隔板则避免了这个问题。

火锅还有另一种锅形——子母锅。子母锅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圆,一个大圆套着一个小圆,就构成最简单的子母锅。两个面积不同的同心圆正好就是火锅中的大锅和小锅,大锅中盛放红汤,小锅中盛放清汤。这样一来,从小锅中夹菜,即使汤汁滴入大锅,也不容易影响红汤的味道,解决了吃火锅时锅底串味的问题。

子母锅还充分体现了数学中圆的中心对称性,围坐圆桌的每个食客与两种味道锅底的距离是相同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任意夹取菜品。而如果考虑吃辣和不吃辣的人数,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两个同心圆的面积比来设计锅形。假设吃辣的人与不吃辣的人数量相等,那么大圆和小圆的面积比为2∶1。假设吃辣的人与不吃辣的人数量比是2∶1或1∶2,那么要作同心圆三等分圆。运用这样的数学原理,就可以为你的火锅体验增添不少科学感。

用物理学涮肉片和肉丸

选好了锅形,接下来就到了涮煮时刻。但吃火锅时,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下入锅中的肉片和肉丸究竟有没有熟?饥肠辘辘的等待时光实在是难熬,所以通常我们会从是否变色或是否软烂来判断肉类的生熟。但事实上,这只是我们对口感、风味的主观感受,并不符合真正的食品安全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把用来涮火锅的肉类进行分类,根据形状和薄厚程度,设计出了片状食物传热和球状食物传热的简化数学模型。

如何用数理化吃一顿火锅0

在实验中,物理学家将肉片看作一块薄板,将计算它加热所需的时间问题转化为沿着厚度方向,从肉片表面向中心传热的问题。这样,我们用筷子把切得薄薄的肉片投入沸腾的锅,等待美味变熟的饥饿过程变成一个片状食物的传热实验,是不是变得很有趣?

物理学家研究鱼丸、肉丸等球状肉类时,发现肉丸是否浮起并不能准确判断生熟。肉丸中心温度需接近100摄氏度以确保食用安全,直径2.6厘米的肉丸煮2分钟可上浮,但需煮8分钟以上才可安全食用。

用化学来决定喝什么饮品

在吃火锅的过程中,你的舌尖感受着热和辣,迫不及待地想喝点什么。这时,化学家会悄悄递来一杯冰镇汽水,并告诉你,酸辣味的调料搭配5摄氏度左右的冰镇汽水,可以带给你极致的享受。

为什么冰镇汽水是最佳的火锅伴侣呢?其中蕴含着一系列的化学知识。

喝冰镇汽水时,二氧化碳从饮料中以气泡形式释放,遇到热会迅速爆开,刺激舌头上的痛觉感受器,产生类似辣的感觉,带来吃火锅时的爽快感。

科学家还发现,冰镇汽水比常温的更解渴。果糖具有“冷甜属性”,即温度低时甜度增加,使冰镇汽水更适合搭配火锅。

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能帮你挑选到合适的锅形,教会你优雅又从容地涮煮肉片和肉丸,还贴心地帮你搭配好了饮品。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愉快地吃一顿科技感满满、学术味浓浓的美味火锅啦!

(摘自《科学导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