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须端正“三态”
作者: 吴林龙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中国心和铸就民族魂的树人工程、战略工程、系统工程。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守正创新,有必要从样态、状态与姿态三重维度进行理性审视并对相关问题做出回应。样态分析侧重总体关照,注重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和如何防止走样变形。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校准“样态”,就是要具有本真性,彰显精髓要义;具有时代性,注重时代转换;具有落实性,能够落地生根;具有实效性,聚焦铸魂育人。状态分析侧重深层透视,注重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然状态和如何防止不在状态。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进入“状态”,就是要有活力,要可持续,要有秩序,要能聚变。姿态分析侧重具体环节,注重回答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应有姿势态度和如何防止走向误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调整“姿态”,就是要礼敬平视,要辩证扬弃,要循序渐进,要入心入行。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样态;状态;姿态;铸魂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对中国人根与魂的守望,也是对中华儿女文化自信与精神自主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迎来了难得机遇并展现良好前景,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面对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和时代新人培养的新形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有增强理性自觉,才能更好担负起为中国人培根铸魂和构建精神家园的使命任务,更好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守正创新须对样态、状态与姿态进行理性审视,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回应。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校准“样态”
样态表征事物的总体样貌,涉及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和总体判断。样态分析侧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总体审视,注重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像,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和如何防止走样变形。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具有本真性,彰显精髓要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到底像不像,从样态上审视首先是看到底有没有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真要义,有没有开展好原汁原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典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古圣先贤灿若星辰、纵横捭阖。如何才能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和主流,如何引导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而不是将注意力聚焦于末节支流,不出现一叶障目,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从现实看,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获得高度重视并且也融入课程教材,但从近年来的一些情况看,仍存在一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真要义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不够深入的地方,甚至出现一些误区。对此,必须回到历史和文明的深处,对优秀传统文化做深入系统的考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和精髓,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本来和本源,全方位呈现古人先贤的思想方式、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特别是要重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髓和传统美德等。这是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走样不变形的根本所在。偏离了这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失去了本源本色,也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也就谈不上掌握精髓要义了。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具有时代性,注重时代转换。我们要回到历史深处,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真要义,但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仿古拟古,不是要像古人那样生活。传统文化教育返本不是走向仿古,而是为了开新。时代川流不息,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现代人,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样式和精神诉求。这就决定了尽管我们的思绪可以回到历史深处,可以理解和学习古人,但我们不能生活在过去,像古人那样生活,而是要立足现实社会和时代发展做到返本开新。返本开新,就是在做到历史归往和文化返乡的同时,契合现实需求和时代诉求,让传统文化能够始终在当下在场并获得新生。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一切文化也都是当代文化。我们要立足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对传统文化做出新阐释并赋予新内涵,做好时代转义。这是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走样变形的关键工作。从抓重点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转化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营养,积淀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2]这是强调做好返本开新工作,必须立足当下,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的阐释。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具有落实性,能够落地生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返本和开新的同时,还应落地。这里针对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从现实看,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学校和课程已成为共识,似乎没有人会觉得它不重要、不必要,但受到应试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它在落实和执行方面还存在打折扣现象。尽管有些学校也开展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但很难获得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全面协同配合。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没有走样变形,还要看有没有获得真正落实,能否落地生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处于漂浮中,存留于文件或活动的材料总结里,成为一阵风、一头热,来去匆匆。所以,我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从文件政策和指导意见着手,还要形成常态化落实机制,确保有人做、有人管、有渠道、有协同、有反馈,特别是要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更要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网络教育平台;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还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具有实效性,聚焦铸魂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中所建构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哺育着中国人的精神生命,构筑着中国人的精神脊梁,并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并创造历史伟业的精神动力。在日益开放多元化的世界中,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以文化人,以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学生的心灵,涵养学生的志气、底气和骨气,使其成为传承文化基因并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判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像不像、有没有跑偏和走样变更的根本指标。虽然返本、开新、落实有利于取得铸魂育人的实效,但毕竟不是铸魂本身,只有在返本、开新、落实的同时做到铸魂,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样貌,也才是真正落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进入“状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自己的样态,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状态。大千世界,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状态,状态是事物的重要存在方式。我们对事物状态的分析,不仅能把握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透视事物的内部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在状态”,才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首先,要有活力。有活力,就是有生命力,和谐共生,生动活泼,充满生机。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状态,也是衡量其“在不在状态”的首要指标。有活力的状态,从大的方面看,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契合时代需要,要让所传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和时代潮流和谐共生,而不是与现实社会和时代潮流相冲突、相背离。就是说,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当今社会大环境、时代大气候相适应,要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精神独立自主相协调,要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特别是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从小的方面看,有活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要做到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寓教于网等。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人的东西,只有回归了人,满足了人的需要,成为人的东西,做到了以文化人,才是真正属于人的文化。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最活泼、最有生命力、最具可塑性、最有远大前途的人,是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每一天都在成长发展,所以对他们开展教育只有做到生动活泼,才符合他们的天性,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才能成为他们成长发展的“食粮”。所以,不论是从宏观方面看,还是从微观方面看,尽管传统文化教育属于“过去”的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死气沉沉、刻板生硬,而是要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生动活泼。
其次,要可持续。可持续的状态,就是能延续下去,能从长远考虑和从未来着想,做到久久为功。可持续状态集中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赓续、对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持续助力,对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持续滋养。可持续状态,首要的就是要不断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各种活动和手段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当下,与之对应的一些教育活动虽然也在开展,但不能很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或者停留于皮毛,或者是做做样子、搞搞摆设,甚至存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必然是不可持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持续状态,还表现在能为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发展考虑,能够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能够巩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文化根脉,能够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以及民族复兴,避免文化复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持续状态也要表现为能够为学生长远的持续发展服务,能够持续性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性地助力学生成长发展,而不是急功近利、生硬填塞、竭泽而渔。这是一种根本的持续性,只有做到促进学生未来长远的持续成长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赓续和助力社会持续发展。
再次,要有秩序。有秩序的状态,体现为有条理、有顺序、有组织。有秩序的状态,从直接意义上看,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是特定历史时空中的体系性存在所决定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顺序,必须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历史演进,遵循从表层到深层、从精神到制度、从形成到发展等顺序,而不是打乱这种文化本身的秩序,甚至隔断历史、断章取义。再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托学校教育而开展,而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安排的教育活动,其中包括各学段前后衔接,每个学段又是由课堂教学主渠道与日常主阵地构成,并且还会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协调。学校教育的系统安排也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处于有秩序的状态,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各学段、各场域和各资源,必须进行有序化、系列化安排。从深层看,有秩序的状态还是由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性与过程性所决定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要经历幼年、少年、青年等阶段,每个阶段不仅个体的认知接受水平有质的差别,而且他们的知识阅历乃至面临的发展任务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都决定了对于他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遵循他们成长发展的顺序,遵循从近及远、由少到多、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必须获得有条理、有顺序、有组织的安排,必须始终处于有秩序的状态。这些秩序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下功夫把握和遵循。
最后,要能聚变。能聚变,就是通过一系列要素的相互作用能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形成一种新的理论优势、新的精神生命。这种聚变状态,可以表现为能助力形成一种理论聚变,聚变为一种理论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3]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新的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孕育新的文化生命体,那就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脉。这种聚变的状态,更直接地表现为能够引起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聚变,聚变为学生的精气神,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机构成,并能为学生成长发展和未来干事创业注入强大精神能量。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有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其对有关历史知识和人文典故的了解,更是要结合学生成长发展乃至精神需求,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一种思想聚变,聚变为学生的一种精神生命,培育学生的中国心和民族魂,促进学生文化生命的诞生,增强其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使其具有家国情怀,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调整“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