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式学习:价值、样态和要义
作者: 王文秀 张菁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项目式学习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打破知识线性传递壁垒,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态;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体认,为项目式学习厚植文化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式学习,主要以主题式、情境式和活动式三种融合样态予以呈现,构建起认知—情感—行动的融入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式学习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超越符号性融入,深植文化内涵根基;巧设文化项目情境,探寻情感共鸣之音;突破“做中学”,迈向“知行合一”的文化实践。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体认”这一要求。项目式学习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项目式学习框架,对强化学生的活动体认意义重大。项目式学习因强调联系现实世界和发展高阶思维等特点,成为我国新一轮“以素养为本”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落地的有力抓手。[1]但是,当前项目式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文化属性缺失的问题。大部分项目式学习设计过度注重现代学科知识技能的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文化内涵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项目式学习提供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土壤,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一个项目,更是一次文化溯源之旅。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式学习的价值意蕴、基本样态与核心要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式学习的价值意蕴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项目式学习构筑了一个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文化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项目式学习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搭建了深度体验传统文化的实践平台,强化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
(一)打破知识线性传递壁垒,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态
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常常遵循线性传递的路径,知识像链条上的一个个环节,按部就班地从教师传递到学生。教师多以教材为蓝本,按照既定的章节顺序,依次讲解传统文化的各个知识点,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这些碎片化且彼此孤立的信息。这种线性传递方式带来了诸多问题。从知识整体性角度看,线性传递严重破坏了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在有机性。传统文化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复杂体系,而线性传递方式将完整、有机的传统文化体系切割成孤立的片段。学生接收到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就像拼图中的单个小块,难以拼凑出传统文化的全貌,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传统文化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从思维培养角度看,线性传递抑制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由于这些文化知识是按照固定顺序和单一维度呈现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思维被局限在固定的知识链中,缺乏主动将不同知识点进行关联和整合的意识。在这种模式下,知识被视为静态的、孤立的信息,而不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网络,导致学生难以构建完整而系统的文化认知框架,也不利于深入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层内涵。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工作为核心,联系真实情境、核心概念与原理,依据课标、教材等将课程项目化后,围绕驱动问题或任务和项目产品成果开展的教与学活动。[2]在项目式学习中,知识不再按照单一维度和固定顺序呈现,而是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主题,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整合。
首先,从知识结构的重塑角度来看,项目式学习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从静态的线性架构向动态的网状结构转变。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常常将知识按时间顺序、学科类别等线性方式编排,而项目式学习基于真实情境构建学习环境,强调学习的“跨学科性”(Interdisciplinarity)[3],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将传统文化学习从单一的线性序列中解放出来,回归到其原本的复杂生态中,促使学生在一个更加立体的学习网络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了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结构。其次,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上,项目式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围绕驱动问题展开学习,改变了线性传递下的被动接受状态。驱动问题是项目式学习的“灯塔”,高质量的驱动问题兼具开放性、可持续性与迁移的可能性[4],从而转变传统文化知识的线性灌输式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这种高阶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超越对传统文化的简单记忆,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意义和深层内涵。最后,就学习过程的动态性而言,项目式学习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文化学习不再是沿着既定路线的静态知识积累,而是围绕项目主题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探索。传统文化在项目式学习中不是被当作静态的研究对象,而是一个与现代社会、个体发展相互作用的动态文化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传统文化置于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理解和传承,关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学习方法在项目式学习中也呈现出动态性,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和具体任务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在项目的调研阶段,可能需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在分析阶段,需要综合运用数据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在实践阶段,需要运用实践操作、模拟实验等方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而且,这些方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随着项目推进不断优化组合,形成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体系,以更好地应对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学习评价在项目式学习中具有动态性,与传统的一次性、标准化评价不同,项目式学习的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是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能力发展、思维转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这种动态评价机制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学习过程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保证传统文化学习在动态中朝着更有价值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学生的活动体认,厚植项目式学习的文化底色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在基础教育阶段多个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5]然而,从整体格局审视,当前的项目式学习在价值取向上过于注重工具性思维的培养,仅仅将其当作推动知识理解与运用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文价值的深入考量。课程及知识体系是特殊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产物,其中蕴含了这一特殊历史文化所期望的教育价值取向[6]。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7]学习科学,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更要学习科学文化;不仅要学习形而下层面实证的知识,更要学习形而上层面的东西,包括科学的理想、信念、精神境界、价值观和人生观等。[8]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应当只是一种知识教育,而应当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9]因此,我们需要从注重教学的知识属性转向对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的认知。[10]项目式学习作为课程实施的一种重要方式,必然无法脱离本土文化语境而孤立存在,迫切需要从文化视角予以全面审视与优化改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能够重塑项目式学习的价值取向,使项目式学习回归育人的本质。
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参与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主体接受性参与和主体体验性参与。前者是接受主体的求真活动,指向逻辑认知层面,旨在生成人的知识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后者是体验主体的趋善活动,指向情感态度层面,以生成人的道德人格为价值归宿。[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式学习,从主体接受性参与和主体体验性参与两个维度全面强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活动体认,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的、可触可感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追求。首先,立体知识网络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科学技术、民俗等诸多领域,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知识素材。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涉及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民俗、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传统文化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融入,打破了现代学科的界限,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围绕特定传统文化项目主题展开探索时,需要广泛涉猎经典文献、历史记载、学术研究成果等资料,从中筛选、提取、运用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在梳理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逻辑思维工具,对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演绎。通过深入探究,学生构建起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知识网络,逻辑思维能力在知识整合过程中也得到有效提高。项目式学习以实践操作为鲜明特色,为学生搭建了一座将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坚实桥梁。在传统文化项目中,学生亲身体验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深度融合。传统文化项目的跨学科属性引导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学生站在更宏观的视角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其次,重塑项目式学习价值取向。在从生物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通过文化教育增进了对主客观世界的了解,从而形成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以语言文字、传统艺术、节日习俗等外在表现形式展现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以其深蕴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形塑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赋予项目式学习以文化使命和文化品格,使得项目式学习超越了知识属性,转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学生成为用文化浸润和滋养的全新个体,成为在生命完满过程中不断追求意义世界和价值实现的“文化人”[13]。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4]以家国情怀为基,培育社会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根深蒂固,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将个人发展与家庭幸福、国家繁荣紧密相连。这种家国情怀体现了个体对家庭的担当、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在项目式学习的体验性活动中,学生通过全身心投入,形成与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进而实现文化归属感的深度强化,从而站在更广阔的社会视角审视学习项目,关注社会民生、国家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地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以人文精神为魂,提升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中华人文精神以人文关怀、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为核心精神特质,是中国人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人文精神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融入,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内心世界和高尚精神追求的人。以传统美德为纲,塑造健全人格。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在主体体验性参与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沉浸式的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善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塑造健全人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样态
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曾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在高语境文化中,“大多数信息或存在于物质环境中,或内化在人的身上;需要经过编码的、显性的、传输出来的信息却非常之小”[15]。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其传播严重依赖于语境,[16]内涵多通过象征性符号、隐性知识和情境化表达得以传递。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的项目,为学生搭建起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类高语境文化的理想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融入,主要以主题式、情境式和活动式三种融合样态予以呈现。三种样态彼此紧密相连且各有侧重,相互交织、协同作用,共同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项目式学习的认知—情感—行动一体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