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项重大基础性战略工程,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事关中华民族未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建构学理认知—增进情感认同—深化实践养成”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路径。
第一,以传授中华民族共同体系统理论建构学理认知。一是在基本原理维度,讲清楚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二是在基础理论维度,讲清楚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三是在历史维度,讲清楚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共御外侮、齐心协力投身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革命历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是在现实维度,系统传递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第二,以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增进情感认同。通过讲好故事来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增强学生情感认同。“驰骋千里卫家国”“一半胡风似汉家”“昭君出塞传佳话”“彝海结盟暖凉山”,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鲜活地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道理。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团结友爱的故事,结合课程设置传播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五个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合力。积极探索“老师讲”和“学生讲”以及“官方讲”和“民间讲”等多种模式,用鲜活的形象打动人、浓郁的情感感染人、具体的事实说服人、透彻的道理影响人,增进学生的情感认同。
第三,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活动深化实践养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到的知识“应该落实到行动上”。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例如,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红色革命基地等场所开展“红石榴+”主题活动,组织各族学生开展“红色印记”网络主题直播及“石榴籽一家亲”等实践活动,带领各族学生悟透“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在亲历感知、实践锤炼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还可以通过开展“民族文化体验周”“少数民族学生骨干训练营”“虚拟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非遗文化体验节”等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各族学生在共居共学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