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作者: 武慧君摘 要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秉承中西融合的教育理念,以根植中国文化为己任,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即由中文、中国历史、东方艺术课组成的文化课程和以“中国日”“中国文化探索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利用家委会的力量,实现了家校协同育人,为提升华裔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提供了教育实践路径。
关键词 国际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家校共育
作者简介 武慧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2020年,《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修订)》针对教学与管理在第二十六条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开设中国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开展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各种活动。”在华裔学生群体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可以提升他们的国际理解力,也可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以根植中国文化为己任,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同时,学校利用家委会的力量,形成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教育路径,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一、三位一体:文化课程设置
课程活动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的核心载体。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涵盖了由中文课程、中国历史课程、东方艺术课程组成的文化课程,以及以“中国日”和“中国文化探索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
中文课程是1~12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除了语文课本的学习,学校还开设了国学课,围绕中华礼仪传统文化进行课堂教学及文化实践,注重弘扬“讲仁爱、守诚信”等核心思想理念,引导学生传承“敬美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意蕴。课程内容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朱子家训》《增广贤文》《幼学琼林》以及《孟子》《礼记》《史记》等经典中的重要篇章。
学校在6~12年级开设了中国历史课和东方艺术课。在中国历史课上,教师从讲授基本史实(历史故事)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大势,最终启发学生在生命情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上有所思考和收获。例如,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事件中思考,一场设计精妙的改革最终却失败的原因;从明朝历史中探讨集权的利与弊;从中国近代史的故事中思考,中国未来将如何与西方世界相处等问题。
在东方艺术课上,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设定内容,涵盖纯艺术(绘画、雕塑等)、工艺美术、设计、艺术史以及民间美术等不同板块。例如,6年级学习甲骨文字绘画、北京元素设计;7年级学习中国花鸟画、书法篆书、敦煌壁画等内容。同时,学生还会学习不同朝代的艺术史,通过不同的美学视角了解过去和现在的中国。课程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服饰设计、书法等方面,讲述字理与做人之道,让华裔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校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保障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清华精神的内在传承。平等、和谐、多元的教育氛围,以及丰富多彩、中西合璧的校园文化,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三位一体:教学活动
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除了文化课程外,还有以“中国日”和“中国文化探索实践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为华裔学生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机会。
(一)中国日
每学年,学校每个教研组都会根据课程内容展示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成果。“中国日”是学校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主题活动。除了课堂学习外,中文历史组根据中文和历史课程内容,结合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与习俗,设计了富有深度且有趣的主题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注重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运用,为中文课堂的学习成果提供了立体多维的展示舞台,让学生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重温课堂上以及文学名著中所体现的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魅力。
2024年,“中国日”的活动主题为“龙行龘龘,谦谦君子”,由驿站活动、辩论表演赛和主题表演活动组成。驿站活动包括数字博物馆—博物君子、新春市集—车水马龙、学生演讲—君子一言、剪纸手工—雕龙画凤等内容。辩论表演赛由中文辩论社团的学生组织开展,辩题为“我想做什么样的人更重要VS我不想做什么样的人更重要”。主题表演活动包括民乐社的民乐演奏、武术选修课的武术表演、民族舞社的舞蹈表演《唐印》等。以“学生演讲—君子一言”的演讲活动为例,教师给6~8年级的学生布置了以下演讲作业:“‘君子’概念在中国早期文明中已广泛流传。‘君子’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人性本善、行事在仁、为政以德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才能养成君子品行?当下提倡君子文化又有何意义?”通过这样的演讲活动,华裔学生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及自身实践,表达了他们对“君子文化”的理解与思考。这不仅深化了他们对“君子文化”的认识,还促使他们将抽象的文化概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从课堂讨论到课后作业,再到针对相关主题的“中国日”活动,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使华裔学生的身心与环境紧密交融。而身体在具体情境下的深度参与,也进一步促进了行为与情感的体验变化,使得认知从抽象的理论逐渐转化为具身的学习体验。[1]师生共处于同一教育场域,让华裔学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身学习体验环境中,有助于深化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二)中国文化探索实践活动
中国文化探索实践活动是学校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探索、亲身体验和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广度。该活动以创造一个包容和多学科的学习环境为目标,由不同部门的教师共同教授,注重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在这些实践考察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前往历史文化名城,探索中国的多元文化。
例如,9年级的中国文化探索实践活动以“景颇纪行,苍耳田园”为主题,地点选在云南德宏景颇族村落的榕树根公益机构及大理。此次研学融合了人类学、中文、历史等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内容,旨在通过民俗体验、田野调查和社区服务,让学生深入社会真实情境,加深对中华文化中多元民族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学校固定教育场域与中国文化探索实践活动的移动教育场域不同,华裔学生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形成了新的认知和行为的倾向系统,从而有助于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行为延续到课外,确保了连贯性和稳定性。在不同的教育场域中,华裔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更多的学习体验,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真正“活”起来。
三、家校共育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和家庭对华裔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的华裔学生家长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多元的文化背景、国际视野和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且高度重视家校合作。家校协同能够促进不同资本的转换及文化再生产。家长群体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本”,学校则利用这些资源惠及师生及家长,共同构建中华文化教育共同体,帮助华裔学生在不同环境中持续践行中华文化。
为整合家校资源,学校自2015年起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于2017年成立了家长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2018年,学校开设了家长课堂,借助高校及知名企业家长的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支持。家长学校充分挖掘学校、家长及社会资源,解读华裔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和主题活动,引导家长学习国际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家长的综合素质、改善教育方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家庭教育效果。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进行协调与沟通,挖掘家长群体中适合教育华裔学生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其成长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在一个动态变化的教育场域中进行的,这一场域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相连。在这个开放、多元且流动的教育环境中,家长、教师及其他教育者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创新转化,实现了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再生成。这不仅激活了家校共育场域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为华裔学生提供了更加多维的文化体验。
总之,在学校构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从校内到校外的合作共育,随着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而提升。学校、家庭教育场域中的文化环境,让华裔学生在具身学习体验时,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以及各类实践活动的共同作用,实现了更强的身体在场感,成为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张冉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然取向、实然呈现与路径探索—基于具身认知理论[J].理论观察, 2023(04): 112-117.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