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三”字经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 鲍淑琴 赵亚儿 陈洁
摘 要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创新开发“吾思吾辨·三字经”课程,通过营造传承氛围、构建传承范例、创设传承活动等举措,传承国学经典,帮助学生思辨性学习《三字经》,让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在诵读与赏析过程中受到教育与启迪,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课程开发;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鲍淑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书记、校长,高级教师;赵亚儿,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陈洁,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
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应结合时代要求,衔接古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紧密结合这一要求,在优化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以王应麟及其作品《三字经》为核心的“+1”课程——“吾思吾辨·三字经”,探索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学校深入挖掘《三字经》中的常识、故事、历史等传承元素,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诵《三字经》经文、探究《三字经》字理、阅读《三字经》故事、思辨《三字经》内容,培养学生梳理观点以及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一、“三融”赋能“吾思吾辨·三字经”课程设计
(一)融合育人要求,确定课程目标
学校通过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增强思维能力、培养审美创造力四个维度来设定课程目标(见表1),突出素养导向,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融合传承元素,丰富课程内容
一是挖掘常识元素,丰富生活内容。《三字经》中涵盖了丰富的生活常识,如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这些简明扼要的常识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极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精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普及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还能逐步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视野,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二是挖掘故事元素,培养思辨能力。课程组将《三字经》内容梳理为四大类故事,即勤学苦读、孝亲敬友、教子有方、家国情怀,并将这些故事与思辨性学习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是挖掘历史元素,传承经典智慧。《吾思吾辨〈三字经〉》校本教材通过挖掘历史元素,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时代角度审视人物与事件,帮助他们将这些经典智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中。
(三)融合学科资源,优化课程实施
学校整合国家课程,运用“融创”思想,在基础性课程中孵化“+1”课程,打造了“X+1”课程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学校既在整合中提升了基础课程的质量,又在创新中丰富了拓展性课程的内容。这不仅为学生的古文学习增添了深度,也拓宽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三传”促进“吾思吾辨·三字经”课程实施
(一)营造传承氛围,激励师生共学
一是教师“说文解字”,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制作了近100个“词汇解读”视频,生动展现了每个词汇的来源、演变及其内涵,营造了师生共学《三字经》的浓厚氛围。
二是学生故事分享,提升学习能力。学校秉持“以字为始,以史为纲”的理念,借助“莲之说”平台,鼓励对《三字经》感兴趣的学生以录屏形式分享思辨性故事。
三是探索大儒足迹,开拓共学空间。学校组织师生追寻王应麟的足迹,深化共学之旅,让学生在全面认识其学识与品德的同时,加深对家乡历史的情感联结。
(二)构建传承范例,革新课堂教学
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学校借助校本教材和相关补充读物,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式学习。
一是通过感悟与思考,深化学习体验。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设计了课堂吟诵和字理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反复感知,激发多维度思考。
二是通过讨论与辩说,培育思辨成长。针对中年级学生,学校将《三字经》中的故事元素录制成39集“《三字经》小讲堂”视频,采用问答和讨论、言说与辩论等多样化的形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其辩证思维能力。
三是通过领悟与运用,促进知行合一。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将教学重点聚焦在《三字经》中的历史元素上,帮助学生总结提炼,使其学会运用经典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三)创设传承活动,丰富实践载体
一是通过文创作品,激发创新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制作“三字经”名人名片、手绘“三字经”地图、绘制王应麟表情包以及设计王应麟与《三字经》家乡游标识等。同时,将学生吟诵《三字经》的片段设置为校园铃声,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三字经》文化。
二是通过校园节日,培育思辨能力。在哲思节和悦享节活动中,学校融合道德与法治、哲学、历史等学科,开展《三字经》新解辩论会及《三字经》故事创编创演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是通过特色班级创建,培养道德情操。学校积极推进“三字经”特色班级创建,通过文化氛围营造、创编“三字经”班规、推行“三字经”入队礼仪等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经典文化,提升道德情操。
三、“三式”评价保障“吾思吾辨·三字经”课程实施
(一)作品式评价展个性优势
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制作“三字经”小报、拍摄照片或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记录和展示他们在“三字经”思辨实践中的成果。同时,学校通过微信、抖音和微博等平台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合作与分享的宝贵品质。
(二)表现性评价促纵向增值
学校创设了《三字经》思辨阅读成长记录单,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学校通过“字理章”“故事屋章”和“吾思吾辨章”的图章奖励,评选“思辨小达人”,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与进步,以激发其潜能,促进纵向增值。
(三)学科融合式评价促自我成长
学校结合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和项目化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以及对相关文本的分析与归纳能力。这种融合式评价既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在语文学科中的自我成长。
四、“吾思吾辨·三字经”课程的实际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辨识解读和传承应用的能力,以及梳理观点、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洁身自爱、诚信守法、知书明理的好少年。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学校成立相关课题组,制订了校本课程的推进计划。课程的实施不仅为课题实践注入了活力,还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素材,有效推动了课题的深入发展。此外,课程的实施激发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他们将《三字经》的文化内涵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课外延展、跨学科融合等教学方法,将校本课程与学科教研活动紧密结合,彼此促进,共同提升,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三)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吾思吾辨·三字经”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和广泛的认可。这一课程不仅深受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好评,而且学校的《三字经》吟诵节目也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频繁受邀到各地进行巡演,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学校教育承担着塑造未来栋梁的重任,而《三字经》的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锤炼。这部经典作品蕴含着的深邃哲理和博大的文化精髓,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宝贵。未来,学校将深入引导学生研习其中的道理,汲取其精华,延续其精神,助力学生成长。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