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魂德泽,正心固本”:内涵、价值及实践路径
作者: 刘祯 王文宇摘 要 初高中阶段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阶段。福建省福州华侨中学立足侨校这一校情,将“弘扬爱国传统,传播中华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源泉,围绕“侨魂德泽,正心固本”理念,不断深化文化内涵,形成具有侨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引领;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刘祯,福建省福州华侨中学党委书记,特级教师;王文宇,福建省福州华侨中学,高级教师
初高中阶段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福建省福州华侨中学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立足侨校实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弘扬爱国传统,传播中华文化”的题词精神和贺信的核心内容,凝聚了“侨魂德泽、止于至善”的办学特色。学校将这一特色融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活动中,围绕“侨魂德泽,正心固本”理念,不断丰富和深化传统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优质办学品质,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激励和滋润下,厚植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培养感恩之心、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一、“侨魂德泽,正心固本”的内涵
“侨魂德泽”取自学校“侨魂德泽、止于至善” 的办学特色。“正心固本”源自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中的“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正心”是道德的基础,也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侨魂德泽,正心固本”即借由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华侨精神,涵养海内外师生的道德修养,达成铸魂育人的目标。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操守、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作为个人的道德理想操守
中学生应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美好品德,培养个人的道德理想情操。这包括仁爱、诚实、勤劳、宽容、和睦等传统美德,也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华侨精神”相结合,形成了“侨魂德泽、止于至善”这一独特的办学特色,不仅强调了道德情操的传承,还要求学生砥砺前行、追求至善。
(二)作为国人的家国桑梓情怀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作为一所侨校,华侨们无私的奉献精神与浓厚的桑梓情怀构成了学校独特的精神血脉。培养学生的爱国心、感恩心和责任感,强化他们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已然成为学校的天然基因和文化底蕴。
(三)作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文明共鉴,美美与共。学生不仅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学校通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等活动,帮助学生拓宽全球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与国际理解能力,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二、“侨魂德泽,正心固本”的价值表征
(一)顶层设计,在校园管理上育人
学校以“弘扬爱国传统,传播中华文化”为思想指导,凝练了“弘扬爱国传统,传播中华文化”的党建品牌和“侨魂德泽、止于至善”的办学特色,并将其融入《福州华侨中学章程》等相关制度文件中,从管理层面引领和推动价值观的建设。学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省市级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二)环境建设,在文化熏陶中育人
学校充分利用楼层长廊、墙面等空间,精心打造传统文化展示区域,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学校建立了 “德育名师工作坊”,借助名师的引领与传播,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重新规划设计图书馆,购置了大量与中华文化相关的书籍,突出其文化育人功能,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价值建构,在思政课堂上育人
作为福建省第三届高中政治学科基地校,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依托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校通过时政播报、热点讲坛、价值辨析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提升价值认同、丰富爱国情感、培养家国情怀。除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主题,如“图像福州——与时代同行”摄影活动和“祖国,我想对你说”演讲比赛等,确保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此外,学校要求各学科组结合学科特点,挖掘爱国主义元素与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学校将学科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跟踪和指导。
(四)价值导引,在职业规划上育人
学校成立了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中心,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发展的契合点,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和个别约谈等形式,为其职业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唤醒学生的生命价值与个人自觉。在职业规划中,学校开展了影响职业的因素、职业选择的价值、个人的生命价值与职业发展等主题调研,帮助学生将个人志趣与民族梦想、国家未来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三、“侨魂德泽,正心固本”的实践路径
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构建了以价值引领、养成教育、环境育人、德育课程化体验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并在日常养成教育中进一步细化,引导学生在个人自觉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推进项目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以“三考”为突破点,加强“侨生班”建设,以满足福州华侨华人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华侨华人的福祉。同时,学校积极承办“跨越海峡·牵手相约”第十五届榕台青年夏令营活动、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与海外教育同行的互访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与海外侨子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明互鉴,弘扬中华文化。
(二)开发德育课程,建构“至善”课程体系
学校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举措,逐步形成了“1334”育人模式,构建了“至善德育”课程体系。该体系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实、勤劳、和睦、包容、奉献等道德情操与品质。通过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学校将德育内容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活动中,实现了德育校本课程化、德育活动课程化、生涯教育课程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开展德育实践,组织主题实践活动
学校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主题,结合重要的民俗节日和活动,积极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至善德育”月主题活动。一是爱国主义系列活动。学校开展了“弘扬爱国传统,传承华侨精神”主题活动,包括向国旗敬礼、红色歌曲传唱、华侨故事讲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等。二是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学校开展了“我的节日”系列活动,包括民俗节日、经典诵读、书法比赛、茶艺、剪纸、京剧进校园等。三是道德修养系列活动。学校围绕“1334”育人模式,开展了文明礼仪养成主题活动、毕业典礼、成人宣誓仪式等,以促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四、“侨魂德泽,正心固本”的实践成效
(一)立德树人,学生核心素养明显提升
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表现突出,共有50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级赛事中获奖。其中,经典诵读项目在国家级、省市级大赛中屡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30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素养、有国际视野、有创新精神的侨中学子。
(二)教学相长,教师专业能力得以发展提升
近十年来,学校举办了200多次省市级讲座、公开课和网上公益微课,发表了100多篇优秀论文,其中经典诵读的部分优秀课例得到了“学习强国”平台的推广。学校培养出了一批省市知名教师,其中包括5名正高级教师、1名省教学名师和10名特级教师。
(三)特色彰显,办学成绩得到社会认可
自2022年以来,学校获得了2项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以及近100项市级奖项。学校的育人模式多次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社会反响热烈。近年来,学校荣获了福建省文明校园、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福建省华文教育基地校等30多项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