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前置性学习的设计与运用

作者: 蔡霞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对思政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前置性学习的教学尝试,能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认知、实践探究、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准备,从而显著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促进深度学习。在实施前置性学习时,教师可尝试明晰前置动因、丰富前置形式、注重展示和评价等策略。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前置性学习;深度学习

作者简介 蔡霞,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银河小学德育副主任,一级教师

前置性学习,又称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在新课学习之前,教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的自主学习。前置性学习的实施,可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认知、实践探究、生活体验等多方面的准备,有助于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构建深度学习的支架,从而让德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多年的课堂实践教学中,笔者尝试将前置性学习作为支架,对前置性作业的布置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明晰前置动因,激荡学生思维

明确的目标导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前置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在前置性学习前明确告知学生本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需要研究哪些内容,如此才能为正式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一)以“疑问”激活思维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去观察、思考新事物,并从中获得启发。如果教师巧设疑问,便能借此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和探讨中。例如,在《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一课中,教师可以用疑问式的主题引发学生反思:生活中,我们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食物的浪费?难道我们浪费的仅仅是食物吗?这样的设问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进而让学生针对问题与疑惑去做前置性学习,了解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浪费现象。

(二)以“身边事”触发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开展资料搜集与调查,从而提醒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联系生活去触发思考,激发调查兴趣,提高调查的积极性。例如,在《我参与,我奉献》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宁海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曾参与的创城活动以及自己是怎么做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友善相待、文明有礼;针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表看法、分享体会。如此,切身经历过的事情成了最好的学习素材,使得学生有料可查、有迹可循、有话可说,进而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以“情境”作为导向

为了让学生更加沉浸于课堂,教师需要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如入其境,从而激发调查动力。例如,在《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中,学生需要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进行了解和调查。教师可设计一份劳动者职业调查表,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调查父母的职业和工作内容,并进一步拓宽视野,调查身边的其他人,从而了解更多人的职业和工作内容。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想未来职业,思考自己想从事的职业及其原因,探讨自己最不想从事的职业及其原因。这一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每种职业的价值,培养他们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与理解。

(四)以“体验”作为支架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生活实操类的教学内容。对此,教师可将体验作为支架,架起学生与教材的桥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课前体验。例如,在《上课了》一课中,教师布置了劳动体验类前置性作业,要求学生在晚上睡觉前根据第二天的课程安排整理学习用具,并有条理地放进书包,需要用到的书本或者学习用品在作业表格中打钩。

二、丰富前置形式,辅助学生调查

为了让前置学习有据可查、有理可依,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设计丰富多样的调查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科学调查。

(一)化繁为简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不会记录或者记录的内容杂乱无章。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图表进行调查,以帮助学生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例如,在《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学习之前,为了让学生初步认知各类交通工具的优缺点,教师可以设计表格式的前置性学习作业单,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为后期选择适当的出行方式做准备。

(二)化抽象为具体

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实物直观代替抽象说理。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实物来进行调查。例如,在《买东西的学问》一课学习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回家搜集带有产品说明的商品外包装,让学生提前观察产品说明上的标签,认识标签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识别商品的能力。二是以趣味故事代替空泛说教。在教学实践中,用趣味性较强的美德故事来替代空洞无趣的道德说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及搜集资料时采用的常见方法。像《我很诚实》《弘扬优秀家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类课型,教师可引入相关的趣味故事,对抽象的道德概念进行直观呈现,用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可大大提高教育的效果。

(三)突破时空界限

历史题材的教学因其时空限制,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教学增加不少难度。教师应设法打破时空限制,通过有效的前置性学习,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唤醒尘封的历史记忆,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一是突破时间界限。有些历史主题、历史事件与当下生活相隔遥远,可通过找寻生活中的历史印记,让历史更具亲近感。例如,在学习《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祖孙三代比童年”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改革开放政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可通过“询问长辈” “搜集老照片”“寻找老物件”等方式,调查祖辈、父辈和自己三代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直观体会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迁。

二是跨越空间局限。很多历史主题确实和学生生活相去甚远,教师可通过空间上的延展,让历史与生活更接近一些。比如,针对《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的第二个话题“众志成城”,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山洋革命根据地,引导他们搜集本地人民参与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三、注重展示和评价,强化学生认知

前置性学习后的整理、展示和评价工作是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强化认知、激发情感,进而为后面的正式学习提供良好的铺垫和准备。

(一)提供展示机会

前置性学习是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教师应在学生前置性学习之后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分享自我感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搜集的资料容易出现零散化、碎片化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归纳,让学生在梳理、整合的过程中,促进自我认知更加全面、清晰。例如,在《家乡特产养育我》这一课的前置性学习成果展示前,教师可提供一份资料呈现的范本:“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家乡特产是               ,产地源于               ,推荐理由是               。这是我搜集到的家乡特产名片。”有了整理资料的范本,学生在交流、分享时可以更有条理,听者也能听清要点,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为了让前置性学习成果展示更加清晰,教师应该明确展示的时间、篇幅和数量。例如,教师可明确告诉学生文字性资料控制在一定字数以内,视频资料控制在几分钟以内,图片资料控制在几张以内。量化时间和数量,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根据前置性学习任务进行搜集资料,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评价进行激励

首先,为了确保前置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并让调查结果深入人心,教师要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同伴的调查成果。其次,教师应将学生的调查表收回查阅,根据学生的调查内容进行针对性评价,并给予星级评定或者写上激励性评语。当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时,教师还可以用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等肢体动作以及富有激励性的话语,给予学生正面鼓励与评价。最后,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教师应适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例如,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成员先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再由各组选出代表陈述本组讨论结果,教师和班干部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最终评选出优胜组。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前置性学习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守正创新,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调查,高效搜集信息,为后面的正式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如此方能让学生真正沉浸于课堂,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感,增强课堂互动感,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赵 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