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循证德育评价的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
作者: 夏峰平摘 要 随着智能技术和过程性数据的深入应用,循证德育评价正逐步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更加注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系统性分析和动态反馈。因此,厘清循证德育评价的内涵特征与价值意蕴,探讨数字技术赋能循证德育评价的运行机制与技术逻辑,以及探索其实现路径,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 循证德育评价;数据驱动;运行机制;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 夏峰平,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党委书记,高级教师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德育评价作为中学教育中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动态分析,更是促进德育实践改进的有力抓手。然而,传统的德育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教师或学生的主观判断,存在评价标准模糊、实时性不足、无法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轨迹等问题。同时,过度的量化评价可能窄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割裂道德结构的完整性,忽略德育的境遇性和人文性,助推学生的功利心理[1]。随着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过程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逐步应用,德育评价正在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基于此,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将德育评价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构建了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多元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成为反映育人成效的工具,更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助力器。
一、循证德育评价的内涵、特征与价值意蕴
(一)内涵与特征
学校将已有研究中循证教学、循证教育治理[2]作为基础,将具体实践情境作为参考,引申出循证德育评价是一种基于科学数据和证据的评价方式,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揭示德育活动的内在规律。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证据为核心,注重数据驱动,系统采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表现数据,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公信力;二是动态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关注并记录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全过程,形成动态反馈机制;三是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在遵循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适用于学校实际场景的操作流程,使评价结果能直接服务于教学与德育实践。
(二)价值意蕴
循证德育评价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转变评价思维,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循证德育评价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克服了传统评价中过度依赖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弊端。二是优化评价路径,推动评价的迭代发展。凭借数据的动态性,循证德育评价能够不断优化评价指标,通过对实时生成的证据进行分析,持续改进德育评价的流程和方法。三是赋能德育决策,推动科学化的教育治理。循证德育评价以科学证据为支撑,不仅使教育决策从经验型判断转向基于最佳证据的科学决策,还使德育决策更具理性和前瞻性,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期规划提供坚实依据。
二、数字时代循证德育评价的运行机制与
技术逻辑
(一)运行机制:循证德育评价的体系化设计
循证德育评价的运行机制以目标设定、体系构建、证据链条和反馈优化为核心,旨在实现评价过程的全面性、个性化和动态性。
1.精准目标设定
循证德育评价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评价目标。学校从学生思想品质、行为表现、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进行个性化设计,同时强调教师德育能力的动态评估,从而确保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一是思想品质目标。学校以思想品德建设为核心,设定了文明礼仪、诚信意识、爱国爱校等具体指标,确保评价的思想引领性。二是行为表现目标。学校根据行为规范与自律发展的具体需求,设定了遵守校规校纪、团队协作能力等具体指标,为行为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三是社会责任感目标。学校以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为导向,设定了公益参与度、法治意识等具体指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是教师德育能力目标。学校聚焦教师在德育实施中的关键作用,设定了问题识别能力、个性化干预能力等动态评价指标,支持教师专业能力的循证改进。
2.多维框架构建
学校在整合传统的行为表现、思想品德等维度与现代社会需求导向的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德育过程的全要素覆盖,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校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此外,在评价过程中,学校注重强化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的协同,从而形成对学生成长的全景化刻画。
3.证据链条构建
证据链条不是数据的简单堆积,而是需要在逻辑上相互印证,形成闭环支持。学校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家长反馈等多维数据,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证据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同时,通过实时监控与数据回溯,动态跟踪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轨迹,避免评价的静态化与单一化。
4.动态反馈机制构建
在完成数据分析后,学校通过智能化技术即时生成反馈报告。该报告不仅包括对学生德育发展现状的实时分析,还涵盖了个性化的干预建议。
(二)技术逻辑:循证德育评价的智能化支持
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为循证德育评价提供了科学、精准的实现路径,主要涵盖数据采集、分析整合与反馈优化三个关键环节。
1.动态数据采集:情境化的德育追踪
动态数据采集是循证德育评价的基础。学校以多模态感知技术为核心,通过语音识别、图像处理和动作捕捉等手段,全面记录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道德行为。例如,学校通过轨迹数据,分析学生在课间或放学后的行为特征,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困扰或学业压力迹象;通过消费记录,分析学生的理性消费习惯,从中评估其自控能力与金钱观念;通过课堂互动、社团活动等行为数据,关注学生的团队意识。
2.多维数据分析:从静态描述到深度解析
学校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和多模态融合技术,对学生行为、语言、情感和态度倾向等多维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全面反映学生的德育状态。此外,学校对多源数据(如学习成绩、考勤记录、消费记录、课堂互动数据、就医数据等)进行深度融合分析,通过特征提取和聚类分析,生成若干“学生画像”。同时,基于聚类结果和特定价值维度权重,结合大语言模型,自动生成个性化道德发展报告。教师可据此为不同学生制定德育目标和干预策略,并动态调整德育活动安排。
3.智能反馈优化:实时生成与情境干预
反馈优化是循证德育评价闭环的关键环节,也是教育实践动态调整与精准干预的基础。
在技术实现层面,学校建立了智能反馈系统,实时分析数据,为不同德育特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建议与差异化指导。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通过增强学习对学生的历史行为数据进行预测建模,为未来的德育干预提供前瞻性支撑。例如,学校采用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对学生行为进行建模,系统一旦检测到学生在社交互动、考勤规律、语言使用或情绪波动方面出现异常模式,便触发风险预警。学校确认风险信号后,系统会向德育负责人和心理辅导教师推送干预方案,帮助学校提前采取行动,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与影响。
在呈现方式上,智能反馈系统通过数据可视化与情境化展示,将复杂的分析结果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动画与交互面板,便于教师快速识别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问题。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的引入还使得系统能持续收集与学习来自教师、心理辅导员以及教育专家的反馈,对生成的干预建议进行迭代优化,实现反馈路径的自我进化。
三、数字时代循证德育评价的实现路径
(一)提升参与者循证素养
学校通过组织系列培训,如循证方法论、德育评价技术与数据分析等,帮助师生、家长及管理者增强参与感和认同感,推动其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应用”转变。首先,学校注重提升参与者的证据辨识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证据,评估证据的可信性、相关性和适用性。其次,学校强化参与者的价值观协同性意识,使德育评价能够全面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助力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此外,学校还着力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实践转化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将所获取的证据有效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和行动方案。
(二)创新评价模式
一是动态关联。学校通过实时跟踪并分析德育目标、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路径,了解学生在德育目标达成过程中的表现,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使德育评价与学生成长紧密关联。二是多元融合。学校将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纳入分析范围,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全面反映学生思想道德的多维发展,避免单一评价视角的局限性。三是反馈迭代。学校建立了反馈迭代机制,形成“计划—行动—评价—改进”的动态循环,使每一轮的评价结果都能为下一步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推动德育评价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四是逻辑链条的完整性与动态性。学校构建了系统化评价框架,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机结合,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精准化证据管理
证据是循证德育评价的核心。因此,建立科学化的德育证据库尤为重要[3]。构建科学化的证据管理系统,可以使循证德育评价实现从“证据获取”到“证据应用”的系统化闭环,进一步提升评价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一是全域采集与分类。学校整合了多元化证据来源,包括课堂观察记录、学生自评与他评数据、家校沟通反馈及社会实践成果等,并将证据类型拓展至文本、图像、视频及数据表等。二是质量控制与审核。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证据录入和存储标准,通过引入数据校验和标准化处理机制,确保所有证据的可信性与适用性,有效规避人为偏见对证据质量的影响。三是智能检索与共享。在建成高质量证据库后,学校利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等技术,优化证据的语义搜索与检索策略,使教师在查询特定德育主题相关证据时能够快速锁定资源。
四、数字时代循证德育评价的实际成效
(一)德育体系的科学性与精细化显著提升
学校逐步构建起以数据为导向的动态德育管理机制,实现了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的转变。依托循证德育评价反馈的闭环机制,学校能够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优化德育资源配置,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系统性、精准性和针对性。
(二)教师德育实施能力与专业化水平稳步增强
循证德育评价的实施为教师提供了直观的数据支持,使其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和个性化需求。基于数据反馈,教师不仅能够针对学生特点实施精准化的德育干预,还能通过评价反思和实践改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三)学生综合素养与自主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循证德育评价注重学生思想品质、行为表现等多维度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通过个性化的评价反馈,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主动调整行为,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循证德育评价为学生设定了个性化的德育目标与发展策略,帮助他们在德育实践中增强主体意识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素养。
学校通过素养提升、模式优化、证据系统构建等路径,推动循证德育评价的有效实施,构建了一套以证据为核心、以实践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未来,随着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完善循证德育评价,为教育公平、个性化发展及德育质量提升提供新的范式支持。
参考文献:
[1]李西顺,方文惠.学校德育评价的量化困境及其超越[J]. 当代教育科学,2023(09):19-26.
[2]徐淼,汪佳成,宋萑.循证教育治理的内涵特征、路径机制与推进策略[J].中小学管理,2024(12):9-14.
[3]班建武.德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对接——一种基于循证的德育诊断理论与实践[J].中国德育,2020(19):46-50.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