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作者: 陈一飞 田黎明 王瑞花摘 要 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固边、稳边、兴边人才的光荣使命,是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德宏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探索具有边疆职业教育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从治理体系、德育赋能、文化育人、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入手,推动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开展。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职业教育;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 陈一飞,德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田黎明,德宏职业学院,德宏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主任;王瑞花,德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副书记、院长,副教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主题。边疆高职院校肩负着稳边强边、促进民族团结以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多重使命,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走在前、作表率。德宏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扎根于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长期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致力于培养能够建设美丽家园、维护民族团结、守护神圣国土的时代新人。学校结合区域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1158”路径。该路径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争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为目标,赋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高校核心职能,实施“特色强校、金课培优、精业笃行、同心共融、文化塑校、科教兴边、乐为善为、美美与共”八项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开展。
一、坚持主线引领,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的工程。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高职院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校实施“特色强校”工程,充分利用边疆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团结意识强、爱国情怀浓厚、技能水平高超的新时代人才。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党委主导、行政负责、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此外,学校研究制定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方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打造“赤籽同心”党建品牌,形成了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争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总体思路、工作路径和具体措施。
二、坚持德技并修,推动铸魂育心培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从政治认知教育到情感认同教育,再到人格形塑教育的循序渐进的梯度教育过程。[1]职业教育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思想道德教育、能力培养和身心健康教育各个方面,构建“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心中有国家和民族、手中有技能和本领”的新时代青年。
(一)实施“金课培优”工程
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课程。学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程的全面融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安排专题,讲授民族团结进步内容;在云南省率先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修课,并将其纳入思政课程类别管理;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名师工作室,并打造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省级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在线精品课程。
课程思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学校积极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普通话”等基础课程和公共必修课建设;充分利用滇西抗战、德宏和平解放以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的鲜活资源;建成“中药学”“傣族剪纸”“葫芦丝制作与演奏”等课程思政精品项目,讲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此外,学校举办“大中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实施“精业笃行”工程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有机融合,贯穿育人全过程。学校以民族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组建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研究团队,探索“非遗文化+爱国主义+现代技术”的教研模式,将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相结合,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充分发挥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中国三台山乡德昂族博物馆、芒市镇芒晃村等13个涵盖不同层级和领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开展“籽籽同心戍边疆,学子红色边关行”“重走滇缅路,续写爱国情”等实践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同时,学校推出“国门思政课”“巡边思政课”等实践课程,教育引导师生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五个认同”,全面提升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三、坚持文化浸润,打造多维宣教格局
高职院校具有聚合式、系统性和持续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应在增强师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使各族师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归属感、认同感与自豪感。
(一)实施“同心共融”工程
以高校文化、学习和生活环境、师生交往交流和社会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的隐性课堂,是实现融入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方式。[2]学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唱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主旋律,通过拓展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与交融途径,将抽象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转化为生动的体验活动。例如,学校成立了29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学生社团,定期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活动,如共度中国传统佳节、“目瑙纵歌”狂欢、“嘎伴光”晚会等民族节庆活动;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员大赛、“中华民族一家亲”征文比赛、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教育等。此外,学校还持续实行全校各民族学生混班教学和混合住宿,营造了共居、共学、共进的和谐氛围。
(二)实施“文化塑校”工程
学校创新构建“校地共建、多方协同育人”的宣传教育体系,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率先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同时,学校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广场”、党建文化长廊、民族健康教育馆、民族医药生物资源展馆等一系列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科研及科普宣教于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基地。该基地从有形、有感、有效的角度,科学制定布展方案,常年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开放,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等内容,引导广大师生和社会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四、坚持服务社会,助推兴边富民行动
高职院校要紧扣新时代职业教育“一体两翼五重点”改革的重要举措,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3]
(一)实施“科教兴边”工程
学校积极服务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围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和园区经济发展,牵头组建德宏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国数字口岸经济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民族医药健康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及云南民族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为边疆民族地区累计培养了6万余名人才,在边疆稳定、经济发展、边防巩固和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在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中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及各类学校的联系,围绕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工作领域的重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综合服务。学校还通过举办主题论坛和研讨会,加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积极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成果。
此外,学校成立了以蜂疗研究所、中草药选育及传承创新基地为主的民族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并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建德宏热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开发出5大景颇药核心产品和“景颇植物药用酿酒海树山花”非遗项目以及蜂疗药酒、喷剂、药油等产品,通过产业帮扶助推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二)实施“乐为善为”工程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建立服务意识、促进“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职业院校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手段。学校组织师生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党课、思政课与技能实践课延伸至高山坝子、田间地头、边境村寨。同时,学校成立“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七彩假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以及师生“四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广泛开展政策理论宣讲、法律普及、常见病防治、家电维修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新冠疫情期间,学校组织16支志愿服务队,累计800余人次深入瑞丽市和陇川县等边境一线,与各族群众共同抗击疫情,以实际行动彰显家国情怀,为守护边疆安宁作出贡献。
五、坚持辐射周边,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肩负的重要使命与担当。
“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为此,学校实施“美美与共”工程,秉持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理念,紧扣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职业教育辐射周边发展的实际需求,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造国门大学样板。学校与德国、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老挝、孟加拉国等6个国家的20余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开展联合办学、教师培训交流及选派交换生等项目;开设跨文化课程与活动,系统讲授各国文化习俗、商务礼仪等知识;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节、中国字书写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多样化的国际人文交流项目,如承办“孟中印缅卫生与疾控合作论坛”“澜沧江—湄公河六国大学生友好交流周”等。学校还选派教师赴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及曼德勒云华师范学院挂职支教;推动“中文+职业技能”及“滇缅合作”等项目落地;举办中德“老年护理教育班”,移植“德国汽车行业办学模式”;对外籍来华务工人员进行技术技能、汉语及跨境电子商务等专项培训,促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国际化交流。通过这些举措,学校累计为缅甸培养了4,500余名知华、友华、亲华的技能型“民间外交使者”,推动中国标准和技术在周边国家的广泛应用与认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工程。德宏职业学院从治理体系优化、德育赋能、文化浸润、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具有较强的推广交流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子崟,刘力波.“大思政课”助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4(5):149-158.
[2]狄鸿旭.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09):46-54+182-183.
[3]王新波.以职教大发展赋能西部大开发:政策演进、成效经验与未来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 2024, (Z1): 41-44.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