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党建品牌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张剑霞

摘 要 针对当前中小学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本土精神载体缺失、品牌系统思维匮乏及党教融合范式不足等问题,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学校以张人亚同志的事迹为依托,将红色基因深植于校园文化,构建起师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学校通过构建“守护型”党组织形态和六大“守护引擎”,实现了党建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了育人质量,形成了可供其他中小学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 中小学党建;品牌育人;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张剑霞,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学校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党组织必须坚持将党建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确保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推进,以解决当前中小学党建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学校党建文化缺乏“本土精神载体”、党建工作缺乏“品牌系统思维”、党建育人缺乏有效“党教融合范式”等实际问题。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学校通过“基因嵌入—组织重构—党教融合”模式,探索构建党建育人品牌,形成了一个高水平、有创新、可操作、可复制的党建育人体系范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因嵌入:让“在地红色资源”成为

党建育人的优质土壤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动力源泉。然而,由于时空距离,部分红色基因难以与当代师生建立情感和精神联系。因此,学校党组织应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将身边的“活教材”转化为党建育人的优质土壤,确保时代新人培养的正确方向。

(一)挖掘在地资源,联结师生情感

学校创办于1906年,是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母校。学校通过追溯校史、走访校友,挖掘并改编了《罢工潮中的“硬骨头”》《红色典籍“再生”记》等系列故事,以及首任校长进步思想启蒙和1926年中共党员任校长引领办学的故事,形成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故事读本和校史剧。学校以张人亚红色文化为核心,结合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红色资源,融合本地名人、建筑、姓氏等元素,使每一处红色遗迹和历史场馆成为革命精神的见证。这些人物、事件和场景构成了学校的情感纽带,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紧密相连,使红色基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

(二)解析榜样精神,找寻党建引擎

张人亚用生命守护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和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等珍贵文献。他坚定信念、不畏艰险、一心为党的精神品格,为学校党建育人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引擎。

(三)生发教育价值,党建链接育人

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学校将“张人亚精神”融入新时代教育实践中,使其成为学校党建育人的价值锚点和精神载体,努力培育具有坚定信念和卓越才能的时代新人。一是学校引领。学校深入挖掘张人亚的革命事迹,确立了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纪律、有文化、有能力的新时代“有光少年”的育人目标。二是家庭润养。学校提炼出“立榜样”“齐同仁”“启后生”“创新业”的家风家训,鼓励家庭与学校携手共育下一代。三是社会适应。学校基于张人亚革命生涯所展现出的生产力、领导力、适应力、协作力和内驱力五大关键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能力,促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重构:基于“本土精神载体”的

党建特色品牌建设研究

学校深入研究分析“张人亚精神”的核心内涵,挖掘其坚定信念、忠诚本色、担当精神和高尚品格,提炼出“红色守护精神”,并从品牌标识创设、组织层级建构、核心引擎驱动三个维度展开研究,探索创建党建特色品牌的思路。

(一)品牌标识创设,彰显“红V党建”特色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张人亚,是学校红色基因传承的精神核心。在构建党建品牌过程中,学校以“张人亚精神新时代教育价值”为切入点,培育学校党建的优质文化土壤,激发基层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确保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V”是引擎发动机的形状,V型发动机具有动力足、稳定性强的优点。“红V”既是红色引擎的象征,也是胜利的标志,寓意守护师生成长的双手。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承红色血脉之魂,扬现代文明洗礼之帆,创新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红V党建”品牌,为党建工作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二)组织层级建构,创建“守护型”党组织形态

学校打造了基于党政“三级双线并轨”机制的“守护型”党组织架构。其中,“三级”指的是党务三级和政务三级:党务三级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微共体;政务三级是校长室、行政部门、年级组和教研组。“双线并轨”则是从宏观航向、中观团队、微观个体模范三个方面使党政双线并轨,其关键在于“领”字,即以书记牵头的支委会领航校长室,确保决策科学;以副书记、党员副校长为组长的党小组带领各行政部门,确保政令畅通;以党员干部或党员业务骨干为组长的党员微共体领衔年级组和教研组,确保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同步推进。

(三)核心引擎驱动,提升“六大引擎”动能

学校聚焦“红V党建”品牌核心,全力打造理念引擎、阵地引擎、教学引擎、队伍引擎、家校引擎、联组引擎六大“守护引擎”,汇聚成强大的驱动力,使党组织能够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坚强后盾,全方位驱动学校育人工作。理念引擎,即基于“张人亚精神”提出“有光教育”新理念;阵地引擎,即打造校内外“五环大思政”全景式育人格局;教学引擎,即基于学校“有光”大思政课程体系,打造特色思政课程群;队伍引擎,即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师资培养,注重“思政双师”的素养提升;家校引擎,即加强家校双向交流,打造“红色家风”,形成教育合力;联组引擎,即与社会各支部联动,搭建“四共平台”。

三、党教融合:让“学校党建品牌”

融入育人全过程

学校以“红V党建”六大“守护引擎”为动力,将党的领导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教学和校家社协同育人等方面,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使“两张皮”真正合成“一盘棋”。

(一)文化融合,红色铸魂

面对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学校党组织不仅要坚守传承使命,更要增强文化的亲和力与针对性,确保其先进性。为此,学校提出“有光教育”党建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连,激励每位学生成为“发光体”。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重塑了“我心光明、自然生长”的办学理念,旨在培养新时代的“有光少年”。校训“守和、求实、向上、向光”则凝练了这一愿景。围绕“光”这一主题,学校构建了三大文化体系:教师文化“看见你的光芒”、学生文化“以微光探索世界”、家长文化“用心点亮生命”。2020年,学校打造了“心脉”文化大道,串联“心源、初心、信心、丹心、匠心、恒心、童心”七个站点,用以展示红色人物和故事,形成了一个沉浸式的教育场域,成为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同时,学校还建成了占地250多平方米的“人亚学堂”一期和二期、“沐光森林”“德法长廊”及“树下思政空间”等场所,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还为师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与实践环境。

(二)课程融合,思政赋能

学校党组织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政治责任,围绕新时代育人的新标准、新理念、新问题和新实践,构建了符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特点的“有光”大思政课程体系。该体系按照基础型、拓展型、活动型三级课程框架进行架构,并进一步细分为“光源课程”“光芒课程”“光点课程”三大部分。其中,“光源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承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等内容;“光芒课程”作为“光源课程”的拓展,着力推进“课程思政”的校本化实施;“光点课程”则以活动型课程为主,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日常思政”教育实践。整个课程体系以“五育”理念为统领,均衡整合各部分内容,确保思政教育在各个层面的渗透与实施。

学校将1~9年级划分为种子(1~2年级)、春芽(3~4年级)、舒枝(5~6年级)、繁花(7~9年级)四个学段。各学段围绕同一主题、主线,体现不同的侧重点,逐级递进:种子学段侧重道德情感启蒙;春芽学段侧重思想基础夯实;舒枝学段注重道德素养提升;繁花学段着重强化使命担当。各学段课程之间做好内容衔接,形成了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育效果和教学体系。

此外,学校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融为一体,构建了由思政教育课程和思政教育活动组成的“有光”校本思政课程集群。思政教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课程包括贯穿四个学段的“初心之旅”红色研学课程、“亲清我心”廉洁教育课程和“人亚学堂”法治教育课程等特色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是思政教育课程的补充形式,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学校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如开学第一课、人亚主题日活动、国防训练营等,让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每个角落,促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三)校家社融合,全员逐光

中小学党建应致力于凝聚各方思想共识,释放党组织的“磁场效应”,统筹协调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力量与资源,构建全员参与、共同管理的育人机制,为党建育人提供有力保障。

1.建立“四个双向”合作机制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高达91%的生源特点,学校党支部着力破解家庭教育缺位和家校沟通不畅的难题,创新建立“四个双向”合作机制:一是开设党员家长课堂,构建双向互动的教育环境;二是创建红色家风学院,依托云平台促进家校双方在红色文化传承上的共同提升;三是完善家委会建设,确保家校之间有效的双向交流;四是建立安全守护机制,实现对学生安全的双向守护。这一机制有效搭建了家校沟通桥梁,弥补了家庭教育短板,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打造“四共平台”联组生态

学校党支部积极推动与外单位党组织的联组合作,通过构建“四共平台”,打造“学校+社会”党建联盟生态圈。一是理论共研平台。学校与专业机构合作,深入挖掘“张人亚精神”的新时代教育价值,深化党建理论研究。二是课程共建平台。学校与“张人亚党章学堂”合作开发沉浸式思政课“小镇密码”,并与宁波市北仑区儿童友好馆联合开发趣味课程,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三是师资共享平台。学校与宁波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北仑边检机关建立师资互派机制,实现了师资力量的有效交流。四是活动共进平台。学校与社区联合开展假日研学、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四共平台”的建设有效拓展了教育资源,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党建育人生态系统。

学校通过科学合理的机制设计和创新性的党建品牌建设,不仅传承和发扬了“张人亚精神”,还有效地将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育人质量的强大动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乔 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