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作者: 金维民

摘 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之举,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当前,在整体性融入和全方位融入上,各学段之间仍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在渐进性融入和承接性融入上,不同学段课程标准缺少呼应和互补,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缺乏生动与趣味;在外延式融入和内涵式融入上,教学资源缺少整合与共享,教师沟通缺乏平台与渠道。因此,需要通过整体设计,充分尊重学段差异;聚焦教材,充分凸显层次渐进;创新实践,充分打通多元渠道;搭建平台,充分促进教师沟通;协同育人,充分强化资源共享。构建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融入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系统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过程取得实效。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党和国家为全面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明确指引。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大中小学各学段,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1]这是中央首次以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系统化战略部署。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2]文件以七大方面、二十条具体要求为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翔实的工作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学段学生内化政治信念和道德涵养、外化政治行为和自觉行动、塑造坚定政治信仰和灵魂命脉的指明灯,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精神引领和价值追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基础契合,无论是在逻辑起点上、逻辑指向上抑或逻辑归旨上,都是同向交融的,具有向度上的共同、精神体系上的共鸣。可见,契合的逻辑基础是前者融入后者的内在根据。

(一)同源同流:都以马克思主义为逻辑起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科学概括出了“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3]可见,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契合其精神要旨,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思想之基与生命之魂。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出发,关于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认识的产生角度分析,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对认识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即将其付诸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从认识的发展规律角度分析,认识的过程需要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两次飞跃的过程中,从被感知和印象的感性认识阶段,到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认识阶段,再到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阶段。只有经历这一过程,才会发挥其理论作用,增强其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萌芽、发展及形成全过程,指导和引领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整体性工程。[4]要运用复杂性思维进行理性审视,在整体设计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5]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规定性和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办好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基,背离马克思主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会失去灵魂、走偏方向。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在具体方法上,全面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育人目标深度有机结合,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趣味性,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可见,从根本上来说,二者在理论上具有同一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支撑。

(二)同频同向:都以立德树人为逻辑指向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只有持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定力、精神引力、奋斗动力,才能筑牢学生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德,既是国家之德,也是社会之德,甚至是个人之德。”[6]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本质内涵需从三个维度论析,即在国家层面上,要立国之大德;在社会层面上,要立社会之公德;在个人层面上,要立个人之私德。这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完全一致,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充分凝练了立德的根本内容,同样也赋予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理论意涵与时代价值。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各学段思政课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铸魂育人,以日益鲜明的中国视角与更加深邃的历史视野,以更加长远的世界眼光与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不仅把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之中,也要将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审视,结合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新形势新要求,持续推进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创新的战略举措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途径和工作机制,也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之举。

由此,不难看出,二者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最终目标。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必须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实现价值引领、专业知识、育人元素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三)同途同归:都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逻辑归旨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对培养时代新人提出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7]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寄语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0]同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1]可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鼓励广大青少年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12]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系统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从学校开始,从娃娃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有机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二者共同致力于培养广大青少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四个自信的价值表达,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不仅反映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彰显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实质,还涵育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价值追求。而思政课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主渠道与关键课程,必须起到凝心聚魂、铸根夯基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决定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教学内容,还要以它为价值引领在各学段一以贯之。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认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思政课作为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通过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教学力量及教学方法,全面统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性与全局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一)巩固社会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升华和总结凝练,揭示其基本内涵,体现其本质和灵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3]具体而言,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反映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价值体现,二者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向度,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最终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得以实现。

从国际出发,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东西文化的交融交锋逐渐激烈,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科技等方面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文化领域的霸权和政治领域的强权,不仅威胁着全球文化安全,还威胁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从国内出发,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正面临着深刻调整,势必导致经济成分多元、社会阶层分化,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就会呈现思想观念的多变性、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未形成稳定成熟价值观的广大青少年产生一定程度的思想冲击和心灵碰撞。因此,必须利用好主渠道,坚守好主阵地,发挥好关键课程的作用,依托思政课,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分地区、分学段安排教育教学,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形成育人合力,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进行道德实践,最终形成成熟稳定的价值观。

(二)提升文化实力的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素,还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4]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引领性作用。具体而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发展,从根本上说都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之“魂”,赋予其精神气质;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之“核”,构成其最深层次内容;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之“源”,为其发展提供动力。[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