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课的主题确立策略

作者: 方家鸿 苏军政

摘 要 主题班会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上好主题班会课,确立好主题是前提。主题的确立和优化可以从丰富班会课的“寻题”资源、优化班会课的“导题”方式、完成班会课的“破题”进阶三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 主题班会;主题确立;策略

作者简介 方家鸿,浙江金华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苏军政,浙江金华第一中学,一级教师

主题班会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一种有效途径。上好主题班会课,确立好主题是前提。主题是主题班会课的“魂”,如果主题确立随意化、形式化,不能反映学生发展的真实需求,不能匹配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主题班会课就是走过场、没有生命力的,当然也是低效的。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步骤完成班会课主题的确立和优化。

一、从宏观到微观,

丰富班会课的“寻题”资源

班会课的主题要明确。如果主题模糊,就容易让班会课指向不清,教师找不到切入点,自然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整节课就容易流于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寻找班会课的主题。

(一)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看,首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这些论述是我们开展班会课的重要指导。其次,要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文件一方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开展主题班会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是我们在开展班会课时需要遵照的政策要求。

(二)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来看,我们要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教育要培养的是处于新时代现实中的人,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隐士”。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对社会热点非常关注。如果班会课的主题脱离当下的现实生活,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容易让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能保持对当下社会热点的关注,并以之为话题设计班会课活动,就能拉进和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个体层面

从个体层面看,班会主题要反映学生的真实需求。开设班会课,归根结底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恰当的方法指导。因此,在确定班会课的主题时,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困惑和问题,帮助他们答疑解惑。特别是针对某一学段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加以引导。

二、从社会到自我,

优化班会课的“导题”方式

一次巧妙的课堂导入,既能为课堂增光添彩,也能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高中阶段的主题班会课可以根据“从社会到自我”的原则,利用下面几种方式完成课堂的导入。

(一)图片或视频导入

研究表明,相对于文字,图片和视频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图片的选择和运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方式,用强烈的反差来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例如在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主题的班会课中,教师可以在导入过程中展示四张照片,两张是九寨沟、漓江等风景照,另外两张是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照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环保这一主题。

(二)故事案例导入

传统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课前导入中给学生介绍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经典故事,既能凸显高中阶段主题班会课的深度,又能让学生在对故事的思考中更深刻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班会课中,教师可以借用《论语》中“樊迟问稼”的典故,让学生们思考“孔子到底支不支持弟子参加农事劳动”以及“当下时代怎样看待这种劳动观念”两个问题,进而让学生深入认识劳动的本质。

(三)课堂调查导入

前文提到,我们可以通过聚焦现实问题来确定班会课的主题,而课堂调查就是发现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既可以通过课堂调查来了解学生的学情,还可以在确定基本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切口,从而高效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让中国梦照进现实”主题班会课中,我们可以做一个“你有没有做过人生规划”的课堂小调查,并给学生设计四个选项:有清晰的人生规划;有但比较模糊;没有;想做,但不知道怎么做。对此问题,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第二个和第四个。通过这样的课堂调查,学生们就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人生规划比较模糊的问题。接着,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如果现在要进行人生规划,首先要在规划中考虑哪些因素?进而引出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的话题。

(四)新闻事件导入

新闻事件反映了当下的时事热点,学生群体对时事热点比较感兴趣。因此,在开展主题班会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热点新闻作为课堂导入,这样一方面可拉进班会活动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开展“直面挫折,笑对人生”主题班会时,我们可以引用《中国青年报》对于“青少年耐挫力”的相关报道,通过这一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于人生挫折现象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挫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挫折?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面对挫折。

三、从抽象到具体,

完成班会课的“破题”进阶

一节班会课的主题其实就是这节课的“核心概念”,在开展主题班会时,“知”“情”“意”“行”是必不可少的四大板块,而“知”这一板块解决的就是核心主题的剖析及进阶过程。通过剖析、聚焦和进阶,我们可以将模糊的主题清晰化、具体化,从而让学生对此有更全面、清晰的理解。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下面几种方式,让学生对主题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内化。

(一)字形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汉字的字形既是我们悠久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生活外显。通过字形拆解,我们既可以让学生对班会核心主题有更深刻的了解,又能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文字的文化内涵,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例如“怀仁爱之心,做时代青年”主题班会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仁爱”这一核心主题,我们可以先展示“仁”和“爱”的字形:“仁”是由“二”和“人”构成,而“爱”的繁体字为“愛”,中间有一个心,让学生从字形出发思考“仁爱”的含义,最后加以总结:仁爱是推己及人的爱、发自内心的爱、心系天下的大爱。由此完成了“仁爱”从抽象到具体的剖析、升华过程。

(二)词语组合

词语的拆解是一个从内涵到外延的延伸过程,通过这样的思维延展,能让抽象、单一的主题内涵形象化、丰富化,从而能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的思考,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例如“同帮互助,携手同行”主题班会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这一核心概念,我们将“共同富裕”拆解成“共同”和“富裕”两个词,并让学生分别探寻这两个词的本质涵义。通过对“共同”的理解,学生们提炼出了“公平”这一关键词;而通过对“富裕”的理解,学生们又提炼出了“发展”这一关键词。组合之后,我们便在师生互动中对“共同富裕”这一核心主题有了更为深刻也更为全面的认识——先富帮助后富,通过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三)头脑风暴

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是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课堂互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要想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统领性问题组成问题链,让这些问题成为学生深度思考的桥梁和支架。以“友善交往,悦己达人”主题班会课为例,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让学生以“什么是友善”为话题开展头脑风暴,学生可能会一时摸不着方向,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深挖“友善”的含义。对此,教师可以先开展一个热身活动:“你能想到哪些关于‘友’或者‘善’字的成语”?学生就能很顺利地想到“睦邻友好”“与人为善”等成语,由此慢慢对友善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将“友善”这一概念落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对“你有没有遭遇过交往危机”这一问题开展头脑风暴,学生自然就能联系上自身的生活经历。这时,我们便可借机进行进一步延伸:日常交往中矛盾的普遍存在,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友善的心。至此,我们就完成了对“友善”这一主题的导入、破题;同时,也通过完成“知”的深入剖析和进阶,为主题班会课的情感体验、意志确立和行为落实等后续环节的落实打下了基础。

责任编辑︱赵 庭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科技高中的孵化与制度创新研究”(BHA220262)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