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项目式教学探索
作者: 李丹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丰富的形式和途径。我校立足“科学内涵+人文精神”的宗旨,以STEM项目为学习载体,自主构建出以科学学习为核心的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项目化学习课程。该课程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珍视和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式教学;知行合一
作者简介 李丹,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鹅秀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丰富的形式和途径,如课堂教育、实践体验、文化活动、节日庆典等。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浸润学生的生命底色,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始终是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鹅秀小学以培养学生“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大胆进行探究实践,树立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为课程开发目标,立足“科学内涵+人文精神”的宗旨,以STEM项目为学习载体,构建出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项目化学习课程。该课程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珍视和实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多元课程激发学习兴趣
湘水悠悠,文明绵长永续,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杆秤、战国木架鼓、素纱单衣……这一个个彰显湖湘厚重历史文化的符号,既是历史的见证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文化价值、精湛技艺,亦是跨学科融合的产物,折射出古代科学技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文化宝藏为STEM项目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材料。通过亲近和研究文物,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真实的历史材料,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形成对历史的初步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
(一)在亲身体验中领略古人智慧
文物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待解的谜团,学生在接触文物的过程中会产生探索的欲望,通过研究文物背后的故事,形成对历史的深入理解。例如,在“战国木架鼓”项目中,学生实地参观湖南博物院的“虎座凤鸟漆木架鼓”,感受其华美大气的造型,了解到它不仅是楚国特有的一种乐器,还属于礼器。通过上网查找、观看表演等方式,学生探究出楚文化“凤踏猛虎”的浪漫与神奇,同时通过欣赏《国殇》《楚风》等片段音乐,了解了“鼓的语言”,领悟了虎座凤鸟鼓所蕴含的楚文化历史。
(二)在知识学习中增长历史见识
文物及民俗物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志,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学校通过邀请历史专家举办讲座、观看线上资源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文物,了解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价值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传授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和文化进行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形成对民族文化的独特见解。例如,在“日晷”项目中,学生在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的数字文物库中欣赏各式各样的日晷,结合专家的讲座,知晓了日晷的“前世今生”。从日晷的辉煌之旅到圭表、漏刻等古老的时光机器,从中国的传统计时法“十二时辰”到比利时的日晷别墅,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经历了古代文明之旅,从不同视角增长了历史见识,理解了惜时如金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在创意展示中拓展想象力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创意活动,例如制作模型、编写故事、举办展览等,让学生在创造中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实现自己的创想。这样的创意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将眼光从历史转向当下、投向未来,还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学校每个学期举办的课程展演汇报中,学生们都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创意、自信敏捷的表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对历史的理解、对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畅想。
二、跨学科学习助力深度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要结合各个学段、各个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通过直接安排和有机融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进入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课程教材中,让学生结合各学科的学习,润物无声地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学校把博物院文物或民俗物品作为课程载体,其本身就凸显了跨学科融合的特征。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情境作为学习背景,有助于学生从科学、技术、工程等角度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索,为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跨学科实践中,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以深入探究某一主题,从而在实践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
(一)运用项目化学习模式
跨学科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项目化学习中,不同学科之间应采用怎样的组合方式以达到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综合性视角,这有赖于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学校探索出的模式如下:提出问题—追根溯源—探究原理—设计分析—制作实践—演讲答辩。以“战国木架鼓”项目为例,学生通过语文、历史等学科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文学表达,通过科学、数学学科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表达,通过音乐、美术学科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艺术呈现等。可见,综合多个学科的视角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展实验研究
不经一试,不懂其物。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接近本质,悟其精髓。学生只有通过设计实验,才能真正亲历古人智慧的产生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尝试不同的方法与技巧,比较不同方法产生的差异,从而验证传统智慧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探讨其优势与局限。实验研究既能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又能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学校鼓励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设计和开展实验,将数学与科学相结合,通过实践验证假设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杆秤”项目中,学生通过设计“用直尺撬动重物”的实验,了解杠杆力点、重点以及力臂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使用杠杆一定能省力吗,什么情况下最省力”这一问题,从而验证杆秤中的杠杆原理,体悟古人的智慧。
(三)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跨学科学习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这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思考。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以支持他们的项目学习和探究活动。例如,在“活字印刷”项目中,学生为了探究铁板上的药剂成分,对放入的纸灰、蜡和松脂的不同配比情况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并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研制出冷却可以固定字块、加热可以融化的药剂。虽然这一数据与科学研究得出的真实数据有些差距,但学生充分体验了根据数据寻找规律和联系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都有助益。
(四)重视原型制作
跨学科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原型制作是STEM项目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原型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相结合,通过原型制作来实践他们的设计和创意。这当中会涉及使用3D打印机、编程软件、电子元件等工具和技术来制作产品或模型的工作。如,在“皮影”项目中,学生运用成像原理、光的传播方式等前期学习成果,从颜色、纹样、工艺、造型四个方面制作皮影人物,并进行一场精彩的皮影表演。原型制作的过程和最终获得的结果可使每一位参与者获得成就感,从而充分认识到皮影这一古老传统艺术的魅力与韵味。
(五)组织现场考察和实地调研
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院、工厂、实验室、科研机构等场所,与专业人士交流,了解多学科融合的实际应用和科研进展情况,从而能更好地认识到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尝试在实践中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比如,在“青铜酒具”项目中,学生来到湖南博物院青铜酒具的展柜前,从青铜器的成分、铸造工艺、纹饰特点、历史渊源等方面,深入了解青铜器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和知识。学生在“解密青铜酒具文化”的探究任务中深入了解三千多年前征战东方的鲁侯、酿酒始祖杜康以及“加官进爵”的故事。
三、项目学习闭环实现知行合一
STEM项目学习的本质在于教给学生一种过程方法论。以文物为载体的项目学习,其内在逻辑遵循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这种方法论,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将其迁移至其他的研究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完整的项目学习闭环包括规划和设计、实施和实践、评估和反思、复盘和迁移等环节。这些环节的落实能确保学生全面参与和受益于项目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能力的横向迁移,培养解决问题、分析思考、创新实践的能力,在以后面对未知时,有能力、有信心去探索。
(一)项目规划和设计
学校通过双线并行,确定了课程序列化的“经”。一是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逻辑主线,根据各学段目标确定项目的具体目标,建立各项目之间的关联。二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及兴趣。学校邀请学生、家长参观湖南博物院、天文台、民俗文化馆等,通过问卷调查,选择学生最感兴趣、最希望了解的主题陈列文物和湖湘民俗物品作为课程项目载体。只有主题序列有理有据,课程内容才能言之有序。
(二)项目实施和实践
学校通过迁移规律,确定课程序列化的“纬”。学校依据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设计课程实施模式,从认知到解释再到反观,促进学生习得探究世界的方法。课程采用“项目主导+项目开放”的闭环运行模式,按照“主题阅读—现场识物—提出问题—主题教学—展示评价”的学习流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调研、实验、观察、分析等工作,在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创新实践。学校要求每个学期每个年级开展一个项目,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
(三)项目评估和反思
目标确立后,学校依据学段学业质量标准,开发评价量规,运用到项目学习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估。评价量规从工程设计最终效率等级、项目学习答辩、项目学习综合三个维度展开,分别指向作为学习的评估、对学习的评估、促进学习的评估,引导学生分析、审视整个流程。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项目的成果和过程,反思项目学习的效果和经验,提出改进和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四)项目复盘和迁移
学生将在项目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经验应用到新问题的解决中。学生根据研究的问题自行组成小组,并在假期中开展研究,这也就是之前提到的“项目主导+项目开放”的课程实施方式。项目开放是一个完整的生成性问题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这个过程方法论的再次实践,部分学生还可以将其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到其他领域。这个阶段的关键是确保学生能够将项目学习中的成果和能力迁移到其他场景中,实现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拓展。
总之,在小学阶段,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文物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唤起对当下与未来的应有责任,是一种把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实践创新与筑牢中华文化血脉根基有机结合的探索与尝试。在课程设计上,它的跨学科整合的课程设计理念、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实施方式,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课程培养目标,无不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践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未来,在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STEM项目课程体系之路上,学校将继续砥砺前行,从绵延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实现新的跨越。
责任编辑︱赵 庭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21年度一般课题“湖湘文化视野下的STEM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HNETR2104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