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与实践要义

作者: 张春月 季爱民

摘 要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应对时代挑战;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铸就伟大荣光;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严厉反击国家虚无主义错误论调,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主题,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要严防文化虚无主义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旗帜鲜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筑牢民族团结进步防线,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民族团结

作者简介 张春月,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季爱民,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中华民族共同体超越了各民族的地域限制,主张破除民族排他主义,将发展视域转向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大联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各民族成员在价值追求、身份认同以及精神家园的一致性,是培养青年民族自信、促进青年担当的现实依靠,是将各民族成员凝聚于中华民族统一大家庭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首要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教育。通过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使受教育者超越对自我意义世界的认知,更多地将视角关注到社会以及民族的发展前景上,朝着与社会期待相符合的方向发展。

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具有文化理论的厚度与民族精神的温度。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价值,在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中,不断提升民族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促进青少年思想觉悟的发展。

第一,提升民族自信,应对时代挑战。民族自信是对民族生存和发展能力的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一方面,中华民族是有理由自信的民族。这份自信源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支持,源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理性回归。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华民族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愈发明显的挑战。西方国家借“文明冲突论”强调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与对立,对极端排外主义以及狭隘民族主义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时代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危机与变革中提升民族自信、有效应对时代挑战的现实支撑。

第二,弘扬民族精神,铸就伟大荣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中形成的民族性格,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一方面,正如马克思主义指出的那样,不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表现出的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民族精神形态的不同。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孕育出深厚的民族气节,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世界其他民族精神的显著区别。中华民族精神以强烈的情感培育和实践调控为导向,具有重要思想引领与行为触发力,是激励民族繁荣进步的动力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强化民族成员对这一共同体的精神认同,深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感染力。另一方面,爱国主义包含了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的斗争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需要强化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敢于斗争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

第三,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青年之力、民族之力的关键。一方面,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浮沉,却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任何时期都能够紧紧凝聚起民族团结的力量。伟大革命事业的完成,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当今国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们在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更要团结各族人民、凝聚民族力量。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代表人民的整体利益,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梦想是内在统一的。要让青少年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增进共同体意识,增强其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

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实践要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个系统工程。铸牢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信仰,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文化观与民族观。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指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严厉反击国家虚无主义错误论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源于内心深处的积极信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无主义借助网络传播媒介不断侵蚀人民价值观根基,企图弱化人民国家主权意识,淡化国家认同,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团结统一的严重阻碍。[1]破解国家虚无主义对人民精神根基的分割,需深化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推动青少年将对国家的信仰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鼓励他们将个人的奋斗融于国家的发展中,塑造青少年精神品格、强化青少年使命担当,进一步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影响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主题,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出,国家不仅是社会治理的机器,更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新时代爱国主义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首先,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把握时代走势,找准历史方位,筑牢信仰之基,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厚植爱国情感。其次,要积极宣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用榜样典型引领青少年。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历经各时期的积淀与洗礼,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最后,以爱国主义情怀重塑价值信仰,催发爱国主义行为实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推动下,鼓励青少年将个人理想融于民族与国家的发展中,自觉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二)文化认同教育是重中之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严防文化虚无主义渗透。“文化认同,就是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2]全球化给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带来挑战,不同的社会思潮在全球化过程中相互碰撞,侵占和挤压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出现认同危机。一方面,文化虚无主义无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对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史实、人物、事件进行歪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以及文化认同感。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严防文化虚无主义对人民精神的削弱,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上升为精神层级的信仰。另一方面,抵制文化虚无主义要建立在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基础上。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根本上在于各族人民能否形成文化自觉意识。促进文化自觉的要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行辩证分析与批判继承。因此,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将文化认同教育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增进人民的文化自觉,推动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新时代,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此外,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指导。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文化作为对财富的补充说明,强调了文化的非物质性,即精神性质,同时也指明了文化的本质、意义和功能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此观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理性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现实依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旗帜鲜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以“大民族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即片面强调本民族利益,将本民族利益放在国家整体利益之上。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其一是对各民族特征的无视,企图将不同民族“同一化”;其二是对民族本体的存在进行抹杀,认为民族本身是虚无的。民族虚无主义对世界民族发展史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进而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精神障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利用好当地红色资源,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引导青少年形成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要善用小切口讲大道理,针对民族虚无主义的具体事例,分析民族虚无主义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将民族虚无主义从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头脑中清除,涵养正确民族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筑牢民族团结进步防线,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3]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把人类社会民族现象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来看待,基本观点是坚持民族平等,倡导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学校全员育人职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格局。要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教育引导青少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促进青少年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对国家、民族与人民的关系形成清晰认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辛向阳,王珊珊.论国家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及应对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 (7):146-152.

[2]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107.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3.

责任编辑︱刘 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