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作者: 邱仁富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几个着力点0

摘 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对学校立德树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学校肩负着培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才的重任,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此,要着力在创新育人理念上下功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衔接性;要着力在创新课程体系上下功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系统性;要着力在创新课程评价上下功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针对性。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建设;一体化

作者简介 邱仁富,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政课建设关键在于教材、教师、课程。三者之中,课程起到桥梁作用,教材、教师最终都要服务课程、服务教学。这就决定了办好思政课需要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从宏观上看,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设置上已形成了一套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体系,实现思政课课程设置的全学段覆盖,为学校立德树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1]。当前,学校肩负着培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才的重任,要重视思政课课程设置上的不足,进一步强化思政课课程建设,不断增强课程育人的力量。

一、着力在创新育人理念上下功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衔接性

思政课建设最终要落实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之中。关注课程设置能否一体化、一体化程度如何,怎么样一体化等问题,需要我们树立新的理念,这一理念就是新发展理念。

1.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为什么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是培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党的中心任务决定了思政课建设必须不断改革创新,聚焦于培养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政课建设的理念应该融入国家发展的理念中,才能更好地明白国家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思政课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就需要树立创新、协调、共享等发展理念。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3]当前,贯彻新发展理念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把钥匙,也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建设不得不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共享发展等。

2.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是推动新发展理念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及其一体化进程。这就是说,一方面,不管哪个学段,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都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单独设立相关专题课程。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另一方面,从一体化的角度看,不同学段都要讲新发展理念,但是,小学阶段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等分别讲到什么程度,则需要从衔接的角度来把握。比如,小学阶段讲新发展理念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着力在感受性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从直观的感受中了解新发展理念;中学阶段讲新发展理念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理解,着力在知识理解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从对新发展理念知识的把握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大学阶段讲新发展理念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理化阐释,着力在问题解决的理论阐释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把握新发展理念知识背后的理论思考、问题逻辑,体现出理论层次。这样,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体现出衔接性。诚然,衔接性还可以考虑不同学校的特点,结合学校的优势资源来讲好新发展理念。在小学阶段讲新发展理念,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聚焦新发展理念中的某个问题、某个专题来讲。例如,具有农业特色的学校,聚焦“生长教育”理念,对绿色发展的讲解更加具有特色和优势,以生长理念来讲绿色理念,引导学生对农作物的了解,对自然存在物的了解,对生命的敬畏等。

二是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这里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坚持新发展理念,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一体化建设,从而使得一体化建设更加具有衔接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例如,要着力探索和总结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的创新理念和思路。全国各地区都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然而要在课程一体化上有新突破,这就需要创新理念。目前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学的课程设置、大学的课程设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何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上聚焦并统一起来,着力推动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在育人的协调性上有新突破;各学段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如何有机协调、有效协调,把纵向贯通与横向协调结合起来;如何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资源共享上下功夫,解决大中小学课程建设资源供给问题、公开课资源共享问题、信息互通问题等,从而使得一体化更加具有立体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等,都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方能实现一体化,迈上新台阶。

二、着力在创新课程体系上下功夫,推动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系统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在课程体系化上下功夫。立足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才培养目标,各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深化改革要着力处理好以下问题和关系。

1.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关键在于形成系统性,包括形式上的统一性和内容上的系统性。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不同学段的思政课都有其课程体系,各学段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变迁过程。如何理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这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小学、初中阶段主要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阶段主要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等课程,大学阶段主要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同时,围绕这些课程,各地区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等开发了一系列相关课程,如党史系列课程、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价值观系列课程等,构成一定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在推动学校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发挥了课程的育人力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进一步理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我们要把握两个维度。一是回看走过的路,把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发展脉络及其演变过程。现在的课程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其间经历了哪些重大的改革,当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对今天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以高校思政课为例,从“85方案”“98方案”到“05方案”,从课程的角度看,每个方案的出台,都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调整。比如,“98方案”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05方案”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而且在这个方案指导下,相关课程设置又进一步进行了优化。从历史上看,几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课程建设,要把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演变,就需要回头看,回看走过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4]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才能更好地远眺前行的路,搞清楚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才能更好地在一体化视角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二是对标新的发展要求。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奋斗和伟大成就,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变革,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期待,如何从一体化的角度来审视,进一步优化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及其教学体系,需要理顺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建设的相关关系,以及同学段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甚至进一步厘清思政课的课程边界。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各学段课程建设的系统性问题,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建设的系统性问题。

2.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优化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要正确把握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思政课课程建设与学生需要的关系。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全面系统阐述党的创新理论的关键课程。然而,思政课要取得效果,关键还是要跟学生的需要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6]。从需要的角度看,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一体化建设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包括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接受方式和表达方式的需要等因素。如果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能够切中不同学段学生的需要,那么思政课的效果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7]因此,推动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要深入研究不同学段的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把握不同学段思政课满足学生需要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增强内容的供给力,提供更加有品质的课程。

二是思政课课程建设与其他课程建设的关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考虑思政课的一体化问题,又要考虑思政课与其他相关课程一体化的问题,特别是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中与思政课密切相关的相关课程,要从课程设置上进行统筹考虑。这就是说,要考虑思政课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解决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就是要抓同向同行、抓协同。一方面,要推动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各学段其他相关课程既要了解思政课整体的育人要求、育人导向、价值导向,又要了解本学段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大纲要求、育人要求等,把握大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导向等,在此基础上,把握自身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育人作用。从而实现其他课程与思政课育人上保持一致。同向同行为形成协同效应提供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推动其他课程与思政课有效协同。从系统论角度看,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握育人工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等,这就需要各方面、各要素、各环节有效协同、精准协同。这就要求各学段其他课程与思政课要在具体内容的设置、环节的安排、课内课外的平衡等方面协同起来,共同推动育人成果的显现。

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目标间的关系。大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的目标导向上要更具系统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方案》从道德情感、思想基础、政治素养、使命担当四个层次来建构一体化的育人目标,体现了层次递进的育人模式。同时,《方案》强调,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8]以上要求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指引。这就意味着在小学阶段思政课要更加聚焦道德情感的培育,增强学生的道德认同;中学阶段要更加聚焦思想层面的培育,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高中阶段要更加聚焦政治素养的培育,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要更加聚焦使命担当,增强学生的实践认同和实践担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