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促融:构建“四站协同”的职普劳动教育解决方案
作者: 段福生 朱厚颖 李晨摘 要 面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三融三统”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有使命、有责任在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劳动教育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发挥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资源统筹、师资赋能、方案供给、标准输出四个维度,构建了“四站协同”的职普劳动教育解决方案,创新“以劳促融”的职普融通实践路径,为中小学开展定制化的劳动教育提供服务和支持。
关键词 劳动教育;职普融通;四站协同
作者简介 段福生,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正高级教师;朱厚颖,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主任,高级讲师;李晨,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政策与宣传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
劳动教育具有以劳树德、以劳育美、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新的综合育人功能,是新时代育人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师资队伍水平不高、课程内容不丰富、劳动教育缺乏记录和评价、设施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如何发挥类型教育的优势,为中小学提供劳动教育方案,成为积极回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要求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发挥优势:成为职普劳动教育建设方案的供给者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不断丰富育训并举的办学功能,系统总结了10多年来开展中小学社会大课堂的经验,充分发挥专业设置、设施环境、师资力量等自身资源优势,紧密对接中小学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实施场域、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需求,主动为中小学提供生动、丰富的劳动实践服务。
(一)专业设置覆盖三类劳动场景
学校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大数据、中西餐烹饪、智慧农业等29个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覆盖了第一、二、三产业,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的场景搭建。同时,这些专业也集中体现了当下社会的新业态、新标准、新工艺,能够为中小学生展现真实的劳动世界。
(二)工位式环境设置提供劳动真实场域
学校与联想、京东、大众、宝马等头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对接先进的岗位标准和技术流程。学校建有联想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花艺工作室、汽车维修等80余个专业教学实践一体化实训室,并配有专业化、标准化的设施设备。实训室的工位设计紧密贴合职业操作与实践,能够为中小学生展现内涵丰富的劳动文化、提供典型的劳动任务、体验真实的劳动环境、创设真实的劳动场域。
(三)三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劳动专业师资
学校拥有教育功底扎实、技术技能专业、培训经验丰富的“三师型”(教师、技师、培训师)教师队伍。他们能够运用职业教育项目式教学策略,将技术技能转化为典型劳动任务,开发适用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劳动课程,开设专业的劳动课堂,确保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地。
二、回应需求:打造“四站协同”的职普劳动教育方案
为精准对接中小学劳动教育需求,学校深入各中小学校、家庭、学生,开展了分层分类的调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跨界”优势,统筹协调企业、行业、社会多方资源,提出并大力推进“四站协同”的建设方案,即建立中心统筹站、动力蓄能站、方案供给站、标准输出站,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标准化、特色化发展提供有效方案。
(一)中心统筹站
2019年5月,在昌平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学校牵头成立了昌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统筹区域内外的市区委办局、合作企业、普通中小学、社会等多方资源,在资金统筹、课程研发、劳动实践、师资培养、标准制定、基地建设、效果评价等方面,为区级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保障。
一是建立协同教育制度。由区教育部门牵头、委办局参与、中心统筹,学校初步构建了政策助推、研究指导、研发实施、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工作体系。中心先后出台了《昌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昌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联盟支持单位》等文件,构建了多方参与的劳动教育格局。
二是建立专业指导机制。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骨干教师、学术专家、劳模工匠、行业大师等组成的专家智库,为开发和整合劳教育资源、设计劳动教育项目、指导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等提供专业支持和专家指导。
三是建立专项资金制度。学校建立了学校牵头申报、区教委监督管理的专项经费筹措机制。自2020年起,学校平均每年申报经费340余万,用于课程研发、师资培训和劳动实践,确保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
四是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学校建成了“区教委—中心—学校”三级安全保障机制,将劳动实践安全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减轻了家长和学校在安全方面的担忧。
(二)动力蓄能站
劳动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多方协作。因此,学校充分调动各级各类资源,努力充实助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社会力量,合力构建全社会主动参与的多元劳动教育场域,为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积蓄能量。
一是搭好家庭基础台,筑牢劳动习惯基础。家庭在劳动教育中承担着基础支撑的作用。学校围绕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劳动内容,制定了昌平区中小学家务清单,每年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此外,学校还配套设计了36项家务小课堂微课学习资源,供中小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实践。
二是搭好企业资源台,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学校紧密对标《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充分调动校企合作资源,联合优质企业研发劳动课程、设计劳动实践活动,定期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设计成劳动教育新内容,确保劳动教育紧跟时代、紧贴实际、紧靠职业。
三是搭好大师技术台,打造“工匠传承”娃娃品牌。学校成立了昌平区劳模工匠学院,发挥行业大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以“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打造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品牌。学校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为行业大师、劳模工匠设置劳动教育荣誉教师岗位,提取劳模工作的标准、规范、技术工艺等要点,并将其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行为,研发劳模精神培育课程,将劳模精神融入课程、引入课堂、渗入人心、汇入生活。
四是搭好高校学术台,实现教育专业化。学校发挥产城教平台的优势,积极与区域内外的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劳动教育理念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学校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立了共建机制,共同申报北京市高校产学研平台,通过探索教材共建、师资互派等方式,促进劳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
五是搭好“社+镇”协办台,营造全社会支持的氛围。学校先后为45个社区、51个村镇开展终身教育和乡村振兴服务,建成了一批社区培训驿站和公益农村学校。学校从中遴选有意愿作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的单位,将其设为昌平区劳动教育支持联盟单位,在基地建设、专家支持等方面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和服务,从而营造全社会支持的全域劳动教育氛围。
(三)方案供给站
学校始终坚持在供给侧端发力的思路和做法,以中心为主导,成立由劳模工匠、行业大师、学科骨干等组成的教师研发团队。该团队结合区内外不同学校的需求和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一是单点式方案,提供多元供给。学校结合中小学校在教师、场地、课程方面的需求,从开展教师培训、支持实践场地建设、协同设计劳动课程三个方面着力,为学校提供劳动教育课程、场地和师资服务,助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二是预制式方案,满足个性化需要。学校深入分析各中小学的地理位置、校园环境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推出了“职业体验班”“农耕特色班”“传统工艺班”“中医药手工”等10余个特色项目方案。这些项目方案将劳动教育内容和资源打包入校,方便中小学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整体采用。
三是套餐式方案,提供整体性方案。学校以提供课程研发、师资培训、实践场地建设指导等为基本服务元素,结合中小学的办学特色、学生特点等,从劳动教育方案策划、课程设计、场地规划、设置配备、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形成了基于中小学需求、特色鲜明的套餐式方案。
(四)建立一个标准监测站
学校通过多层调研、课程转化、定期教研等方式,制定了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标准、基地遴选与建设标准、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全方位助推区域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六艺”课程示范库。学校围绕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内容,对标《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基于“食、礼、传、耕、创、数”六个方面,创建了涵盖烹食烹饪、劳动礼仪、传统文化、农事耕种、创新创意、数字技术的“劳动六艺”课程群。学校现已建成400余项课程,并配套了课程手册、教学资源等,成为可直接选用的课程资源库。
二是开办优秀师资认证班。学校吸纳了中小学优秀劳技课教师、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技能大师、劳模工匠等,联合区域进修学校,组建了多元跨界的师资队伍。学校通过教研引领、课题带动、国培项目、师资标准认证等方式,提升教师以劳育人的水平,为中小学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保驾护航。
三是建设智慧基地样板间。学校根据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相关政策要求,结合中小学实际,制定形成了包括人员配备、环境设计、课程设计等内容的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学校依托专业的实训基地,建成了农耕基地、工业生产基地、人工智能创新空间等集传统劳动、智慧劳动为一体的18个劳动教育基地,为各类基地提供样板间。
四是建设评价管理云平台。学校建成了集自主学习、教学管理、记录评价、区域决策四大功能为一体的昌平区劳动教育教学平台和劳动教育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基于校园、家庭、社区、企业、社会五个方面,形成了“一任务一资源一活动”的线上线下学习模式。该学习模式能即时捕捉并记录学生的劳动教育信息,生成成长报告,以蛛网图的方式呈现学生素养短板,从而做到精准推送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此外,学校依托大数据,生成中小学劳动教育画像,为各学校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面向未来:创设“三融合”的职普融通新生态
面对“三融三统”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有使命、有责任在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劳动教育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学校按照“以劳促融”的思路,主动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之路。
(一)以产教融合蓄力,升级劳动教育服务方案
学校成立了产教融合体、大师工作室、教授工作站等各类产教融合平台,汇聚统筹政校企行的资源,将学校打造成技术技能学习平台、领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内涵的平台、创造“服务自身、服务他人、服务世界”价值的平台,不断输出立体化劳动教育新方案,持续为职普融通蓄力赋能。
(二)以科教融汇发力,开辟数字劳动教育赛道
学校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劳动形态的变化,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对接行业前沿标准,大力开发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的劳动教育课程,在还原真实劳动世界的同时,与时俱进地扩充科技劳动、智慧劳动形态,用好劳动教育大数据平台,开辟劳动教育科教融汇新赛道。
(三)以职普融通助力,拓宽劳动教育服务功能域
学校面向大中小学开展职业式劳动教育探索,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劳动服务体系,以服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助力学生走好职业生涯道路,扩大学校社会服务功能域。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