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的校本实践
作者: 李娜 刘潇潇摘 要 北京市回民学校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融合,深入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多种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以进一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文化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文化育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简介 李娜,北京市回民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刘潇潇,北京市回民学校,一级教师
北京市回民学校始建于1925年,办学历史长达90余年,前身为私立成达师范学院。学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我国民族教育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学校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总体思想的引领下,以《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针对学生生源构成特点,不断丰富办学理念和内涵,形成了以“闻融儒雅、和衷共济”的学校文化为引领,以“和而不同、融释贯通”的课程体系为支撑,动态平衡的“融·和”式民族团结教育体系。
一、教育引导,
建立“融·和”文化育人体系
(一)以“融·和”文化为抓手,注重德育文化基地建设
经过深入思考和发掘提炼,学校在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中,确立了以“融·和”文化引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大方向。学校立足多元文化背景,重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兼收并蓄地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着重加强各民族、地域之间的文化活动交流,在多元文化体系下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为将学校打造成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课堂,学校新建了民族文化传习馆,并将其建设成为区域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基地,借助校际交流平台,向来访者传播民族文化传承的思想。
(二)借力“非遗”品牌,助推德育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学校在策划德育活动体系时,采用了分层一体化的设计思路,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德育活动,以此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成长需要。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非遗进校园”活动,逐步构建了由实践活动体系、艺术活动体系、社团活动体系等组成的德育传统文化体系。该活动已成为学校的文化特色项目,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二、氛围熏陶,探索民族文化育人新模式
(一)整合资源,开展民族文化建设活动
经过学校与北京市西城区民族教育研究会的共同申报,《北京回族民间故事》被列入第三批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学校开展了“回族民间故事演讲比赛”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支持。学校以此为抓手,创新和改良学校德育活动,既为学校民族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也达到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目的。
(二)创新模式,搭建“非遗”古诗词展示平台
学校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古诗词艺术展示活动。例如,学校高二年级组、语文教研组共同组织了古典诗词吟唱汇报演出,并参与了西城区艺术节专场演出。学校还邀请著名“非遗”古诗词艺术家王苏芬教授,为学生举办了“非遗古曲进校园”专场演出。
三、实践养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借力民族传统文化,提升课程改革成效
学校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科课程、特色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不断发挥文化育人的优势,以此促进活动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学校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开展的宁夏回族文化之旅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以研学小组为单位,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并根据研究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编写完成了《宁夏实践报告手册》。通过这一活动,学校进一步在学生心中树立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创设民族文化环境,夯实校园文化根基
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重点,力求实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无缝衔接,达到“以传统促团结”的目标。
学校努力践行“情理共融、和悦入心”的教育方式,促进教师、家长、学生等群体的互相理解、互相包容。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的教育网络,推动形成校内外联动模式,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并为学校的文化品质升级创造有利条件,为文化体系构建提供多元服务和力量支持。
总之,学校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积极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氛围熏陶、实践养成,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本课程和学生生活。通过上述实践,学校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文化育人体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师生的心灵深处,同时也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搭建了舞台,促进了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