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赋能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洪玲 张嵘瑾摘 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化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中学阶段是形成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时期。在智能时代,学校想要利用智能技术赋能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通过搭建智能化学习场域、探索基于技术的多元化学习实践、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洪玲,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嵘瑾,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化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把互联网空间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中国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而中学阶段又是形成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积极搭建培养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整合相关资源,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德育,并将其与家校协同育人深度融合,重构精准、精确、多样的评价方式是提升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选择。
一、聚焦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知识,
搭建智能化学习场域
(一)整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习资源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资源不仅仅是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包含学习者在使用学习资源过程中的支持服务。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可以借助线上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突破传统课本的局限。此外,信息技术与语文、思政、历史等各学科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诗词、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曲艺、红色革命文化等内容融入学习资源中,进一步开发满足中学生认知需求的有关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等方面的学习资源。
(二)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习环境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智能学习环境已成为未来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环境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以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能以符合信息时代特征的方式呈现。
首先是智能学习平台的搭建。现阶段,典型的平台是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雨课堂”。该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方便教师将学习视频、习题等课前资料通过微信推送到学生手机上;学生通过实时课堂弹幕互动,反馈课堂学习情况;平台提供完整的个性化学习报表、任务提醒等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功能。由此可见,智能学习平台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赋能作用。
其次是智慧学习教室的搭建。虚拟现实、5G 、物联网等技术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操作感知类技术,如物联传感、多模态感知、实时数字画像等,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捕捉学习状态、习惯等个性化的学习特征。可见,智慧学习教室的搭建可以赋予学科教学更多的可能性。
智能学习平台的搭建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渠道,减少了学生在网络上的检索时间,也避免了错误的网络信息带来的学习风险;借助智能技术,平台可以精准地把握学习者的风格特点,推送符合学习者特征的中华民族文化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数据,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进行教学决策与教学改进,帮助学生把握并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知识,使教学活动可以更系统、更全面、更有效地展开。
二、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探索基于技术的多元化学习实践
多元、丰富的活动课程是培养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以学科为载体,在分析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用真实的教学事例与教学活动进行中华文化、历史知识的普及,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能使教师明白何为贴近学生的心灵,何为知识与价值观的传授。
(一)智能技术赋能中华民族文化课程设计
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智慧学习平台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微课等学习资源;学生在观看学习的同时利用在线论坛、社群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完成课前测试题;平台通过记录测试题的答案、学习习惯特征等数据准确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合适且及时的学习引导。
在课中阶段,教师面授可以在智慧教室里进行。首先,教师要集中解答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其次,教师通过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意识培养。
在课后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报告、课中参与项目式合作探究时的问题解决参与度、项目完成度、成果展示以及过程中所呈现的个性化学习特点,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设置课后作业及活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学生的课后学习进行监测,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与服务。同时,即时社群服务、在线社区讨论等模块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与心得分享空间。
(二)跨学科等多元课程融合模式的课后服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离不开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跨学科综合探究学习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深化对语文、历史、思政、德育、科学等学科的理解。此外,学思结合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与课后服务充分衔接。首先,学校应将信息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党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结合图片、视频、微课等形式,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形成3D仿真场馆,开展沉浸式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课后服务。其次,邀请国防科技人员、党史宣讲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等专业人员,在课后服务时间进校,给中学生讲授中华文化、历史等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模式,
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评价是对教育工作质量的测量与评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技术赋能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构建
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评价应该综合考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问题解决能力、项目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则包括学习习惯等。同时,教师应该减少对测试等结果性评价的依赖,注重对项目完成情况、计划书、演讲展示、主题成果报告等过程进行评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人学习评价档案数据库,教师可以科学感知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变化,从而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多元化、互动化、技术化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在教师针对性的指引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这样的教学评价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团结的使命感,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
(二)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协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远远不够的。人具有社会性,学生始终作为社会人而成长。因此,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但不能否认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受到时空的挑战与限制。而近年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智能技术赋能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一是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家校社沟通一体化教育平台,为每个学生家庭建档立卡,开展精准、专业、常态化的指导服务,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社交媒介中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事例。这样的方式可以促使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风,社会形成良好的风尚。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推进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沟通与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动,也是教师通过文化传递,开启学生心灵的‘善’并导向人的灵魂觉醒的活动,是灵魂的教育”。唯有诉诸教师之爱,才能实现教师对学生自我人格及个性发展的精神关怀。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教师更应回归教学本质,以教育性教学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4).
[2]余亮,魏华燕,弓潇然.论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及其学习资源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20(4):28-34.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