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须遵循认知规律
作者: 高国连摘 要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坚持认知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协同。个体认知模式的时代性、认知能力的阶段性和认知结构的迁移性,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坚持创新性、注重时序性和呈现递进性。传统教学模式与认知数字化之间的张力、“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间的张力、先在结构与新加工认知之间的张力,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认知模式滞后、认知阶段替代和认知结构消解等难题。对此,根本在于解决好适应不适应问题,从顺应认知模式因时而进、针对认知阶段因材施教、用好认知结构因势利导三个维度着手完善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认知基础与条件。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认知衔接;适应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重要的战略部署,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系统性安排提出了更高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推进认知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协同,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地生效的前提和基础。
一、认知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规定
大中小学循序渐进、系统协同地开设好思政课,要适应人的成长、成才过程,做好各学段学生的认知衔接工作。由于个体认知的特殊规定性,包括认知模式的时代性、认知能力的阶段性以及认知结构的迁移性,认知衔接工作具体要着力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创新性、时序性和递进性建设。
(一)个体认知模式的时代性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坚持创新性
认知模式是指“在感知、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体所偏爱、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2]。认知模式不只是个体的偏好,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原始社会至今,人类历经图像、语言、文字、印刷术、传真、电视、互联网及数字平台等认知媒介技术。伴随着认知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所以它都倾向于为每个人、每件事规定一些受宠的模式”[3]。
思政课借助一定知识介体和表征方式调动学生认知,生成接受、促成认同并最终达至信仰。思政课知识介体和表征方式取决于特定时代受教育者喜爱的认知模式,包括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等。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顺应受教育者认知方式的变迁,推进课程知识介体与表征方式的创新。利用新兴媒体技术优势赋能思政课,是获得人心、赢得时代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另一方面,要适应受教育者思维模式的发展,更新课程知识介体与表征方式的组织理念。课程组织理念包括教学材料的组织方式、组织程序、呈现方式,要适应特定时代受教育者思维模式,逐渐从固有的因果性思维向相关性思维转变。
(二)个人认知能力的阶段性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注重时序性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个体认知能力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从个体成长的时间视域来看,个体认知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从依赖动作符号图式,到能够依托具体情境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等方式解决问题,再到能够脱离具体情境进行抽象思维,并对注意、记忆等进行自我调节。
“学”遵循个体成长规律,“教”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水平,才能达成教与学的“视域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以各学段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时序为中心项,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顶层设计要把握好时序性。在宏观设计上,小学阶段开展启蒙性学习,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开展体验性学习,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开展常识性学习,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开展理论性学习,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探索要落实好时序性。循序渐进要真正落到实效,关键在于教师不断探索分层递进衔接的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制定匹配能力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正确评价导向引导思政课体系性建设。
(三)个体认知结构的迁移性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呈现递进性
认知结构是大脑内部稳定的思维或行为模式,是个体认知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皮亚杰从认识的发生学出发,认为“建构构成结构,结构对认识起着中介作用”[6],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对新加工认知的重要作用。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认为教学不能超出学生个体认知发展水平。
依托各学段学生认知结构,大中小学思政课方能实现依次衔接、相互贯通。奥苏贝尔指出:“为了实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新材料只是在抽象意义上能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同相应的有关观念(即在适当的情况下某些人能够学习的相应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那是不够的;具体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有这种有关的观念内容可以利用也是必要的。”[7]大中小学思政课要注重递进性,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原有认知,充分利用起迁移作用的观念,使原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命题或者概念)同新的学习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形成迁移。这种联系使原观念(命题或者概念)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促进新知识的同化、顺应,进而达到平衡,形成新的认知图式,促进认知结构更新发展,最终实现认知发展。
二、认知脱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难题
认知衔接是双向的,一方指向教学,教师是关键力量;另一方指向学生,学生认知上的贯通是目标。然而,现实中一些问题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脱节难题。
(一)认知模式上,教学模式滞后认知数字化
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当代青少年群体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显著特征。以“互联网原住民”为身份标识,青少年普遍的数字化生存状态改变了他们依靠个体官能获取直接经验的认知传统,转向依赖庞大数字信息流所构建的景观世界来把握和理解世界。VR等虚拟仿真技术打造了视、听、触等多感官整合的认知场景,拓展了个体立体化认知,沉浸式的体验重新激活了个体认知的具身性。技术的更新迭代不仅改变了青少年的生存状态,而且使得认知数字化成为明显事实。
青少年认知的数字化,重构了思政课教学的发生基础,这就要求遵循数字时代青少年认知规律,重构思政课教学生态体系。适应数字时代青少年认知方式的变迁,思政课由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已涌现出大数据思政、计算思政、智慧思政、精准思政等新模式新样态,智慧马院、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等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但相较于范式革命,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目前还停留于“数字技术+思政课”组合式阶段。传统灌输式的理论讲授仍然占据主流,一线思政课教师对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的有效使用不足,大多仍然停留于理念建构层面,实际投入教学十分有限。作为一种全新的范式革命,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意味着理念、手段、方式等全方位的革命性变革,强调由传统注重理论把握、逻辑反思、经验推论的教育范式转向依托数据分析、算法模型、虚实结合,实现全员式互动、全息式呈现、全景式展开、全程式监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讲道理与数字化认知之间的有效接洽路径仍需花大力气探索。
(二)认知阶段上,“教师中心”替代“学生中心”
认知衔接的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教育主客体间认知阶段的耦合。皮亚杰指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8]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事实上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反馈数据,对现实与目标之间存在的信息偏差进行引导和调节的过程。因此,坚持“学生中心”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关键。
一些教师坚持“教师中心”,依赖自身经验、依靠文本采集信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的封闭性。一方面,代际差异造成客观上的封闭性,教师基于自身经历设置“自以为是”的前置背景。然而,数字时代学生在认知范围、广度、深度以及方式上发生深刻变革,前代经验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奏效。另一方面,主体差异导致主观上的封闭性。受技术水平限制,以往教师在教育对象的把握上普遍存在时间不足、条件有限、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材施教”停留于经验性地实施,教师与学生处于“想象的共同体”中。由此,教师“从我出发”的认识惯性与“从学生出发”的挑战性之间的张力,会造成思政课教学在认知阶段上面临障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以下三种错位情况:一是无视学生已有认知,造成“哄听式”教学;二是教学停留于学生已知水平,造成“宣读式”教学;三是教师教学的学术逻辑无法链接学生的实践逻辑,造成“听天书式”教学。由此,探索切实有效的思政课教学仍然任重道远。
(三)认知结构上,先在结构消解新加工认知
所谓“先在结构”,是指“在人们理解问题、学习知识之前,头脑中先行存在的各种思想要素及其构成方式的组合”[9]。思政课先在结构,是受教育者进入思政课之前已经存在的影响、制约和调控思政课教学过程推进和教学效果达成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的总和。
思政课课程体系形式上的一体化,并不一定造成实质意义上的认知一体化,不同学段思政课先在结构与新加工认知之间相矛盾的现象仍然存在。第一,课程负面的历史记忆消解新知识的建构。据调查,“过去学习的课程对本门课的历史印记主要为负面印象”[10]。学生带着“心灵鸡汤课”“洗脑课”“水课”等“偏见”进入课堂,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课程态度、兴趣、耐心。这些偏见,一方面源自各种考核指标体系影响下的功利心态。中小学阶段,应试倾向使得思政课从小学阶段的“副科”升级为中学阶段以知识识记为主的“背诵课程”,消解了课程本身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阶段,就业导向使得很多学生重专业课轻公共课,思政课被轻视的现状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另一方面源自中小学师资配比以及平台建设的局限性问题。“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多数以行政人员或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形式存在。”[11]第二,认知能力准备的有限性消解新加工认知。拿文理分科来讲,它导致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育人的难度。
三、认知调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难题的破解对策
认知脱节的根本症结在于适应性问题。思政课要立德树人,解决好各学段受教育者认知适应问题是基础。而“适应的基本机制之一是系统通过与环境互动而积累经验(也是一种自生长),去修正和重组基本单元”[12]。由此,要修正和重组适应性认知装置,包括认知模式转型、认知阶段同步和认知结构整合三个方面。
(一)因时而进,适应认知数字化趋势推动教学创新
适应个体认知数字化发展趋势,应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外在表征系统的数字化创新,增强表征的感受性。
首先,融理于“形”,利用数字技术营造沉浸式认知场景。青少年认知具身性强化要求打造全息式内容呈现。适应青少年依赖个体沉浸感生成个体认知的特点,一方面,要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新生态。思政课要积极更新教育元认知框架,“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13],积极推进思政网络云课堂、智慧大课堂建设,打造品牌课。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媒介技术形象。以具象化方式表征抽象化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可感、可知。利用数字技术充分激活红色纪念馆、历史记录片等应用场景,借助具象化内容表征体系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可感、可触。
其次,融理入“行”,构建数字技术系统性融合的认知过程。一方面,青少年认知主体性强化,要求构建全员互动式教学。数字时代,青少年群体往往根据自身兴趣等获取网络信息,打破以往单一的权威主导,实现了认知扁平化分散化的同时也彰显了认知主动性和个性化,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注重在互动中联结学生兴趣以实现价值引领。另一方面,青少年认知范围扩大,要求构建全景式思政课。信息的快速流动有效扩大个体信息的接触面,使得个体不受时空限制获取信息,大大延展了个体认知的边界,实现个体认知的丰盈。这就要求思政课要打破时空界域,广泛融入学生认知全域过程,不仅在课堂上讲,还要在生活中讲,构建全景式思政课。
(二)因材施教,同步学生认知阶段开展精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