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就读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实证研究
作者: 李臣之 方丽
摘 要 对437名在粤就读的内地港籍小学生调查发现,内地港籍学生国家认同达到上等水平,但在“公共集体自尊”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部分学生认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不太高,国民身份自信感相较不足;内地港籍小学生“个体价值”在年级、曾就读地、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依据调查结果,建议港人子弟班(校)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积极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把握课程实施各环节,优化内地港籍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环境;关注内地港籍学生“公共集体自尊”,加强历史和国情教育或利用“他者”引导学生产生“利我比较”心理,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培育国家认同;重视母亲对子女国家认同教育的积极影响,加强家校社协同,着力提升母亲文化水平较低港人子弟的个体价值感。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港人子弟;国家认同;公共集体自尊;家庭教育
一、问题提出
香港回归以来,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来到内地工作与生活,与之伴随而来的是其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在保障港籍子女在内地中小学就学方面,教育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香港办学团体在内地城市开办香港子弟班(校)。2008年批准广东省先行先试开设港澳子弟学校,2009年允许深圳市对在当地设立港澳子弟学校自行进行审批。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1]随着“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港人子弟就读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大中小学的人数趋于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讲,该群体在内地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化进程。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以下问题:与香港本地的学生相比,在内地就读的港籍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如何?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认可和接纳自己的国家?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当前,对内地港籍学生及其国家认同状况缺乏应有的关注,针对内地港籍学生有关中国意识的再传播机理也存在研究的盲区。[2]鉴于此,本研究整合相关研究工具,自编量表考察在内地就读的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现状,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港人子弟班(校)国家认同教育提供针对性建议,助力推进香港与内地教育的深度合作,切实落实国民教育。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为更清晰地了解内地港籍小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本研究在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等方面均作了科学设计,确保调查实施的有效性、针对性。
(一)研究对象
2022年1—2月,以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深圳的港人子弟班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问卷发放采用线上问卷星方式,最终回收问卷527份,得到有效问卷437份,有效问卷率82.9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为:男生237人,女生200人;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各年级人数分别是63人、183人、191人;曾在内地读书的学生372人,一直在香港读书的学生60人,曾在澳门读书的学生0人,曾在台湾读书的学生0人,曾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读书的学生5人;父亲、母亲没上过学的学生分别为0人和2人,父亲、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学生分别为11人和14人,父亲、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学生分别为64人和72人,父亲、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40人和154人,父亲、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的学生分别为203人和183人,父亲、母亲文化程度为研究生的学生分别为19人和12人。
(二)研究工具
结合国内外相关量表编制经验,课题组从认知、情感、行为3个领域构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量表》[3],包含“个体价值”“公共集体自尊”“国家归属”“互依信念”“国家倾向”“外显行为”“内隐行为”7个维度①,共计32题。量表采用Likert5点量表计分,评价等级分为“很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比较同意、非常同意”,分别以“1、2、3、4、5”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内地港籍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越高。研究数据采用SPSS26.0和AMOS25.0软件处理。
(三)信效度检验
对437份有效样本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国家认同量表七个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处于[0.602,0.892]区间,信度达到“可接受”和“理想”水平,总量表α系数为0.911>0.9,整体信度非常理想。[4]总量表KMO值为0.921,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7286.168(p<0.001),通过主成分分析萃取法,问卷各维度的KMO值处于0.641-0.871之间,Bartlett球形检验中p值均小于0.05,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见表1)
为确认量表各维度及所包含题项是否符合预期,本研究对437份港人子弟国家认同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探究量表因素结构是否能与有效样本匹配。根据相关学者建议的模型拟合指标和适配临界值,抽取AMOS部分指标结果进行整理(如表2)。[5]结果显示,国家认同量表的TLI值=0.888<0.9,但与临界值相差不大,可考虑结合CFI值来判断[6],CFI值=0.904>0.9,故模型适配度良好,量表结构合理。
三、内地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现状
关于内地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现状,本研究采用SPSS26.0对调查数据作进一步的描述性分析和差异分析。
(一)国家认同总体情况的描述分析
为了能更直观反映调查结果,将问卷的实际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求出实际得分与总分占比关系,即“达到理想状态的%”(题目平均分为“3”时,该变量得分刚好达到理想状态的50%)。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内地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平均得分(标准差11.401),题均得分4.62,达到理想状态的90.50%。在国家认同感的七个因子中,“国家归属”题均得分最高,为4.93,达到理想状态的98.25%;“公共集体自尊”题均得分最低,为4.18,达到理想状态的79.50%。七个因子中,题均得分最高的“国家归属”“互依信念”“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四个因子,达到理想状态的百分比均高于总问卷的平均水平,其中“国家归属”“互依信念”属于情感层面,这说明内地港籍小学生对祖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认为自身发展与祖国休戚相关,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愿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题均得分最低的“公共集体自尊”属于认知层面,未达到理想状态的80%,明显低于其他因子的得分,相比之下,内地港籍小学生对其他国家成员评价中国的态度不太乐观。比较而论,所有变量的中位数均大于平均值,说明大多数内地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高于平均水平,整体达到上等水平。
(二)国家认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
为深入了解内地港籍小学生群体内部的差异,本研究以性别、年级、曾就读地、父亲与母亲文化程度五个人口学变量为自变量,以国家认同及其七个因子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1.国家认同及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内地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及其各因子在性别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2.国家认同及各因子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差异检验结果显示(见表4),内地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在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七个因子中只有“个体价值”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表现为五年级(M=22.62)、六年级(M=22.58)学生的得分均略高于四年级(M=22.05)。
3.国家认同及各因子在曾就读地上的差异分析
差异检验结果显示(见表5),内地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在曾就读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七个因子中只有“个体价值”在曾就读地上存在显著(p<0.001),表现为曾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就读的学生(M=24.80)显著高于曾就读于中国内地的学生(M=22.52)及一直就读于香港本地的学生(M=22.33)。
4.国家认同及各因子在父亲与母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差异检验结果显示(见表6),内地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在父亲文化程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七个因子中只有“个体价值”在父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父亲文化程度为大学的学生(M=22.90)显著高于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学生(M=20.55)。
内地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在母亲文化程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事后比较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M=148.79)、大学(M=147.90)的学生显著高于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学生(M=139.90)。七个因子中,只有“个体价值”在母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表现为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的学生(M=22.94)显著高于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M=21.93)、小学(M=20.50)的学生。
综合来看,父母文化程度分组变量上的差异检验结果呈现出如下特点:在“个体价值”因子上,父母为大学文化水平的学生均显著高于父母为小学文化水平的学生,并且父母为小学文化水平的学生其平均得分都略低于父母为较高文化水平的学生,其他因子在父母文化程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内地港籍小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这不仅丰富了香港国家认同教育研究,也能够为改进港人子弟班(校)办学质量提供可行策略。
(一)结论与讨论
1.内地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达到上等水平,但在“公共集体自尊”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调查发现,内地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题均分为4.62,与之前的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结果(题均分为3.63,达到理想状态比65.75%)相比[7],内地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水平达“上等”,并且显著高于香港本土学生。具体来看,内地港籍小学生情感层面的“国家归属”“互依信念”“国家倾向”三个因子、行为层面的“外显行为”“内隐行为”两个因子均高于总问卷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内地港籍小学生对祖国有着较高的情感卷入程度,倾向于认为自己和祖国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也对祖国具有无条件支持的偏爱;会主动进行与祖国相关的思想活动,并且以实际行动直接参与同祖国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也较高。这些情况从侧面反映出在粤就读的港籍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效果显著。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课程教材是影响港人子弟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设置国民教育课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香港回归祖国以来,香港学校没有设置专门传授国家观念的国民教育课程,国民教育被拆分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课程内容承载量极少且不成体系,导致香港青少年对国家的治理体系和发展道路的认知有限,家国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薄弱。[8]不同于香港本土学校课程“港味”十足,港人子弟班(校)采用复合型课程设置,注重融入内地元素,除开设香港本土部分课程以外,也设置了国家规定的同学段的相关课程,并且部分课程使用内地教材。内地学校有着统一的课程标准,各类教材编写、审定与发行需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教育局的严格监督,确保了中小学教材质量过关。从这个层面上讲,使用内地统编教材,对港人子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习得正确的国家概念,具有积极作用。其次,语言是影响港人子弟国家认同的关键因素。普通话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基础,是实现文化内聚力的核心要素。[9]香港学校和社会将英语和粤语置于优先位置,作为母语的普通话则受到冷落。而以普通话为通用语言的内地社会和学校则为港人子弟创设了优越的语言环境。港人子弟通过熟练使用普通话,能够打破与内地同胞之间的沟通屏障,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交流,从而了解内地主流文化以及更深入地融合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除课程教材、普通话两种信息传播媒介之外,根本的原因在于港人子弟拥有更多具身感知祖国发展面貌的机会与条件。研究也表明,更多的社会接触和社会融入与更高的国家认同有关。[10]相比于香港本土学生多借助网络平台、教科书等间接方式了解祖国,港人子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内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教育水平、风土人情等,得以建构起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印象。
然而,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国家认同七个维度中,“公共集体自尊”题均得分最低,说明内地港籍小学生觉得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不太高,国民身份自信感不足。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国际社会对中国既有正面积极的声音,同时也不乏“唱衰中国”的悖论,对“中国经验”“中国模式”抱有怀疑态度,甚至一些不怀好意的西方人士罔顾客观事实,刻意抹黑中国形象,用“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公民。[11]小学阶段的儿童理性、认知发展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扰,对社会身份认知、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处于懵懂认知,进而难以表现出更为准确复杂的认识形式与身份意识[12],这些都会影响到内地港籍学生的公共集体自尊,进而影响其国家认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