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文化自信

作者: 孟建伟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文化自信0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发展道路,不仅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人文学术的辉煌,而且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的辉煌,还创造了魅力独特的中国艺术的辉煌。有不少文化名人不仅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至高点,而且代表着古代世界文化的至高点。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历史地位,对于我们获得文化自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人文学术;科学技术;中国艺术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生动地描述了古代中西文化的不同处境。他说,“当黄河、长江已经哺育出精美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泰晤士、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上的居民,还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徘徊”[1]。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从“中华”“中国”“天下”“天下之中”“四方之中”“中央之地”“文化繁荣”“教化天下”等等这些字眼中,不难看到,透露出满满的文化自信。尽管这种自信中带有某种不必要的高傲成分,但是,其背后的确具有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那就是背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泱泱大国,而且还是一个难以匹敌的经济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和人才强国。

一、博大精深的人文学术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文化自信的底气首先来自博大精深的人文学术。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考证,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这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可以说人文学术的成就尤为突出,不仅对中华民族,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有着永不磨灭的历史贡献。

首先是文字的创造发明。文字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文明最重要的象征。在整个文化史和文明史中,文字的创造发明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堪称文化史和文明史上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要是没有文字,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科学等等几乎无从开始。即便开始了,也难以传承、发扬和光大。因此,文字的创造发明也被称为人类走向文明的最重要的标志。据考证,我国最早的文字是陶文,这是一种象形字即图画文字,约在五千多年前发明。接着是甲骨文,距今也有近四千年。这种文字包含大量形声字,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我国之所以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并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最重要的实证依据之一,就是文字的创造发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历史悠久;二是原创性极强;三是有很强的延续性。尽管在世界上古老文化并非只我们独有,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确称得上是十分难得的从未中断过的文化系统。从《四库全书》目录,就可见一斑。

按照中国古人独有的分类方法,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所谓“经”,即汇集儒家经书及其诠释的“经部”。《四库全书》收录了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2]在内的“十三经”,以及“十三经”注疏。

所谓“史”,即汇集历史学著作的“史部”。《四库全书》将“史部”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3]等15大类。

所谓“子”,即汇集诸子百家著作的“子部”。《四库全书》将“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4]等14大类。

所谓“集”,即汇集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的“集部”。《四库全书》将“史部”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等5大类。

中国古人经史子集这种分类方法,几乎囊括了今天所说的所有的学科或科目,既包括人文学术、社会科学,还包括理工农医,甚至各种杂学。《四库全书》相当于一部中国古代的“大百科全书”,几乎汇总了所有领域突出成就的精华。这种分类方法明显偏重人文,可以说是一种人文的分类方式,同当今普遍使用的科学的分类方式截然不同。这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学术取向。当然,客观地说,在中国古代,无论就成就而言,还是就影响力而论,人文学术的确明显强于科学技术,因而前者比后者更具有支配地位。

诚然,中国古代的人文学术的确有着至今仍令世人瞩目和仰望的崇高地位。这不仅意味着有许多人物登上了世界高峰,而且就总体水平而论至少在古代堪称世界一流。

就文学而论,从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出发,到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代文学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发展道路。可谓其间高峰迭起,蔚为壮观。在这条中国独特的文学道路上,诗是起点,又是主线,更是高峰,唐诗则是高峰之中的高峰。如果说,牛顿、爱因斯坦代表着全世界科学的高峰,那么,李白、杜甫则可以代表着全世界诗的高峰。正是就诗的成就和普及性而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完全称得上是诗性民族和诗性文化,当然,在唐代最为典型。

就史学而论,从《尚书》《春秋》开始,接着正史名著有“二十四史”,另有其他14大类名著,中国古代史学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史学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不少开创性的史学巨著。例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范式;东汉班固的《汉书》开创了中国断代史范式;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开创了中国编年史范式;南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开创了中华典章制度通史范式;等等。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6]。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不仅具有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而且具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就哲学而论,从先秦子学出发,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中国古代哲学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发展道路。与文学和史学相比,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时期显然要早得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涌现出包括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在内的一大批哲学家,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诸子百家。这批哲学家的出现及诸子百家的形成,不仅为中华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哲学基础,而且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先行者,同古希腊和古印度哲学家一起开创了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

二、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虽然中国古代人文学术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就和强势地位,但也无法遮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做了如此评价。他说,中国古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学学科奠基人贝尔纳则进一步指出,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8]。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是从实践上看,在造纸、印刷、纺织、陶瓷、航海、采矿、冶炼、铸造、桥梁、建筑、水利、种植、耕作、农具、养殖等方面,有无数发明创造。当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四大发明,即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在《鬼谷子》中有记载,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司南”,始于战国时期[9]。二是从理论上看,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医学、农学、地理学、冶金学等领域颇有建树。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数学有《九章算术》;天文学有战国时期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物理学有《墨经》和明朝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医学有《黄帝内经》和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农学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朝陆羽的《茶经》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地理学有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综合类有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和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历史非常悠久。例如,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已较为发达;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已成为最重要的器物之一;在战国时期,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就已成书;等等。还有,在“经部”和“子部”中包含不少科学技术成果,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历史的久远。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约瑟称其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在机械工程、活字印刷、土木工程、火药研制、航海术和冶金技术等方面,有大量的科学技术发明;涌现出沈括、苏颂、秦九韶等许多科学家。最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有两位:一是北宋发明家毕昇,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二是北宋科学家沈括,他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水利、医药、经济、军事、艺术等很多领域,都有很深造诣和卓越成就。李约瑟高度评价沈括及其著作,称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如此强盛,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于欧洲,而不产生在中国?这就是“李约瑟难题”。然而,应当看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水平,的确几乎已经到达了农耕文明时代的顶点,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中说,印刷、火药和磁石“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10]。马克思进一步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1]。 李约瑟也认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12]。

三、魅力独特的中国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人文学术和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而且还创造了魅力独特的中国艺术,包括中国绘画、书法艺术、音乐艺术、建筑艺术、戏曲艺术、工艺美术等等,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无数极其辉煌的篇章。

就绘画而论,产生了如东晋画家顾恺之,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南宋画家李唐,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画家倪瓒,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明末清初书画家朱耷,清初画家石涛等一大批杰出画家。其中,吴道子被誉为“画圣”。留传下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唐代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唐代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等一大批传世名画。

就书法而论,产生了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北宋苏轼、米芾,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等一大批杰出书法家。其中,王羲之被誉为“书圣”。留传下如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唐代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唐代怀素《自叙帖》,北宋苏轼《寒食帖》,北宋米芾《蜀素帖》,东晋王献之《中秋帖》,东晋王珣《伯远帖》,明代祝允明《草书诗帖》等一大批传世名作。

就音乐而论,产生了如春秋时代音乐家伯牙、师旷,汉代宫廷音乐家李延年,三国时期魏末音乐家嵇康,南北朝时宫廷音乐家苏祗婆,隋代音乐家万宝常,唐代音乐家李隆基、李龟年,宋代音乐家姜夔,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等一大批杰出音乐家,其中,朱载堉被誉为“律圣”。留传下如《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等一大批传世名曲。

就建筑而论,中国古代有以故宫、大明宫、沈阳故宫等为代表的宫廷府第建筑,以长城、嘉峪关等为代表的防御守卫建筑,以北京钟鼓楼、西安钟楼等为代表的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以明十三陵、秦始皇陵等为代表的陵墓建筑,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园囿建筑,以北京四坛(天、地、日、月)为代表的祭祀性建筑,以赵州桥、卢沟桥等为代表的桥梁及水利建筑,以徽派建筑、老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等为代表的民居建筑,以布达拉宫、雍布拉康、青羊宫等为代表的宗教建筑,以山西古戏台为代表的娱乐性建筑等一大批经典建筑。

就戏曲而论,中国古代有无数剧种,流行至今的主要有:昆曲、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粤剧等。就传统手工艺而论,品种更是无数,其中最流行的有:陶瓷、刺绣、中国结、玉雕、木雕、琉璃、景泰蓝、剪纸、髹漆、竹编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数不可数。其中,书法、武术、中医、京剧、茶道、瓷器、汉服、围棋、剪纸、刺绣,常常被称为国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