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名人教育,构建高品质育人体系

作者: 戴振锵

立足名人教育,构建高品质育人体系0

学校德育要不断创新理念和方法,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效果,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本期“样本”所展示的几则案例,都是各区域和学校基于自身实际,依据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在德育工作上的积极尝试和创新实践。事实证明,这些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探索。

摘 要 发展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塘溪镇地处鄞州偏远乡镇,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急需新理念、新教育引领学校发展,而塘溪远近闻名的名人文化恰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学校借力名人文化,努力突破发展瓶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名人教育;育人体系;乡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塘溪镇地处鄞州最东部,素有“鄞州东三省”之称,曾培养出童第周、周尧、沙孟海、沙耆等七十多位名人。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以这些名人为学习榜样,以他们的励志勤学、勇敢担当等精神品质为学习内容,以“播撒理想种子,传承名人精神”为宗旨,以“知名人、学名人、做名人”为主线,培育有理想、能学习、会创新、敢担当的塘溪学子。

一、以名人文化为统领,构建文化育人谱系

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能为师生赋德、赋智、赋能。所以,学校秉承“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光明未来”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两打造三引领”的文化育人体系。

(一)打造场域文化,构建育人磁场

学校依托塘溪镇的地域优势,深入打造名人教育场域文化,构筑文化育人氛围。一是打造校园文化。在教学楼三层楼道,学校建成塘溪科学家、艺术家、革命家三线主题的名人长廊,使学生直面名人故事,浸润名人文化。在综合楼一楼,学校设立了塘溪名人馆,让学生零距离了解家乡名人的卓越成就,培养社会责任感。二是打造基地文化。塘溪镇是名人之乡,留有许多名人遗迹。名人故居、名人公园、堇山红脉承载着名人们成长的印记,是学校思政教育的宝贵教材。学校联合当地村委,与名人后代和族人取得联系,并设立联络站,成立五大名人研究院(童第周研究院、周尧研究院、沙孟海研究院、沙耆研究院、沙氏研究院)。这些研究院既是学校名人研究的实践基地,也是学校师生的思政教育基地。

(二)围绕三个引领,培育名人素养

名人之所以能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身上都有独特的精神品质。挖掘并学习这些精神品质是学校开展名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名人教育的灵魂。为此,学校启动了校园“名人引领”工程,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全校师生名人品格的养成。一是以家乡名人为引领,通过“知名人、学名人、做名人”系列活动,激励师生励志勤学、报效祖国。二是以浙江省师德楷模周妙亚老师为引领,通过开展公益书吧、公益暑托、公益研学等活动,带领师生以爱育爱、回报社会。三是以每学期评选出的各类“小名人”为引领,通过“寻找身边小名人”“我与小名人找差距”“立志争当小名人”等活动,鼓励学生向同伴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成长。

二、以名人课程为载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践行“为了每一位,发展每一位,成就每一位”的课程理念,开发了三类课程,即元名课程、行名课程和展名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元名课程固本培元,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元名课程旨在固本培元、启智润心。该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同时融入名人教育内容,采用校本化的实施方式以及主题大单元的形式进行融合教学。如,学校将“沙氏红色研究”课程与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进行整合;将“童第周生物研究”课程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进行整合;将“沙耆绘画研究”课程与艺术、劳动等学科进行整合。在教学中,学校坚持素养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借助知识关联支架,综合学科知识,形成学科智慧,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行名课程行为导向,强化学生素养培育

行名课程旨在行为导向、实践育人。学校主要开发了“1+2+X”劳动课程和“三线五院”课程。“1+2+X”劳动课程旨在实现“五育并举”,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三线五院课程”通过主题式设计、项目化学习、探究式研究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核心素养,实现实践育人价值。

(三)展名课程彰显素养,强化学生个性培养

展名课程旨在彰显素养、开发潜能。学校主要开发了“阳光四园课程”和“名人舞台课程”。“阳光四园课程”依托社团活动开展,以拓展性课程的形式实施,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名人舞台课程”以主题的方式串联,以成果的形式分享,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挖掘与展示,培养学生的表演力和自信心。

三、以“1234教师发展计划”为抓手,

打造明师队伍

乡村教育振兴,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发展的开拓者。为此,学校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为指导,开展“1234教师发展计划”,以提升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一)围绕一个主题

研训主题是教师发展的方向。学校以“学名人、做明师”为主题,引领教师以家乡名人为榜样,以培养“塘溪小名人”为己任,以做“经师”又做“人师”的“大先生”为成长目标,通过开展分层、分期、分主题等研训活动,以活动促发展,以比赛促成长,提升教师素养,践行“博爱厚学”的师风。

(二)抓好两项研训内容

研训内容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学校坚持师德为先、质量为重的原则,基于教师需求,结合学校发展愿景,重点开展思政研训和业务能力研训。本学期,学校思政研训主要开展了“爱与责任”主题论坛、堇山红脉基地实践、“堇山之星”教师评选等研训活动;业务能力研训主要开展了“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与名师面对面”“走进名校”等研训活动。

(三)培养三支队伍

学校根据教师年龄层次和学校发展需求,重点培养三支队伍,即新秀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制订发展规划以及外引内扶的培养方式,努力实现三年成新秀教师、五年成骨干教师、十年成名教师的成长目标。

(四)实施四条路径

教师研训实效如何,关键在于研训路径。一是以科研为基。学校以课题形式组织教师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疑点、难点、焦点,探索出适合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法与路径。二是以师训为轴。学校针对教师的发展需求,结合教育教学背景,开展了专题化的教师培训,用新思想武装教师头脑,用新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三是以教研为线。学校将教育教学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题,由各教研组开展主题式教研,通过问题驱动研究,理论指导实践,打通理念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四是以教育共同体为网。学校利用教育“扶贫”契机,与堇山小学教育集团结成教育共同体,构建了党建共联、资源共享、教学共研、发展共赢的“四共”联合机制,以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素养。

四、以成长蜕变为目标,总结教学成效

“名人教育”使学生更为自信积极、教师更加爱岗敬业、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学生成长蜕变

名人课程的学习、实践活动的体验以及精神思想的洗礼已经显著地改变了原本“自然随性”的学生。他们现在经常活跃在班级、学校、社区的志愿者活动中,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校组织开展的“知名人、学名人、爱名人、做名人”系列活动,使学生逐渐成长为自信睿智的“小名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小名人”的范围越来越广,人数也越来越多,整体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人品质。

(二)教师素养提升

家乡名人精神的熏陶、“1234教师发展计划”的推进使原先“顺其自然”的教师转变为积极上进的奋斗者。学校多位教师获评2022年度第三季度“中国好人”、宁波市名师、鄞州区骨干教师。在2019年至2023年这5年间,每年都有教师获得高级教师的称号。

(三)办学特色凸显

在“名人教育”的引领下,学校的育人特色不断凸显,育人质量不断提升,在高品质办学的路上奋勇前行。近年来,学校获评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学校、浙江省廉洁学校建设示范校、宁波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等。此外,“名人教育”课程也被评为浙江省德育精品课程,得到了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多次专题报道。

名人就是榜样,文化就是力量。“名人教育”的实践不仅为学校学生带来了幸福的成长体验,也为学校教师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使学校特色化办学焕发生机。未来,学校将持续深挖“名人文化”的内涵,引领学校师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乔 羽

作者简介 戴振锵,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