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孕“六德”:塑造具有个性化的校园三维合度德育空间
作者: 李浩摘 要 德育是需要空间支持的,江苏省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以资源整合重构学校三维德育空间,即塑造意识空间,让德育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塑造物质空间,让德育正向赋能、文化赋魂;塑造行动空间,让德育融进课程、走进童心,对儿童进行合度教育,培养具有“晶盐风骨、海渎情怀”的“六德”少年。
关键词 德育空间;合度教育
学校德育空间即道德教育空间,是建构在互动层面的对学校德育参与者产生道德影响的空间。德育开展是需要空间支持的,校内任一事物皆可对身处其中的人产生或显性或隐性的教育影响。然而,当下学校德育空间的建设令人担忧,“只见物,不见人”“只见局部空间,不见整体空间”“只见物质空间,不见文化空间”“只见固态空间,不见生长空间”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江苏省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从意识空间、物质空间、行动空间三个维度整合资源,以当地的“盐文化”为基石,追寻“教育如盐”的理想,遵循“学生为本”的原则,重构校园“六德”育人空间,对学生进行“合度教育”,努力培育具有“晶盐风骨、海渎情怀”的“六德”少年。
一、塑造意识空间
意识空间源自精神层面,涉及学校德育蓬勃生长的原力问题。学校立足校情和学情,将“六德”融入教育、载入文化、化入情境、潜入人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是构建地域文化下向下扎根的意识空间。意识空间的构建需要设计者用“X光”透视地域文化稳定的心理定式和价值取向,挖掘其教育意蕴和内在张力,向下扎根,创生出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富有生命力的意识空间。学校深深扎根“盐文化”,形成了“一核心两途径三融合”的地域文化根植路径,为意识空间的建设奠定根基。“一核心”即以“盐文化”为核心,坚信“教育如盐”。“两途径”即学校德育的内涵驱动路径和校本实施路径。内涵驱动路径强调从地域文化中汲取“盐”“渎”精神内核,提炼“六德”,号召师生从“明”“勤”“信”“和”“智”“博”六个方面修身积学,成就教师之道、学生之本;校本实施路径强调从儿童视角出发,一年侧重“一德”,六年形成“六德”,为儿童一生发展奠基。“三融合”即将“六德”与育人目标、校园文化和课程相融合。与育人目标的融合旨在培育具有“晶盐风骨、海渎情怀”的“六德”少年;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旨在将“六德”深植于校园文化之中,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与课程的融合旨在以“六德”衍生出的“六类”课程潜移默化地滋养儿童的生命成长。
二是构建核心素养下向前精进的意识空间。学校对标核心素养以及新课标的“三有”要求,深理“盐脉”,对现有的“六德”德育体系进行再研究、再梳理、再开发,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进一步明晰培育目标的“盐渎表达”,并寻求其与核心素养关键要素的对应,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交流、学会创造。
三是构建学生立场下向上生长的意识空间。学校倡导一年侧重“一德”,六年形成“六德”,成就学生之本。学校努力营造一个温情而又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通过“六德”少年的典范作用和“十好”标准的引导,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不断自我提升,努力向前。
二、塑造物质空间
为了让“六德”能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固化为德,学校努力打造具有浓郁“盐渎”文化味的物质空间,使学生在与空间的对视中,在文化的熏陶里感悟“六德”。
一是构建地域文化浸润下有灵魂的物质空间。地域文化是有“身份证”的,每一个代码中都含有高识别性、个性化的文化符号。“盐立方”便是学校的“身份证”,其外观设计源自盐晶体的正方体造型,同时也借鉴了充满童趣的魔方造型。“盐立方”以“盐”为意象进行构思,用隐喻之法重塑“盐”之内涵,以或直接、或含蓄、或隐喻、或象征的手法提示师生:为学如盐,表里如一,刚柔有度;从教如盐,融汇调和,滋养生命;教育如盐,合度为美,无痕最佳。
二是构建核心素养培育下有内涵的物质空间。学校一进校门便是镌刻着柳斌题词的“育晶盐风骨,养海渎情怀”的文化石,指引着师生前进的方向;问海、品盐、养正、厚德四座楼宇以“海盐正德”次序排列,提示师生“做人如盐”;校园主干道取名“润盐大道”,大道旁的“盐立方”上与“盐”为伍的范仲淹、吴嘉纪、胡乔木等风云人物正与师生对话;“六德园”犹如六粒明珠散布在校园里,润泽着师生的生命;德育长廊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德”,让学生在“德”之经纬度上全方位、深层次地感悟“六德”之精髓。
三是构建儿童立场驱动下有趣味的物质空间。学校针对小学生善于捕捉具象化、实物化特征的认知特点,用具有高辨识度的本土性元素活化物质空间,使空间充满趣味,吸引学生驻足欣赏。学校的校园卡通形象“海娃盐娃”便是这一设计理念的生动体现。从校门口的迎宾标志开始,到每一间教室的墙壁,再到绿化牌、消防栓、楼梯道、操场,都可以看到“海娃盐娃”的身影。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传递教育理念的载体,通过雕塑、章印石刻等多种形式,展现学生明志、明理、勤朴和精进等品质。“海娃盐娃”多姿的动画形象渗透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与“海娃盐娃”的对视中审视自己的言行,让教育变得无声无形。
三、塑造行动空间
行动空间源自行为层面,是“六德”生长的实践活动载体,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富有现实意义的德育情境。该空间以协商式、参与型等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多维、多层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坚定的情感认同直至坚韧的道德品行。学校经过持续探索,逐步形成了个性化的德育工作模式,创生出“六德”德育品牌,开发了融合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展了“品赏‘盐晶’”行动,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六德”课程群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翼),实现了面(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线(面向分层、开阔视野)、点(面向个体、丰富个性)的课程联结。
(一)“6+x”学科德育体系
育人先育心,养正再养德。学校校本课程群以“六德”为切入点,以“未来儿童”的视角,对标“六德”指向,合度契入并挖掘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承载的学科德育元素,架构“6+X”学科德育体系。学校立足学生实际,盘活知识技能所蕴含的学科育人目标,将学科教学与“六德”相融合,整体改进“教—学—评”各环节,使学科教学方式和学科育人要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有机融合,实现学科育德,为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格奠基。
(二)“1+6”校本德育体系
学校遵循“合度”理念,秉持“盐渎六德、德润人生”的教育主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了《六德润人生》系列读本。学校将“六德”的内涵提纯加工,分年段构建德育体系,做到每个年段都围绕“一德”呈现相关历史故事、名言警句、民风民俗、文化礼仪等内容,并挖掘其文化内涵,糅融整合。“六德”既相互渗透互为支撑,又层层递进。《六德润人生》系列读本以兴趣为牵引,以课程为载体,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学习有载体、实践有依托,通过建构行动空间,增强“六德”实践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形成隐性的深度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三)“5+2”活动德育体系
学校秉承“好学向上”的儿童文化观,搭建活动载体,拓宽活动空间,培养“盐渎六德好少年”。学校依托“五节五周”,努力做到主题教育序列化、德育活动立体化、校园节日精品化、少儿社团多元化。同时,学校积极扩宽“六德”外延,按照低、中、高年级段分层实施、循序渐进,形成纵向衔接,以全面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学校通过校园广播台,宣传“六德少年”事迹,树立楷模,传播正能量;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除了进行具有时代性、针对性、鲜明性、教育性、激励性的主题演讲外,还让校园“六德”标兵做升旗手,开展“六德”签名活动,让学生在庄严的国旗下感悟“六德”;充分利用“海天剧场”“海蓝星小舞台”“家长进课堂”等活动平台,打破空间限制和场域壁垒,将“六德”课程与研学活动、劳动教育、情感教育、美育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去”,在德育活动和生活场景下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意识空间是动力机制,物质空间是条件保障,行动空间是实施路径,这三个维度的空间共同构成了德育的有机整体,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保障。“六德”在三维立体的空间中得以升华和凝练,实现了德育在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多个领域的全面覆盖和有效渗透。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学校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精进,努力让德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正而行、向心出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这也是合度德育空间的追求。
责任编辑︱乔 羽
作者简介 李浩,江苏省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第十二期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未来儿童培育:小学‘合度教育’的实践研究”(2017JK12L195)研究成果。